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雅博愛康復醫院骨科 湖南 長沙 410008
脊髓損傷后髖關節嚴重異位骨化手術治療的療效及預防對策
彭賢欽繆時金曾國輝
湖南省湘雅博愛康復醫院骨科 湖南 長沙 410008
目的:探究手術治療脊髓損傷后髖關節嚴重異位骨化的臨床效果以及預防措施,為提高患者的預后尋求有效的治療方法。方法選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例脊髓損傷后髖關節嚴重異位骨化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采取手術治療,觀察治療后患者髖關節改善情況。結果患者治療后的疼痛情況與髖關節功能相比術前均明顯改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采用手術治療脊髓損傷后髖關節嚴重異位骨化的臨床效果確切,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情況,同時改善髖關節的活動度,減少了對患者的護理強度,可在臨床上借鑒與推廣。
手術;脊髓損傷;髖關節;異位骨化
異位骨化是脊髓損傷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癥,該并發癥的發病率在1%~50%不等[1]。脊髓損傷后發生異位骨化的常見位置為髖關節周圍,可發生在單側,也可發生在雙側。異位骨化后髖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內會有新生骨形成,造成患者的髖關節活動受阻,嚴重者甚至造成關節強直,影響患者的治療以及康復。對于已經形成的異位骨化,現階段常用的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我院為提高脊髓損傷患者的預后情況,對10例患者進行了手術切除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6月收治的25例脊髓損傷后髖關節嚴重異位骨化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采取手術治療。男性7例,女性3例;年齡21~64歲,平均年齡(41.7±5.2)歲;左髖關節異位骨化5例,右髖關節異位骨化4例,雙側髖關節異位骨化1例;頸椎損傷6例,胸髓損傷3例,胸腰段脊髓損傷1例;四肢癱8例,截癱2例;不完全性癱瘓4例,完全性癱瘓6例。所有患者均排除髖部外傷史,排除骨關節感染、骨腫瘤,排除骨盆及股骨骨折。本次研究均告知患者及家屬,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并行X線片檢查、CT表面重建、血管造影檢查以確定異位骨化周圍的血管分布情況,選擇適宜的手術入路方式,防止術中傷及血管。所有患者均行Garland髖部異位骨化切除術,其中采取前方入路的共7例,采取后方入路的共3例。術中將髖關節周圍的肌肉以及發生骨化的組織進行徹底的清除,術后置入引流管引流1~2d,同時給予患者抗生素治療3~5d直到患者體溫平穩。術后第一天給予患者吲哚美辛膠囊(國藥準字H44022531)25mg/次口服,3次/d,持續治療1月。指導患者進行主動及被動髖關節活動,若患者出現消化不良,可給予西米替丁膠囊(國藥準字H20054965)0.2g/次口服,3次/d,并在每晚睡前另外給予0.4g西咪替丁,能有效緩解吲哚美辛給患者造成的不良反應。術后3~6個月進行一次復查,并根據患者的病情酌情調節吲哚美辛劑量。
1.3 判定定標準
①患者治療結束后,采用數值疼痛評分法對其疼痛程度進行評定,分值為0~10分,0分-無痛;1~3分-輕微疼痛,患者可忍受;4~6分-疼痛明顯,影響睡眠,但可忍受;7~10分-重度疼痛,患者無法忍受。②1992年美國骨科醫師協會推薦應用中立位零度法記錄關節活動度[2],即將關節的中立位設置為0°,以此記錄各個關節的各個方向的活動度數。包括髖關節外展、內收、外旋、內旋、屈曲,每項各10分,分值越高治療效果明顯。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的收集與處理均由我院數據處理中心專門人員進行,保證數據真實性與科學性。初步數據錄入EXCEL(2003版)進行邏輯校對與分析,得出清潔數據采用四方表格法進行統計學分析,分析結果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比較
10例患者經手術治療后,其中完全無痛患者1例,重度疼痛患者0例,疼痛指數均明顯下降,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比較(n;%)
2.2 患者治療前后的髖關節活動度評分比較
10例患者經治療后,髖關節髖關節外展、內收、外旋、內旋、屈曲評分均明顯提高,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的髖關節活動度評分(n;X±s;分)
脊髓損傷后異位骨化屬于神經源性的異位骨化(NHO),在外傷性的脊髓損傷中最為常見。脊髓損傷后異位骨化多發生在脊髓損傷的平面以下[3],多好發于髖關節周圍,其次是膝關節、肘關節、肩關節、手以及脊柱。異位骨化多在脊髓損傷后的1~6月內發生,發生率最高的是損傷后的第2月,兒童發生脊髓損傷時多為14個月后發生異位骨化,有報道指出異位骨化發生的最早時間為18d[4]。異位骨化的臨床癥狀各不相同,但多數患者癥狀均較輕,只是進行影像學檢查時才發現異常,其他表現為原因不明的低熱、軟組織腫脹、局部皮溫升高;嚴重者可出現關節強直、活動度受限、運動障礙等。
異位骨化的發生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預防:①使用二磷酸鹽類藥物,該藥的物理性質與焦磷酸類似,其原理可認為是抑制骨形成時出現的鈣磷沉積,防止異位骨基質的礦化。使用的預防劑量在20mg/kg·d,持續服用6個月。部分學者指出[5],二磷酸鹽類藥物對于骨基質的形成并沒有抑制作用,患者一旦停藥,就會復發,且長期服用會引發骨軟化。②使用抗凝藥物,國外學者Reznik,J.E.[6]在對227例脊髓損傷的患者進行了研究,其中53例使用華法林進行預防,結果所有患者均未發生異位骨化,而余下未使用華法林的患者中,有34例發生異位骨化。其認為法華林能有效防止維生素K在體內循環,抑制骨鈣素的羧化,從而防止異位骨化的發生,但其有效性尚待臨床進一步證實。③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物,該藥物的主要作用為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并抑制炎性反應的發生。但關于該類藥物的報道多以消炎鎮痛為主。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發現,采用手術治療后,患者的疼痛狀況明顯減輕,相比術前嚴重疼痛與明顯疼痛的患者均減少;而髖關節的活動度也明顯得到提高。綜上所述,采用手術治療脊髓損傷后髖關節嚴重異位骨化的臨床效果確切,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情況,同時改善髖關節的活動度,減少了對患者的護理強度,可在臨床上借鑒與推廣。
[1]李戰友,潘兵,盧一生,等.手術治療脊髓損傷后髖關節嚴重異位骨化[J].骨科, 2012,3(4):194-195,202.
[2]董利薇,張靜.脊髓損傷后神經源性異位骨化[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2013,23(11):1025-1029.
[3]米豫飛,陳柯.手術治療神經源性髖關節周圍異位骨化并髖關節強直7例報道[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1,9(11):655-655.
[4]李堅.早期康復治療對脊髓損傷并發癥的預防作用(附23例報告)[J].廣西醫學,2011,33(2):203-205.
[5]張敏,申文江,高獻書,等.放療聯合吲哚美辛對髖關節異位骨化切除術的輔助治療作用[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1,11(4):335-337,341.
[6]Reznik,J.E.,Gordon,S.J.,Barker,R.N.et al.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ESWT) as a treatment for recurrent Neurogenic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NHO)[J].Brain injury,2013,27(2):242-247.
R744
B
1009-6019(2014)12-0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