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軍 劉邦忠 石明芳 楊名珍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康復科,上海 200032)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加,失眠和慢性疲勞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嚴重影響著患者的正常生活與工作。2002年全球失眠調查[1]顯示,我國約20.0%的失眠者選擇了應用鎮靜催眠藥來解決失眠問題。然而藥物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應及藥物依賴現象也非常明顯。近年來,高壓電位治療儀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其通過將人體置于高電壓、低電流、低頻交變的電場中,使體液、神經及細胞在電場作用下產生一系列生物、化學變化,達到調節血液循環、平衡內分泌及神經肌肉系統的代謝[2]。本研究將高壓電位治療儀應用于治療失眠和慢性疲勞,探討其療效和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1.1.1 病例選擇 選擇2013年4月―6月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康復科門診就診的失眠及慢性疲勞患者各30例,其中失眠組的30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齡23~63歲,平均年齡(47.4±9.9)歲;慢性疲勞組的30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23例,年齡29~61歲,平均年齡(46.3±8.1)歲。失眠組及慢性疲勞組分別有28例和29例患者完成研究。47例患者的病程均在3個月以上,一般體格檢查均正常,自愿參加臨床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1.2 診斷標準 根據《中國精神疾病的分類方案及診斷標準》(CCMD-2-R診斷標準),失眠癥是指患者持續相當長時間地對睡眠的質和量不滿意的狀況。根據1994年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修訂的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臨床診斷標準,慢性疲勞綜合征包括主要的反復疲勞癥狀,伴隨四項及以上次要癥狀(記憶力下降、咽痛、淋巴結腫大、肌肉痛、關節腫痛、頭痛、睡眠障礙、運動后疲勞)。
1.1.3 排除標準 (1)帶有心臟起搏器或大塊金屬異物者;(2)配有人工心肺或腎功能嚴重衰竭者;(3)有出血性疾病及高熱患者;(4)急性傳染病發作期的患者;(5)患有惡性腫瘤者;(6)懷孕期間婦女;(7)心臟病手術恢復期間的患者。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采用KD-901E高壓電位治療儀,治療電壓為9000 V。治療時,患者取座位,雙腳(穿襪子)置于電壓板。30 min/次,1次/d,5 d為1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治療結束后隨診2個月。
1.2.2 觀察指標和評分標準 失眠組患者的治療情況根據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進行評價,主要內容包括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PSQI總分0~21分,分級為:輕度(6≤得分<12),中度(12≤得分<18),重度(得分≥18)。慢性疲勞組患者的治療情況根據1994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修訂的慢性疲勞綜合征臨床診斷標準進行評價:將疲勞作為必備癥狀,計為0、2、4、6分;其他癥狀計為1、2、3分。慢性疲勞分級為:輕度(2≤得分≤11),中度(12≤得分≤17),重度(18≤得分≤27)。
1.2.3 療效判定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根據癥狀和體征的改善程度(療效指數)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4級。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100%。其中失眠組療效判定為:痊愈,治療后積分較治療前下降>90%;顯效,下降67%~90%;有效,下降20%~67%;無效,下降≤20%或增加。慢性疲勞組判定為:痊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治療后積分較治療前下降>90%;顯效,癥狀、體征明顯緩解,下降≥70%;有效,癥狀、體征好轉,下降30%~70%;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積分下降<30%。
1.2.4 安全性判定 記錄受試者在臨床試驗期間發生的不良反應,包括不良反應的出現時間、嚴重程度、處理經過及轉歸,并判定是否與高壓電位治療有關。在試驗前和試驗結束時檢查血尿常規、丙氨酸氨基轉移氨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氨酶(AST)、血肌酐、血尿素氮及心電圖特征,治療時注意檢查接觸部位皮膚外觀有無變化。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NRI方法評估療效,對完成全部治療計劃且治療期間未應用可能影響療效評價的藥物或治療的患者納入符合方案集(per protocol set,PPS),采用配對T檢驗,可信區間設置為9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分析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
2.1 療效 失眠組患者治療前的PSQI平均積分為(16.86±2.59)分,治療4個療程后下降至(8.89±3.5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慢性疲勞組患者的治療前平均積分為(17.03±2.90)分,治療4個療程治療后下降至(8.48±2.8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兩組患者的療效評定見表1。

表1 失眠組及慢性疲勞組患者高壓電位治療后的療效 (n,%)
2.2 不良反應 所有受試者均無不良反應發生,接觸部位皮膚外觀無異常改變。治療后檢測血尿常規、ALT、AST、血肌酐、血尿素氮及心電圖特征,未出現有臨床意義的改變。
慢性疲勞綜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是一組以長期極度疲勞為主要表現的全身癥候群,持續時間≥6個月,臥床休息不能緩解,體格檢查及各項實驗室檢查沒有明顯的異常表現[3]。
嚴重的失眠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一項研究[4]表明,全球約有27%的人遭受睡眠相關病癥的困擾。目前針對失眠的治療仍以口服藥物為主,常用苯二氮卓類和非苯二氮卓類催眠藥物,但長期口服安眠藥會引起一定的不良反應及藥物依賴,甚至可導致認知功能障礙[2]。而物理治療安全性較高、不良反應小。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在高壓電位治療后,接觸部位皮膚外觀無異常改變,治療前后血尿常規、ALT、AST、血肌酐、血尿素氮及心電圖均未出現異常改變。
高壓電位治療作用機制是:(1)在特殊電場中,人體細胞產生了電離作用,從而減輕或消除了神經細胞因能量消耗而產生的功能紊亂,進而抑制大腦皮質的異常興奮狀態;(2)改善腎上腺皮質功能,降低血中過氧化脂的濃度、抑制與老化有關的酶的活性,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新陳代謝、激發細胞活力,達到調節機體功能、緩解疲勞和改善睡眠的作用。本研究中,兩組患者高壓電位治療后,癥狀分級明顯降低,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無患者痊愈,但總有效率較高,失眠組和慢性疲勞組分別為89.28%、93.11%。本研究結果提示,高壓電位治療失眠及慢性疲勞的療效顯著、安全性高,可在臨床推廣。
[1]診斷及藥物治療共識專家組失眠定義.失眠定義、診斷及藥物治療專家共識(草案)[J].中華神經科雜志, 2006,39(2).
[2]徐偉.高壓電位治療風濕性疾病: 中國針灸學會經筋診治專業委員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C].中國廣東廣州, 2011.
[3]王天芳, 王琳, 張翠珍.慢性疲勞綜合征的研究進展[J].中國公共衛生, 2002,14(08):457-460.
[4]Taylor DJ, Lichstein KL, Durrence HH.Insomnia as a health risk factor[J].Behav Sleep Med, 2003,1(4):227-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