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斯琴塔娜
(內蒙古財經大學 商務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當今時代,網絡已經成為人們每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給當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便利,同時網絡快餐文化削弱了大學生的思考和研究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是教育事業的領路人和執行者,同時是教育技術的實踐者和應用者[1]。面對如此環境,高校教師不能固執地引用老套教學模式,而應與時俱進地改變傳統教育教學方法,提升自身水平,更好地引導和教育學生。
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知識空間和便利條件,使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成為大學生學習的普遍現象。第一,網絡環境使得大學生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這與傳統教育與學習模式截然不同,學生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學習到想學習的內容,因此學生可以更自由地自主學習。第二,網絡給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多樣化的認知工具。在網絡上有很多專家、學者的講壇、講課內容甚至有視頻,也有眾多相關專題討論和互動平臺,這給廣大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便利條件和豐富的知識內容。第三,網絡環境給大學生學習提供了更開放、自由的自主學習空間。傳統的教育環境下,學生只能被動接受老師所傳授的知識,而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愛好,積極主動地選擇課程,使得主動學習成為可能,也更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動性。
傳統環境下,大學生獲取知識途徑主要是依靠教師的面授、教材學習、文獻資料的閱讀等。而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各種學習軟件和學習工具蜂擁出現,為大學生學習提供了更便利的學習技術與工具。如外語詞典、專業類電子圖書、有聲讀物、網絡視頻等多樣化的學習工具為當代大學生習和獲取更多知識提供了方便。
網絡新環境給社會帶來很多便利的同時給人們帶來很多誘惑。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6~25歲,思想尚未成熟,因此容易受外部環境的誘惑和沖擊。目前,極小部分大學生因網絡的不良影響而走入歧途,這給高校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引導大學生,利用網絡環境的優勢擴展知識,而不受不利影響,實現健康成長是當代高校教師需要深思的問題,也是全社會需要關注的問題。
在我國教育中,教師一直扮演著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技能的角色,而且在課堂上占主導地位。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技術的興起,傳統的以老師為主導、印刷講義與教科書為主要參考資料的時代已過去。新的環境給予了學生更豐富的參考資料,更多樣化的在線課堂、微課、網絡課件、網絡視頻、網絡文獻等獲得知識的渠道。雖然,現代大學生仍然以教師講授課程為知識學習主要渠道,但是教師的主導地位在不斷弱化。
“古之學者必有師”,雖然現在不斷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但是教師對大學生的引導作用仍然很重要。高校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合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大學生從浩如大海的信息資源中選擇感興趣而且具有價值的學習資料,自主學習。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把自己知識的百分之一用于課堂講授就夠了的教師才是真正的教師。”網絡環境給人類帶來很多獲取知識的途徑,當下大學生不僅能從課堂上獲得知識,通過其他電視、收音機、交流、網絡等途徑也能夠獲取知識,因此,過去大學生與當下大學生所獲得的知識量已無法比擬。面對這樣的學生,他們的教師一定要知識面更廣,眼界更高,才能成為優秀的教師,更好地引導和教育學生。
教育理念決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行為。隨著環境的變化、社會的變遷,高校教師的教育理念應不斷更新、不斷變化、與時代俱進,適應當前環境,達到教育目的。網絡新環境給現代教育創造了更開放、自由、自主、多樣化的學習和教育環境,當下的高校教師應具備開放的、主體性的、素質教育等現代教育理念,改變傳統教育教學方法,適應當下環境,提升自身教育水平,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種教師主導型教學模式,教師以板書、講授、教學媒體等方式,將知識傳遞或灌輸給學生,教師是課堂上的主宰者,而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老師所講授的知識。而采用這種傳統教學模式一方面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受教師知識面的局限,另一方面被動地學習決定了學生所學知識的掌握與應用程度很低。而且隨著網絡的普及,這些缺點尤為明顯,已不適應現代的開放學習和交易環境。現代教育者應改變傳統的教師主導型教學模式,改變自身課堂主宰角色,學會與學生互動、引導,讓學生自主學習,學會思考,主動接受知識。
網絡新環境給高校教師提供了很多網絡視頻、網絡課堂、網絡互動平臺等眾多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技術,高校教師應不斷挖掘與發現現代化教育技術,適當應用于課堂,提高教學質量。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使人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這種積極的心理狀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在這種情境下恰當地使用網絡教育,創設情境進行深入教學,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高校教師可以創建生動的社會文化、自然情景,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比較、分辨,理解知識與應用知識,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真正發揮學習認知主體的作用。
僅靠教科書和教師的講授獲得知識的年代已一去不復返。現代網絡環境,給學生提供了廣泛涉獵知識的平臺,而不受地域和空間的限制。高校教師應利用課堂僅有的45分鐘時間,合理安排課程內容,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引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問題,有效引導和促進學生課外多利用網絡環境,廣泛查閱、搜尋與加工信息,擴展相關知識,提高知識掌握程度。網絡資源的豐富程度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的。挖掘和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輔助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的知識擴展。
大學生學習具有獨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并且隨著年級的升高,這些特點逐漸凸顯[3]。大學生對知識的訴求不斷提高。高校教師必須知識淵博,達到厚積薄發,游刃有余。而且在當今這個“知識爆炸”時代,知識的更新換代速度越來越高,你所掌握的知識只能領先一時,但領先的優勢很快會消失。因此,承擔培養適應當下環境需求的優秀大學生這個艱巨任務的高校教師,必須有效運用網絡平臺,不斷學習和掌握最新專業知識和信息,掌握相關行業最新動態,對所教的知識要深度把握,認識透徹,同時只有廣泛涉獵相關領域的更多知識才能成為優秀的現代高校教師。
[1]陳美玲.淺談高校教師如何應對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變革[J].時代經貿,2013,22:169-169.
[2]道客巴巴網.淺談網絡教學走進語文課堂[EB/OL].http://www.doc88.com/p-7436114083591.html.
[3]謝安幫.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包永梅,寶斯琴塔娜.民族學生大學數學教學改革研究[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3,4:97-99.
[5]劉麗萍.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教師角色定位[J].網絡教育與遠程教育,2012,4:63-66.
[6]方海濤,周鈺.論高校教師的網絡媒介素養[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1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