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桓臺縣人民醫院 山東 淄博 256400
腦梗并發癲癇患者的臨床觀察與治療對策
劉體華
淄博市桓臺縣人民醫院 山東 淄博 256400
目的:研究分析腦梗并發癲癇患者的臨床觀察與治療對策。方法選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90例腦梗死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其中繼發型患者49例,遲發型患者41例。結果經治療后繼發型患者神經功能顯著優于遲發型患者,(P<0.05)有統計學意義。繼發型患者總有效率比遲發型患者總有效率高,(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腦梗并發癲癇患者采取地西泮靜脈注射和卡馬西平治療療效顯著,由于遲發型癲癇患者與繼發型癲癇患者發病情況存在差異,其治療難度較大。
腦梗并發癲癇;地西泮靜脈注射;卡馬西平
腦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的總稱,包括腦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腦栓塞等,約占全部腦卒中的70%,是腦血液供應障礙引起腦部病變。腦梗死在腦神經功能性損傷中最為嚴重的病癥,且呈逐日攀升的趨勢。臨床表現為頭痛、頭暈、眩暈、短暫性肢體麻木、無力。在臨床治療上較多患者會并發癲癇反應,本研究選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90例腦梗死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腦梗死后繼發癲癇的特點及治療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90例腦梗死患者,男性51例,女性39例,年齡(55~72)歲,平均年齡(63.5±8.5)歲,病程(0.5~1.6)h,平均病程(1.05±0.55)h。90例患者均符合腦梗死診斷,其中栓塞性腦梗死29例32.22%,血栓性腦梗死31例34.44%,腔隙性腦梗死18例20%,多發性腦梗死12例13.33%。患者無癲癇病史且均頭顱CT證實并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癲癇患者。患者在一般資料比較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取腦梗死常規性治療和抗癲癇治療。全面性發作患者采取丙戊酸鈉口服,部分性發作患者給予卡馬西平口服,持續癲癇發作患者采取地西泮靜脈注射或滴注。出血或缺血性腦血管病治療不同,分別給與患者腦細胞活化劑、改善腦循環及脫水降顱壓、活血化瘀及止血藥物。癲癇持續狀態患者給予10~20mg安定靜脈注射,速度不得超過2mg/min。再給予100~200mg安定溶解于500ml液體中于12h內滴注完,患者病情穩定后再給予口服抗癲癇藥物。
1.3 判斷與標準
療效標準,顯效:患者癲癇癥狀消失,腦循環較顯著改善;有效:患者癲癇癥狀改善,腦循環出現好轉;無效:癥狀及體征均無變化。總療效率=(治愈數+好轉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2.1 經治療后繼發型患者與遲發型患者神經功能比較,繼發型患者神經功能顯著優于遲發型患者,(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下表1.

表1 繼發型患者與遲發型患者神經功能比較
2.2 繼發型患者與遲發型患者顯效、有效、無效及總有效比較,繼發型患者神經功能顯著優于遲發型患者,(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下表2.

表2 繼發型患者與遲發型患者顯效、有效、無效及總有效比較[n(%)]
腦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繼發癲癇主要以局限運動發作最為常見[1]。經研究表明腦梗死繼發癲癇主要因素是:顱內感染發炎和水腫至癲癇發作;顱腦損傷腦細胞功能紊亂至癲癇發作。患者癲癇一旦發作必需及時進行正規抗癲癇治療。早期發作其表現為強直、陣攣發作為主,遲發則以局限運動發作為主[2]。遲發型癲癇在治療中存在較大困難,患者存在較為嚴重的顱腦損傷,對患者腦細胞正常工作造成嚴重影響,很難在短時間治愈[3]。本研究采取卡馬西平及地西泮靜脈注射治療癲癇患者,卡馬西平抗癲癇療效顯著尤其局限運動發作癲癇,地西泮靜脈注射在鎮靜、抗焦慮及抗癲癇具顯著療效[4]。繼發型癲癇患者較為容易治療,繼發型癲癇較遲發型癲癇治療療效更為顯著,治療后神經功能比較繼發型癲癇比遲發型癲癇更為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繼發型癲癇其總有效率高達89.79%。而遲發型癲癇總有效率只有73.17%。(P<0.05)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腦梗并發癲癇患者治療需根據患者病情作出針對性的治療,采取地西泮靜脈注射和卡馬西平治療療效顯著,由于遲發型癲癇患者與繼發型癲癇患者發病情況存在差異,其治療難度較大。
[1]陳艷.60例腦梗并發癲癇的臨床情況研究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33):48-49.
[2]李杰.27例腦梗并發癲癇的臨床情況研究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9):34-35.
[3]姚曉喜,蘇化慶,楊期明等.腦梗死后早發性癲癇發作的發生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10,27(10):1895-1897.
[4]何亞華.腦梗死后癲癇臨床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07,24(3):398-399.
R743.33
B
1009-6019(2014)12-0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