季 琴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中文系,廣東 佛山 528000)
古代漢語課程是高等院校中文專業的必修課。可是在中文系,喜歡古代漢語課程的學生卻很少,每年古代漢語方向的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寥寥無幾,枯燥又深奧是眾多學生對它的評價。古代漢語是相對于現代漢語而言的,凡是“現代”以前漢民族使用的語言都是古代漢語。但是古人已經死了,現代人不可能聽見古人說話,因此古代漢語是指用漢字記錄下來的古代書面語言。由于中國歷史悠久,學習古代漢語有一定的困難,與生動形象的古代文學課相比,古代漢語課顯得比較抽象、乏味;與現代漢語課相比,古代漢語顯得有些脫離現實。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認為古代漢語課程對高校中文專業尤其是師范類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其一,它既是一門基礎理論課,又是一門工具課。古代漢語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掌握的程度直接關系到古代文學、漢語史、現代漢語、文獻學等課程的學習。其二,它是培養合格中學語文教師的需要。對師范類學生來說,如果古代漢語的教學不過關,那么學生理解古文的能力就不可能得到切實有效的提高,就難以勝任文言文教學占有相當比重的中學語文教學。其三,它是從事語言研究的基礎。現代漢語是從古代漢語發展而來的,通過學習古代漢語,可以讓學生對現代的一些語言現象進行深入挖掘,追本溯源。因此,鑒于古代漢語教學的重要性和目前絕大多數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態度,我們認為,不論是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還是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都應該進行必要的改革嘗試,以期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就教學內容而言,目前高校古代漢語課程體系主要采用通論與文選交叉模式,現行教材的內容與中學教材往往有重復之處,學生感到似曾相識,沒有新鮮感,因而無法產生學習興趣。有的學者認為這門課已走到生存和發展的“十字路口”,教材亟待改革。針對這種現象,我們應從以下方面入手進行改革。
上古代漢語課之前,應該全面了解中學文言文教學的內容,知道哪些該詳講,哪些該略講,哪些不用講,做到心中有數,增強針對性。當然避免內容重復并不是說一定要另起爐灶,凡是中學講過的一概避開,這既無必要又不現實。文科學習不是階梯式上升前進的,而是按照自身的特點,在不斷循環和反復中不斷提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材在內容上出現一定的重復是不可避免的。大學古代漢語課與中學文言文課畢竟是不同檔次的課,應該在知識的深層性上下工夫,使學生在中學所學的知識基礎上,把零散的知識轉化為系統的理論,將感性的語言現象轉化為抽象的概念,從而全面升華。比如通假字教學,如果還停留在逐個記憶的基礎上,就會把通假字教學簡單化。學生在中學時關于通假字的了解只達到“知其然”的程度,進入大學之后要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形成通假字的原因和通假的原則,達到“知其所以然”的程度。
古代漢語和其各門學科一樣,正處在日新月異的進步中,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地把最新的學術成果吸收到教學中,這樣才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并把他們引導到這門科學研究的前沿。當然在更新教學內容的同時,也要注意這些新知識的可接受性和準確性,針對學生的水平,有選擇地吸收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現在學術界似乎有一種傾向,認為越新、越奇的知識才越顯水平,才越具有科學性。其實不然,我們應以“穩態”知識為主,適當地介紹當今正在形成和變化中的“動態”知識,這樣才有利于古代漢語教學的開展。強調教學內容的科學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必須遵循導向性原則。所謂的導向性是要求我們在準確傳授有關基本知識的同時,有重點地選擇一些問題,介紹相關學術研究狀況,開列有關書目,并適當地進行研究方法上的指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科研能力。
很長時間以來,有的教師認為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掌握有關古代漢語的基礎知識,只要學生記住教材中提及的概念術語就可以了。這樣的古代漢語教學只是知識的灌注而不是能力的培養。面對21世紀新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古代漢語教學目標應該定位在:使學生系統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知識,了解本學科的發展趨向,成為基礎扎實、思維活躍、視野開闊的高素質人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實地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系統地講授古代漢語的基本知識,但是在訓練基本技能、提高知識運用能力方面卻做得不盡如人意。也就是說理論知識未能較好地服務語言實踐,甚至可以說是相脫節的。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可以對文字、詞匯、音韻、語法等實用性知識進行實地訓練,精講多練。比如文字教學,除了讓學生了解必要的漢字知識外,還應指導學生糾正自己在書寫漢字時因不了解漢字的構造和特點而造成的筆畫、筆順和偏旁、部首上的錯誤,從而減少錯別字,提高文字水平。詞匯教學以擴充常用詞詞匯量、正確地理解詞義為主導,可采用辨析和解釋詞義的形式演練。詩律教學除了可以讓學生掌握近體詩的格律外,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寫一些近體詩。語法教學以實用性為基礎,通過辨識詞性、分析古文中特殊的語法現象等方式,使學生掌握有關基礎理論知識。
