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勇 徐明曦 王忠 張克
(1. 江蘇省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江蘇泰州 225500; 2.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泌尿外科,上海 200011)
陰莖癌是一種少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約1.3/10萬[1],而陰莖轉移癌更加罕見。目前關于陰莖轉移癌的報道大多系個案且患者預后均較差,生存期多不超過1年[2]。本研究結合相關文獻,對6例陰莖轉移癌的臨床特點、病理特征以及治療進行分析。
選擇2006年1月—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收治的6例陰莖轉移癌患者,年齡44~88歲,中位年齡65歲。5例表現為陰莖硬結,其中3例合并陰莖脹痛感,1例合并急性尿潴留;1例為陰莖異常勃起。6例患者中除1例僅行陰莖活檢外,其余5例均行陰莖全切除術,同時對原發灶行手術或放療、化療。見表1~2。
6例患者中,2例腫瘤原發灶位于肺,其中1例因肺癌行肺葉切除,術后病理顯示肺鱗癌,術后予化療(多西紫杉醇75 mg/m2,d1+順鉑25 mg/m2,d1~d3;每4周1次,6次)和胸部放療(2 Gy/次,32次)。術后3年發現陰莖陰囊交界處硬結,腫塊逐漸增大蔓延陰莖體部,3個月后因出現急性尿潴留就診,行陰莖海綿體活組織檢查,結果顯示:肌肉及纖維組織內低分化癌浸潤伴多量壞死及部分角化,傾向鱗癌。后行陰莖全切除+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6個月后死于晚期肺癌合并呼吸衰竭。另1例為肺上皮樣血管內皮瘤,予化療(順鉑25 mg/m2,d1~d3+吉西他濱1250 mg/m2,d1、d8;每4周1次,共5次);治療7個月后出現陰莖根部硬結,伴疼痛,行腫塊活組織檢查,結果顯示血管來源腫瘤,行陰莖全切除術。術后2個月死于肺癌擴散,呼吸衰竭。

表1 6例陰莖轉移癌患者的一般資料

表2 6例陰莖轉移癌患者的病理結果及術后隨訪
2例原發灶位于膀胱,因膀胱癌均行膀胱部分切除術。分別于術后11個月和17個月出現陰莖硬結,均行陰莖全切除術,病理檢查均提示高級別尿路上皮癌。前者于術后5個月死于晚期腫瘤惡液質;后者定期膀胱灌注化療和復查,隨訪至今18個月,CT及骨掃描均未見腫瘤轉移,膀胱鏡也未見膀胱腫瘤復發。
1例原發灶位于肝臟,因肝臟占位而行肝穿刺活組織檢查,結果顯示血管肉瘤,予介入化療。16年后因陰莖持續勃起而就診,予陰莖海綿體穿刺放血+灌注治療后緩解。后又復發,行陰莖全切除術,術后病理檢查示血管肉瘤。術后隨訪發現,兩肺、左側恥骨、后腹膜多處轉移,患者于術后3個月死于晚期腫瘤惡液質。
1例原發灶位于前列腺,患者因陰莖硬結伴脹痛3個月就診,行陰莖腫塊活組織檢查,結果顯示轉移性腺癌、前列腺來源、血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75 ng/mL。行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PET)檢查發現肝轉移、骨轉移。前列腺穿刺活檢,病理檢查示前列腺腺癌,Gleason評分5+4。予以雙側睪丸切除和比魯卡胺片口服,8個月后死于肝衰竭。
6例患者從發現原發灶至出現陰莖轉移,最長者16年,最短者7個月。5例患者病死,患者從發現原發灶至死亡最長存活16年,最短9個月;從發現陰莖轉移癌至死亡最長僅存活8個月。另有1例患者行陰莖全切除術后已存活18個月,未見明顯腫瘤擴散跡象。
自Eberth于1870年報道第1例陰莖轉移癌起,陸續報告的案例已有459例[3-7]。陰莖轉移癌多來源于泌尿生殖系統[8],本研究6例患者中,膀胱來源2例,前列腺來源1例。
關于腫瘤轉移到陰莖的機制目前仍不明確,大多數學者比較支持血循環轉移途徑的觀點。盆底靜脈叢和陰莖背靜脈的關系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泌尿生殖系統是最常見的原發灶。因膀胱、前列腺、直腸均通過髂淋巴結與陰莖直接或間接相連,淋巴逆行轉移被認為是導致這些部位的腫瘤播散到陰莖的原因,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些陰莖轉移癌發生于陰莖皮膚、包皮及淺筋膜等淋巴豐富處。然而,本研究中的6例患者,在治療前后均未發現盆腔淋巴結腫大,腫瘤均發生在陰莖體處。本研究的6例患者可能同時存在靜脈和淋巴轉移途徑,但以靜脈逆行轉移為主。本研究的6例患者中,1例膀胱癌轉移至陰莖根部,腫瘤侵犯整個尿道海綿體,因此也可能存在直接浸潤的途徑。此外,本研究的6例患者,大多數就診時腫瘤體積已較大。
陰莖轉移癌患者大多因陰莖硬結就診,一般多發,單發少見,腫塊多位于陰莖體,少數位于陰莖頭端及包皮[8]。本研究的6例陰莖轉移癌患者病灶均位于陰莖體,其中3例伴有陰莖脹痛感,可能與就診時腫瘤體積較大有關。本研究中有1例因異常勃起而首診的患者,經陰莖海綿體灌洗治療后陰莖逐漸疲軟;但1個月后又再次持續勃起伴劇烈疼痛,超聲檢查提示陰莖海綿體占位,行穿刺活組織檢查后確診為陰莖轉移癌。因此,對于已有腫瘤病史的患者,如出現持續痛性勃起,在排除藥物、外傷、血液系統疾病等因素的影響下,應高度警惕陰莖轉移癌的可能。
