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寅
(廣德縣文化館,安徽 廣德 242200)
社區群眾文化作為最貼近群眾生活的文化存在形式之一,在當今的文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作用。廣義來說,社區群眾文化指的是一定的社區范圍內群眾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諸如價值觀念、行為規范、風俗傳統、生活方式和特定象征等文化現象的總和。廣義上的社區文化可以包括社區內大眾共同創造的物質財富。開展積極的社區群眾文化建設,不僅有利于從基礎層面上激發大眾的文化創造活力、推動社會整體文化的發展,而且為大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文化生活條件,其本質是群眾為自身創造更好的文化環境。
社區作為民眾生活的一定地域及之中個體和群體的集合,是最貼近群眾生活的區域范疇,就正常情況來說,一個普通人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自身所屬的社區中。雖然當今新媒體和便攜互聯網移動終端的發展普及使大眾文化生活的內容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有了極大的豐富,但群眾終究不能脫離現實而依賴網絡生存,絕大多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要與社區中各要素發生聯系。
1.在我國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群眾更需要高質量的文化生活,而開展積極的社區群眾文化建設,就是在積極改善社區的文化環境、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這也是我們進行包括社區群眾文化建設在內的所有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和意義。我們必須認識到作為文化建設最基本、最前沿組成部分的社區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2.社區文化建設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基礎性工作。各類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現當代文化能夠保持活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扎根于群眾的生活,就在于不斷汲取生活實踐中的養分以完善自身。開展合理的社區群眾文化建設正是要讓優秀文化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普及和發展,如此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現當代文化才能一代代傳承下去,中華文明才能不斷結出碩果。社區群眾文化建設不僅為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其意義還在于可以更好地在基礎層面上宣傳黨和國家的路線、政策、方針等,增進群眾對國家政策的了解和支持,從而更高效、優質地開展各項事業,對于加強黨、政府與人民之間的聯系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也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凝聚人心、加強共識,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客觀要求[1]。
3.社區群眾文化直接面向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是向大眾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知識的絕佳途徑。文化作為社會意識的組成部分,對社會有重要的反作用。利用社區群眾文化建設的機會向大眾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知識,有利于提高大眾的綜合素質,這是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基石,也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根本保障。從另一方面來說,當前社會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往往與人民素質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科學文化知識的缺乏導致部分群眾對某些問題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難以合理解決。思想道德素質的下滑造成的人際關系惡化更引發了大量的社會問題。因此,提高人民的綜合素質,一方面可以有效減少這類問題的產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大眾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有著重大的意義。
4.社區文化建設本身也是黨和國家鍛煉基層工作隊伍的重要契機。當前我國諸多地區開展了諸如“黨員進社區”一類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不僅是改進社區工作、創造和諧社區的需要,更是黨員干部深入群眾生活、踐行群眾路線的客觀要求。深入社區,就是深入群眾的日常生活,有利于發現當前工作的不足并積極改進,進一步拉近群眾與黨員干部間的聯系,便于各項工作的展開。這種群眾工作一方面推動了社區群眾文化建設,另一方面增進了黨員干部隊伍對現實的了解,提高了黨員干部處理問題、為人民服務的能力。
當前我們的社區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以鄉鎮為例: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34139個,2006至2011年每年鄉鎮綜合文化站從業人員和專職人員增長比例均保持在5%左右。至2011年底,全國鄉鎮綜合文化站共有從業人員78148人,專職人員52718人,專職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重為67.5%[2]。考慮到我國基層文化設施的薄弱狀況,在短時間內達到這樣的建設速度已是難能可貴的了。但不可否認的是社區群眾文化建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我們在將來的工作中一一克服并引以為戒。
1.花費大量資金興建的社區文化站因管理不善而荒廢或文化站的建設本身就是完全的“面子工程”。社區文化站作為社區群眾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硬件設施,不僅為群眾提供了文化活動必需的物質基礎,而且促進了社區成員間的交流與溝通。但當前很多社區文化站在建成后因管理不善等諸多原因始終處于閑置狀態。如江蘇鹽城一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建成一年多來,一直未向社區居民開放,被質疑“閑置浪費”[3]。這類建成后長期閑置的所謂“文化站”不僅空耗了國家的資源,更破壞了群眾對社區文化工作甚至相關政府機構的信任,一旦讓我們的文化站成為只能看不能用的“形象工程”,政府及公共機關的形象和公信力都會受到不良影響。這種建設的惡果要遠遠大于所謂的“形象”收益。甚至可以說,沒有文化站比設立這種閑置文化站更好。
2.許多社區文化站在初期購進一定的書籍、電腦、運動設施等硬件之后,便處于不再更新的狀態。當前許多文化站購進的書籍是圖書市場上淘汰的產品,難以適應社區群眾的需要,加之長期不更新,就愈發成為一種擺設。而電腦設備、運動設施等就更需要維護與更新,一旦缺乏管理和維護,很快就會損壞廢棄。若不能及時購進新設備,文化站就只能遭受被廢棄的命運。這種“一次性”的社區群眾文化投資,顯然是不合理的。
