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紅 林靖宇 陳衛(wèi)文 張新剛 吳學青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心電圖室,上海 200032)
目前,我國心腦血管病患者人數約為2.9億。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絕大多數高血壓為原發(fā)性高血壓(essential hypertension,EH)。高血壓的主要靶器官損害是由于大動脈病變所引起的,大動脈的順應性減退、血管彈性下降,逐漸形成動脈粥樣斑塊,造成血管狹窄,斑塊破損脫落后使血管腔完全閉塞,這是一個漸進發(fā)展的過程。脈搏波傳導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能反映大動脈和中動脈系統(tǒng)的血管僵硬度;PWV越快,說明動脈僵硬度越高、彈性越差。PWV作為評估動脈彈性的新興非侵入性手段,近幾年成為心血管疾病無創(chuàng)檢測的熱點。自2007年始,歐洲高血壓指南已將PWV作為評估高血壓患者血管功能的指標。24 h動態(tài)血壓檢測(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是應用于高血壓患者的常規(guī)而有效的檢測手段。近年來,國外的流行病學及臨床研究發(fā)現,脈壓(pulse pressure,PP)是預測心腦血管事件及評價血管僵硬度更有效的指標[1]。也有學者提出,脈壓指數(pulse pressure index,PPI)能更好地評價血管硬化程度[2]。本研究通過分析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動態(tài)PP、PPI與PWV的關系,探討這些指標在高血壓的治療和評估中的意義。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月—12月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門診就診的198例原發(fā)性高血壓病患者,其中男性88例,女性110例;年齡39~77歲,平均(55.08±11.69)歲。原發(fā)性高血壓的診斷符合2010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提出的診斷標準[3]。排除標準:繼發(fā)性高血壓,糖尿病,心功能Ⅲ~Ⅳ級,存在嚴重心律失常、心肌病、心臟瓣膜病,聽診有3 / 6級以上心臟雜音,心電圖表現為心房顫動或心房撲動。
1.2 方法
1.2.1 PWV的測量 應用日本歐姆龍公司生產的全自動動脈硬化檢測儀VP-1000,在25℃左右的室溫下測定PWV。患者取去枕仰臥位,靜息15 min后開始測量患者左和右踝臂脈搏波速度(baPWV),重復測定2次,取平均值作為PWV。
1.2.2 動態(tài)血壓的測量 應用美國Spacelabs Medical公司生產的90217型無創(chuàng)性便攜式動態(tài)血壓檢測儀監(jiān)測。24 h動態(tài)血壓,白天(6:00~22:00)每15 min 自動充氣測壓1次,夜間(22:00~6:00)每30 min 自動充氣測壓1次。患者日常活動不受限,有效測量值>80%為有效。以24 h動態(tài)血壓儀測得的24 h平均收縮壓(24 h SBP)、24 h平均舒張壓(24 h DBP)進行統(tǒng)計。PP=24 h SBP-24 h DBP,PPI=PP/24 h SBP。
根據PWV檢測結果,將受檢者分成4組:動脈僵硬度正常組(PWV<20%預測值)、輕度動脈硬化組(20%預測值≤PWV<30%預測值)、中度動脈硬化組(30%預測值≤PWV<50%預測值)與重度動脈硬化組(PWV≥50%預測值)。

4組間的PP、PPI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同時,組間兩兩比較顯示,動脈僵硬度正常組與輕度動脈硬化組、中度動脈硬化組、重度動脈硬化組之間,以及輕度動脈硬化組與重度動脈硬化組之間,中度動脈硬化組與重度動脈硬化組之間,PP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動脈僵硬度正常組、輕度動脈硬化組與中度動脈硬化組和重度動脈硬化組比較,PPI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入選患者資料比較
大動脈病變是高血壓靶器官損害的病理基礎,而大動脈順應性減退是高血壓大動脈病變的主要特征。高血壓時,由于血壓的異常升高,血流對血管壁的機械性作用增加,使血管壁結構改變,導致動脈纖維性硬化,動脈順應性下降。PWV取決于動脈壁的生物力學特征(黏彈性)、血管幾何特征(腔徑與壁厚度)以及血液密度等,其中血管幾何特征和血液密度的變化相對較小,故PWV的大小基本可反映動脈壁硬度, PWV是預測心血管疾病發(fā)生和發(fā)展的一種有價值的指標[4]。
PPI是PP與收縮壓之比。PPI既反映血管的固有順應性,又能反映血管的動態(tài)順應性,取值范圍為0~1。PPI值越接近1,血管的順應性越小;PPI值越接近于0,血管順應性越大。PPI較PP能更好地反映血管硬化程度。
本研究同時用動態(tài)PP與PPI兩個參數來評價血管僵硬度,結果顯示,在198例原發(fā)性高血壓病患者中,隨著PWV數值的增大,PP、PPI也隨之增大,說明原發(fā)性高血壓病患者PP、PPI數值隨著動脈硬化程度加重而變大。動脈輕度硬化、中度硬化以及重度硬化患者的PP較動脈僵硬度正常的患者顯著增大,說明高血壓病患者由于大血管硬化,導致動脈僵硬度增加,順應性降低,使收縮壓升高,舒張壓降低,脈壓增大。
此外, 2014 ESH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實踐指南指出,動態(tài)血壓檢測具有如下優(yōu)點:能提供更多的數據;提供24 h、日間和夜間平均血壓,且具有良好的可重復性;評估24 h血壓變化;評估降壓藥物治療的24 h療效。
綜上所述,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PP、PPI數值隨著動脈硬化程度加重而增大。在臨床治療高血壓病患者的過程中,降低SBP的同時,減少PP和PPI,對延緩高血壓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和改善預后有利。此外,應用動態(tài)血壓檢測獲取的PP、PPI對指導臨床高血壓治療更有意義。
[1]Mosley WJ, Greenland P, Garside DB, et al . Predictive utility of pulse pressure and other blood pressure measures for cardiovascular outsomes [J]. Hypertension,2007,49(6):1256-1264.
[2]楊鵬麟,徐定修,張素勤. 脈壓指數評價血管硬化的可行性探討 [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2,30(6):334-337.
[3]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 [J]. 中華高血壓雜志,2011,19(8):701-743.
[4]向定成,王峰. 脈搏波傳導速度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地位與前景 [J]. 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09,15(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