中文專業大學生應該具有一定的語言研究能力。在古代漢語教學中,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以教育新理念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懷疑意識,讓學生在接受書本知識的同時又不完全迷信書本,敢于懷疑現有的理論,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分析語言材料,并加以解決問題。這不僅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提高他們對語言現象的敏感受度,提高探究問題的能力。
師范類中文專業的培養目標就是合格的中學語文教師。因此,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傳統教學的最大弊端就是以教師為中心,搞“滿堂灌”,使課堂變成講堂,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師范教育的特點,在古代漢語教學中應多給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變“一言堂”為“群言堂”,少灌輸多啟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教學實踐。以文選課為例,有一些文言文學生在中學已學過的,如果教師再照本宣科,就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讓學生自己備課,自己講課,早日進入教師角色。講課完畢,讓學生各抒己見,互相評價,最后教師歸納總結、補充修正。這樣不僅能強化教學效果,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提高他們的教學能力。
在古代漢語課程教學中應特別重視教學方法的有效運用,靈活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系統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同時充分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語言分析、運用能力。
在語言理論的學習中,生動的語言實例可化枯燥為鮮活,化繁瑣為簡明,化抽象為具體。在課堂教學中,不重視教學用例的質量,就不能吸引學生、講清問題,因此選取的用例要具有針對性、時代性、趣味性。針對性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針對教學內容,教師引用的例子必須緊扣有關知識點,另一方面要針對學生的基本情況,了解他們的水平,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時代性指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語料,反映時代氣息。比如根據“天”的古文字字形,可知它的本義表示“頭”,電視廣告中有一種治頭痛病的藥叫“正天丸”,這個藥名中的“天”保留了古義。趣味性是指教師選用一些有趣的例子闡釋、印證古代漢語的理論,融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以“六書”中的“假借”教學為例,有道腦筋急轉彎題目“一斤蘋果多少錢”,學生會說“二塊錢”、“三塊錢”等,但答案只有一個,即“一百錢”,因為“錢”的本義為農具,而“錢”在這道腦筋急轉彎題目中被假借用作重量單位。
提問式教學法對于古代漢語課程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從教育學的研究角度,主要作用表現為:對教師來說,提問可以突出重點,串聯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促使學生思考問題,促進思維活動。好的問題能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興趣。如何提問是一門教學藝術。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水平和教學內容來設計問題,以詞義教學為例,學生在中學就學過《木蘭詩》,《木蘭詩》開頭寫道:“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教師問學生其中的“唧唧”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織布的聲音”。教師應繼續問學生既然是織布機發出的聲音,為什么后面要說“不聞機杼聲”呢?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朱德熙先生曾指出:“特點因比較而顯,沒有比較就沒有特點。”[1]現代漢語課程是為大一學生開設的基礎課,古代漢語是為大二學生開設的后續的語言類基礎課。現代漢語是從古代漢語發展而來的,二者有差異性和一致性。在古代漢語課堂上,教師要注意與現代漢語比較,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古代漢語的特點。以詞匯與語音教學為例,古代漢語是單音節詞占優勢,現代漢語是雙音節詞占優勢。古代漢語的四聲是“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現代漢語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此外,也應當注重古代漢語內部相關知識的比較,以介詞教學為例,通過對比介詞“以”與“于”的用法,可以發現介詞“以”不能用來引進比較對象,而“于”可以。從教的方面看,運用比較法可以把枯燥的語言學知識講得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從學的角度看,運用比較法可以使學生積極思索,學得輕松。
