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興菊 陸益民 趙年
(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內科,江蘇昆山 215300)
隱源性機化性肺炎(cryptogenic organizing pneumonia,COP)是指沒有明確的致病原(如感染)或其他臨床伴隨疾病(如結締組織疾病)的機化性肺炎,是特發性間質性肺炎的一個亞型,較為少見。現對我科收治的1例COP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以期加深對該病的認識,降低誤診率。
患者,女性,51歲,因“發熱15 d,咳嗽、咳痰3 d”于2011年11月25日入住我院。患者于15 d前少量飲酒后出現發熱,體溫最高達38.3 ℃ ,未及時就診,且癥狀無好轉;入院前3天開始咳嗽,呈陣發性,稍有白色黏痰,易咳出。于2011年11月18日至我院內科門診就診。胸X線片顯示:右肺門高密度影,左右肺散在斑片狀影。考慮肺炎,予頭孢美唑、左氧氟沙星治療,1周后患者體溫較前有所下降,但感乏力、食欲差。11月25日至我院呼吸科門診就診,血常規示:白細胞8.7×109/L 、中性粒細胞76% 、血紅蛋白117 g/L;胸部CT示:雙肺散在實變影,伴支氣管充氣征(圖1),遂入住呼吸科病房。患者十余年前曾行甲狀腺部分切除術、闌尾切除術;有“海鮮、花粉”過敏史;無粉塵、顆粒及工業毒物接觸史;無吸煙史。入院查體:體溫37℃,血壓122/75 mmHg,脈搏82次/min,呼吸20次/min,指尖血氧飽和度97%,吸入氧體積分數(fraction of inspiration O2,FiO2)為 21%;口唇無紺,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明顯干、濕羅音,無胸膜摩擦音,右側語顫增強,無杵狀指(趾)。血常規:白細胞3.83×109/L,中性粒細胞86% ,血小板364×109/L。肝功能正常,血沉 91 mm/h,C反應蛋白77.1 mg/L。血氣分析:pH為7.49,二氧化碳分壓31 mmHg,氧分壓 71 mmHg ,動脈血氧飽和度95%。肺功能:輕度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腹部B超:肝內鈣化灶。實驗室檢查:血清嗜肺軍團菌抗體陽性,癌胚抗原、糖類抗原125、糖類抗原199、甲胎蛋白、神經元特異烯醇化酶、細胞白蛋白19片段、鱗癌抗原、D-二聚體、抗中性粒細胞抗體、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結核感染T細胞檢測(T-SPOT)及凝血功能等正常。痰及血培養顯示細菌、真菌陰性,痰找脫落細胞陰性。入院診斷為“社區獲得性肺炎”。11月25日至30日給予磺芐西林聯合阿奇霉素抗感染及氨溴索祛痰治療,治療后仍有發熱,最高38.7 ℃;11月30日至12月5日改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莫西沙星抗感染,仍有發熱,最高39. 1℃,咳嗽、咳痰加重且逐漸出現胸悶癥狀;12月5日至12月7日予美羅培南抗感染治療后仍有發熱,胸悶癥狀加重。12月7日行支氣管鏡肺活檢顯示,左肺上葉肺泡上皮增生,肺泡間隔纖維母細胞略增生伴較多炎性細胞浸潤,肺泡腔內可見較多泡沫細胞,呈慢性炎性改變。結合臨床資料和病理結果,診斷為COP,給予潑尼松(40 mg /d)口服,治療3 d后,患者體溫正常,咳嗽、咳痰消失,胸悶明顯改善;10 d后胸部CT復查顯示,兩肺病灶明顯吸收(圖2);3個月后糖皮質激素逐漸減量,總療程12個月。停藥后隨訪19個月,未復發。

圖1 雙肺散在實變影伴支氣管充氣征

圖2 潑尼松治療10 d后,病灶明顯吸收
本例COP患者為中年女性,既往體健,無長期服藥史、風濕免疫系統疾病史及粉塵接觸史,主要癥狀為咳嗽、咳痰、發熱、胸悶、乏力,肺部右側語顫增強,影像學為雙肺浸潤影,病原學檢查顯示血清嗜肺軍團菌抗體陽性,抗生素治療無效,纖維支氣管肺活檢病理結果提示慢性炎性反應,排除結核、腫瘤等疾病。影像、病理檢查診斷為COP,潑尼松治療后癥狀明顯好轉。由于COP少見,無特異性臨床表現及病理特征,易誤診、漏診,故進行文獻復習,以提高認識。