本研究的6例陰莖轉移癌患者中,僅1例前列腺來源的患者是以陰莖轉移灶首次就診,經病理檢查提示前列腺來源可能。本研究的5例原發灶已先確診的患者中,從原發灶到發現轉移灶而就診的時間為7個月~16年(平均52個月),遠長于以往的報告。本研究中,有2例的患者合并其他部位(肺、肝、骨)的腫瘤轉移,故對于陰莖轉移癌患者,作全身性檢查非常有必要。
除體格檢查外,超聲有助于發現陰莖海綿體和尿道海綿體內的腫塊。超聲檢查方便易行,費用低,作為篩查手段患者易于接受。MRI可以明確腫塊大小、侵犯深度和部位以及腫瘤周圍組織結構有無破壞。CT有助于判斷后腹膜淋巴結有無轉移,但準確性小于淋巴顯像(lymphoscintigraphy,ILS);PET有助于發現其他部位的轉移灶,但費用昂貴。目前,陰莖轉移癌的確診仍依靠病理檢查,尤其是細針穿刺活組織檢查,并與原發灶病理檢查對照。本研究的6例患者,陰莖轉移灶均與原發灶病理檢查結果一致。
本研究的6例患者中除1例健在外,其余5例從出現陰莖轉移癌至死亡時間為2~8個月(平均4.8個月)。目前,1例健在者的生存期已大于18個月,Chaux等[8]報告的17例陰莖轉移癌患者中,其中1例前列腺來源的患者生存期也大于18個月。
對于陰莖轉移癌的治療,目前仍以手術切除+尿流改道為主,雖然該治療并不能延長患者的生命,但可以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8];對于原發灶的治療也很重要,本研究的6例患者中,除1例前列腺來源的患者是以轉移灶為首發,其余5例在發現腫瘤陰莖轉移前均接受過原發灶的治療,其中肝來源的患者原發灶經介入化療后病情穩定達16年。根據腫瘤的病理學類型,在行陰莖切除術后,可選擇化療、放療或輔助內分泌治療,但目前尚無數據顯示哪種輔助治療方法更好。
綜上所述,腫瘤轉移至陰莖非常少見,其原發灶多位于泌尿系統。原發灶癌得到治療且病情已經穩定的患者,但一旦出現陰莖轉移,病情便迅速發展。大多數陰莖轉移癌患者存活期不足1年,目前的治療手段仍以改善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為主。
[1]Baldur-Felskov B,Hannibal CG,Munk C,et al.Increased incidence of penile cancer and high-grade penil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 Denmark 1978-2008: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J].Cancer Causes Control,2012,23(2): 273-280.
[2]Dubocq FM,Tefilli MV,Grignon DJ,et al.High flow malignant priapism with isolated metastasis to the corpora cavernosa[J].Urology,1998,51(2):324-326.
[3]Zhu YP,Yao XD,Zhang HL,et al.Penile metastasis from primary bladder cancer:a study of 8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Onkologie,2012,35(4):196-199.
[4]Karanikas C,Ptohis N,Mainta E,et al.Pulmonary adenocarcinoma presenting with penile metastasis:a case report[J].J Med Case Rep,2012,6:252.
[5]Messeguer F,Nagore-Enguídanos E,Requena C,et al.An unusual presentation of penile metastasis from prostatic adenocarcinoma[J].Int J Dermatol,2012,51(9):1133-1134.
[6]Kimura Y,Shida D,Nasu K,et al.Metachronous penile metastasis from rectal cancer after total pelvic exenteration[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2,18(38):5476-5478.
[7]Dijkstra S,van der Heijden AG,Schaafsma HE,et al.Synchronous penile metastasis from a high-grade adenocarcinoma of the prostate[J].Case Rep Urol,2012,2012:193787.
[8]Chaux A,Amin M,Cubilla AL,et al.Metastatic tumors to the penis:a report of 17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Int J Surg Pathol,2010 19(5):597-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