3.有些地區的文化站雖然能夠長期運行下去,但對其中進行的文化活動缺乏引導和教育,導致本應成為先進文化陣地的社區文化場所成為落后文化的聚集地。社區群眾文化建設,絕不僅僅著眼于向群眾提供文化場所和文化設施,根本問題是向群眾提供文化活動項目。如當前不少社區老年人自發組織起來學習舞蹈和武術等,既營造了和諧的社區氛圍,又向大眾提供了學習知識技能、充實生活的機會。但有些社區卻任由群眾文化發展,甚至一味迎合大眾,不考慮文化導向的重任,開展所謂大眾“喜聞樂見”的低俗文化活動,導致有些文化站甚至成為聚眾賭博等不良文化滋生的土壤,不僅沒有起到文化建設應有的作用,反而嚴重阻礙了先進文化的產生和傳播,帶給群眾和社會及文化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針對當前時代的新變化、新特點及社區群眾文化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我們有必要改變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不斷運用新工具,讓社區群眾文化建設更符合時代的發展方向,滿足廣大群眾的需求。
1.充分利用互聯網絡開展社區群眾文化建設。首先,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交互工具加強社區群眾的聯系。當前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人際關系的疏遠化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社區群眾文化和社區鄰里關系的健康發展,而網絡的開放性和普及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網民的參與。當前已有很多社區利用網絡構建起社區的信息網,社區成員可以在這一信息網中表達意見、提出問題和建議,或是單純地進行交流。這樣利用網絡人際關系的發展推進現實中的社區和諧,提高了社區成員對社區工作的參與度。在社區文化建設時必須考慮到,當前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讓一些傳統的社區文化活動逐漸失去市場,但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要求卻在不斷提高,因而在便攜移動終端條件下突破了時空限制的互聯網絡自然而然地成了人們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這種條件下,積極改變社區文化活動的方式,開展多樣化的網絡文化活動或將現實文化活動的部分流程轉移到網絡中,這是拓展社區群眾文化領域、提高社區成員參與度的絕佳方式。這樣的文化建設,是真正地能夠讓全體社區成員參與進來的建設。同時,借用互聯網的種種優勢,亦可以有效提高社區文化建設的質量和速度。
2.文化生活對于大眾本身來說,其意義終究要落實到充實人們的空閑時間和精神空間、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方面上。要做到這一點,提高大眾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素養,拓展大眾的知識技能就必不可少。因而,社區中的群眾文化教育必須作為社區群眾文化建設的關鍵部分予以重視。當前人口流動性的增強意味著社區成員來源和類別的復雜化,也意味著社區成員知識、技能的多樣化,使社區內部成員的自我教育成為可能。充分利用社區內部的資源優勢,建立起知識技能分享與交流的機制與習慣,例如讓社區內擁有音樂、美術特長的成員開展特長培訓,社區根據其勞動量提供相應的補貼。一則減免了對外聘請專業人員的費用支出,降低了社區文化建設的成本,再則充分調動了社區成員的積極性,同時也加深了社區成員之間的交流,提高了社區成員的綜合素質,豐富了群眾的精神生活。
3.積極利用新工具、新方法推進社區成員彼此的理解,推動和諧社區的建設。信息化、城市化進程帶來的人際關系疏遠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領域和信息擴展造成的人群彼此之間了解減少導致的。以不同年齡段人群間的“代溝”為例,傳媒工具的迅速更新換代導致不同時代的人群有著差別相對明顯的信息渠道和價值觀,導致了不同年齡段人群之間的不了解和隔閡。因此,可以開展相關文化活動,向社區成員展示不同文化,一則增進了不同群體間的了解,促進了社區和諧,再則拓展了社區成員的文化視野,豐富了大眾的精神生活。例如當前我國的老齡化問題凸顯。中國社會科學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2013年聯合發布的 《社會藍皮書:201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指出:2013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億人[4]。社區中老年人的比例不斷上升,老齡化問題對社區文化建設提出了新挑戰。老年人空閑時間多,需要更多的文化活動,但他們往往與當下的流行文化有較大的隔閡,導致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被局限在不多的傳統形式上。針對這種現象,社區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計算機和互聯網普及活動,教會老年人如何使用計算機和網絡,這樣老年人不僅可以學習到一門新技能,更可以利用這一工具接觸到新文化、新天地。既豐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又增進了老年人對新文化的了解和對當代青年人的理解,有益于增進這兩個不同年齡段人群間的聯系。針對不同的人群,還應開展更多的、有具體針對性的文化教育活動,豐富不同人群的文化生活。
4.開展積極的、有長遠價值的社區文化活動。文化活動的開展一向是群眾文化建設的重點內容,為了吸引大眾的廣泛參與,這些活動多以娛樂為主要目的。社區群眾文化建設,要滿足大家的娛樂需要、提高社區成員的參與度,但同時也要意識到,社區文化活動不能僅僅立足于娛樂,要有更深遠的意義。如更多地開展知識、體育類的競賽,起到激勵大眾參與體育鍛煉、拓寬自身知識面的積極作用。另外,我們的各項活動,應該起到引領正確的社會價值風尚、提高群眾綜合素質的作用。這種具有長遠意義的文化活動,才是社區群眾文化建設中要積極開展的。
社區群眾文化建設作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基礎性、全局性的部分,是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在未來的工作中一定要長遠規劃、務實開展,牢記一些“面子工程”和“一次性投資”帶來的教訓,始終以滿足群眾需要、引領社會風尚、提高人民群眾素質為落腳點,把握時代特征,在新形勢下充分利用新資源、新技術開展社區群眾文化建設。
[1]吳孟.社區群眾文化建設的戰略思考[J].大眾文藝,2014,(01):4-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財務司.全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和發展情況分析[EB/OL].http://www.ccnt.gov.cn/sjzz/sjzz_cws/whtj_cws/201211/t20121107_342370.htm,2012-11-07/2014-03-20.
[3]中國新聞網.江蘇鹽城一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長年閉門被指浪費[EB/OL].http://www.chinanews.com/sh/2014/02-17/5847439.shtml,2014-02-17/2014-03-20.
[4]張璐.我國老年人口達到2億[N].北京晨報,3013-12-27(A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