COP可發病于任何年齡段的男女性。目前,我國尚無該病的患病率或發病率的研究報告[1]。COP多亞急性起病,病程在2個月內,最常見的癥狀為不同程度的干咳和呼吸困難;約1/3的患者在病程前期有咽痛、發熱、乏力等流感樣癥狀,故極易被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大多經過一種以上的抗生素治療;有體質量減輕、全身不適等癥狀,部分患者早期無臨床癥狀,但隨著病情進展,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紫紺。COP患者的體征:兩肺可聞及爆裂音,多位于雙肺中下部;杵狀指非常少見,其嚴重程度與臨床癥狀不符。實驗室檢查結果常顯示,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白細胞升高、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升高等,對診斷COP的價值較小。血氣分析提示低氧血癥,肺功能有輕至中度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部分患者抗核抗體和類風濕因子呈陽性。
胸部X線片的影像學表現:幾乎所有COP患者有肺部異常陰影;45%~50%的患者表現為游走性多發性斑片狀陰影,這是此病較為特征性的X線改變。Cordier等[2]將COP患者的胸X線片特點劃分為3種典型的類型:(1)多發性斑片狀肺炎型,此型為COP典型的X線表現,常呈游走性,有時可見支氣管充氣征,需與慢性嗜酸性細胞性肺炎、肺淋巴瘤等鑒別;(2)孤立性肺炎型,局灶肺泡浸潤影常位于上肺,邊緣清楚,常呈葉段分布,偶有空洞;(3)彌漫性間質性肺炎型,該類型的胸X線片特點與特發性肺纖維化類似。
胸部CT檢查能更清楚地顯示COP病變的密度、范圍及分布,明顯優于X線。90%的COP患者的胸部CT圖像上有支氣管充氣征或不規則線狀及條索影;60%以上的患者有磨玻璃影,通常伴實變影,或者表現為多發小結節狀影(結節直徑<10 mm);50%患者表現為實變影,病灶分布在兩下肺野外周和胸膜下或位于支氣管血管束周圍,病變周圍可出現輕度的牽拉性支氣管擴張[1];其余較為少見的表現有多發大結節影,其邊緣多不規則或有毛刺;此外,還可表現為磨玻璃影的周圍有實變密度的線狀影、新月影或環狀影。李惠萍等[3]總結了25例COP患者的影像學表現,總結為“五多一少”,即多態性、多發性、多變性、多復發性、多雙肺受累、少蜂窩肺。
COP的診斷應綜合考慮臨床表現、影像學表現及病理特征。COP需通過經皮或經支氣管鏡肺活檢確診,但肺組織活檢顯示機化性肺炎(OP)時,并不能診斷COP,必須結合病史及實驗室檢查,排除其他感染性、非感染性肉芽腫疾病方可診斷。病理檢查陰性時,如有典型影像學表現且排除其他疾病,也可確診。
目前,COP尚無規范的治療方案,糖皮質激素是主要的治療藥物:(1)口服潑尼松,起始劑量為0.75 mg/(kg·d),2~4周后減量;(2)靜脈滴注激素和口服激素序貫治療,靜脈滴注甲基潑尼松龍1~2 mg/(kg·d),1~2周后改為口服潑尼松30~40 mg/d或甲基潑尼松龍28~32 mg/d,逐步減量,總療程至少12個月,治療期間嚴格觀察,防止復發。本例患者口服潑尼松龍40 mg/d,3個月后開始減量,胸部CT隨訪顯示雙肺陰影逐漸吸收,患者一般情況良好,治療12個月后停藥,目前已停藥19個月,未復發。
COP的預后良好,極少數患者進展為肺纖維化,其中胸部影像學表現為網狀影的COP更易進展為肺間質纖維化[4]。如糖皮質激素起始劑量應用時間較短或胸部影像學提示多發陰影,則COP易復發,復發率為13%~58%[4]。
[1]張利群,陳杭薇,劉光.隱原性機化性肺炎1例并文獻復習[J].臨床肺科雜志,2011,16(7):1145-1146.
[2]Cordier JF, Loire R, Brune J. Idiopathic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organizing pneumonia. Definition of characteristic clinical profiles in a series of 16 patients [J]. Chest,1989,96(4):999-1004.
[3]李惠萍,范峰,李秋紅, 等. 活檢證實隱源性機化性肺炎25例臨床診治體會[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4):259-264.
[4]Barroso E, Hemandez L, Gil J, et al. Idiopathic organizing pneumonia: a relapsing disease. 19 years of experience in hospital setting[J]. Respiration, 2007,74(6):624-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