所謂的貫穿法是指將文化知識的講授貫穿于古代漢語教學中。語言與文化是共生的,互為表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呈現,文化是語言的基底和內涵。漢語蘊含豐富的文化信息,積淀著漢民族文化傳統和民族心態特點。這些文化知識過去常被教師一帶而過,學生也對文化現象“習而不察”。古代漢語課更應該重視文化因素的挖掘,以文字教學為例,“群”字為什么是“羊”字旁,“獨”字為什么是“犬”字旁?試從文化的角度探究,可知羊性格溫和,喜群居;相反狗在一起就會發生爭斗,常常形單影只。這不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還激發了學生深入研究語言背后的文化的興趣。
呂叔湘先生說:“如果說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所有的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的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2]針對不同的教學目的和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獲得課堂教學的成功。
學生對課程是否感興趣,除了課程因素外,教師使用何種教學手段也是一個重要方面。事實證明,多媒體教學非常適合古代漢語課程,其優點如下。
1.節省板書時間,優化教學過程。
古代漢語課傳授的是基礎知識,需要通過對大量的語言現象的分析歸納出語言規律,上課時例子特別多。傳統的古代漢語教學在板書上占用了很多時間,并且黑板擦了,內容不復存在,但儲存在計算機里的內容可以長久保存與隨時調用。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使用,教師不必要把時間花在擦黑板上,不僅可以節省板書時間,增加講練時間,而且可以進行前后比較教學,鞏固知識。
2.創造立體化的教學環境,活躍課堂氣氛。
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集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于一體,能創造圖文并茂的立體化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變得更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繼而強化教學效果。比如古文字教學中,通過大量的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小篆等圖片,加深學生對古文字的了解。
3.擴大信息容量,教學重點明晰化。
隨著教學改革的進行,古代漢語課時量一再減少,這就可能出現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實現不了教學目標等問題。運用多媒體教學為克服以上問題帶來了很大方便,因為多媒體技術具有信息容量大的特點。筆者曾在多媒體教室與普通教室上過古代漢語課,就古代漢語的“緒論”部分而言,同樣的內容在多媒體需要1.5個課時,在普通教室需要2個課時。有些教學重點很難用語言在短時間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清晰地演示教學重點,而且通過動靜結合重復演示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印象。
多媒體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古代漢語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但多媒體教學也有弊端,主要表現在:課件的設計和創新會分散教師的精力,使教師不能完全專注于教學內容的研究和設計,不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妨礙了師生的課堂交流。必須注意正確選擇和使用多媒體,充分考慮到課型特點與課程教學目的,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的可視性、可讀性和交互性的綜合優勢。具體而言有以下幾點:
1.課件設計應以滿足教學信息的傳遞為目的。
如果單純追求視覺的華麗與娛樂效果,就會陷入技術的誤區,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使之忽略教學內容,因此媒體的選擇和設計應突出教學各環節的學習要點,有針對性地使用,并凸顯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特點。
2.文字材料要簡明扼要。
課件中的文字過多會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閱讀或者記筆記上,而不認真聽取教師的講解。一般課件的文字部分只呈現大綱、難點內容和必需的語料,教師應采用不同顏色的文字提示學生選擇性地做筆記。
3.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和互動。
在播放多媒體課件的過程中,學生完全跟著教師的思路走,但教師一邊忙于播放課件,一邊講解知識,常常會忽略跟學生的交流。學生依然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復述,全盤接受教師的觀點。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要關注講授的節奏和學生的反饋,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
探索和改革古代漢語教學的思路與途徑很多,在論及教學內容、目標、方法、手段等的同時也不能忽略教師本人的重要性。必須指出,對古代漢語教師的要求比其他文科專業的教師高得多,教師的素質水平是決定古代漢語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關鍵。
[1]朱德熙.語法答問[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呂叔湘.關鍵在于一個活字[J].課程·教材·教法,19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