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兵
內省智能作為多元智能中的一種,就是指認識自我和善于自我反省的能力,即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對于人類來說,內省意識是我們內心世界的核心部分,是了解自我和他人、想象和計劃的動力和源泉,是分辨自己內心世界的智慧,是建構正確自我知覺的能力,它是其他智能和能力獲得良好發展的前提,在多元智能中扮演著“智能中樞”的角色。新的化學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發揮學科自身的優勢,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成為理解化學、進行科學探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度罩屏x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強調指出:“在學習過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學生學會反思和自我評價”。可見,標準對內省智能的開發與培養關注之深。
一、史料介紹,激發內省動機
我國化學家傅鷹教授曾說:“化學給人以知識,而化學史給人以智慧” ?;瘜W的歷史,不僅僅是化學發展事件的記錄和復原,也是化學思想演變的反映和再現,它觸及到科學家的生平和思想的逐漸演進,涉及到科學家從事科學工作的研究方法和創造性的研究成果,也蘊藏著科學家豐富的內省智慧。因此,在化學教學中聯系有關的化學歷史,向學生介紹化學家獻身科學研究的事跡,講述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思維方法,會有助于學生從中汲取科學探究的精神和科學思維的方法,使學生受到創新的啟示,促使學生內省動機的形成。
如教學《原子的構成》時講述湯姆生推翻道爾頓的原子學說的觀點;教學《鹽·化肥》時講述我國化學家侯德榜敢于懷疑當時壟斷世界的純堿生產技術,發明了侯氏制堿法的故事。故事雖短,卻使學生對科學家敢于質疑,不迷信權威,追求真理的精神產生了敬佩之情,極大地提高了學習興趣,激發內省動機。
科學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科學發展史不僅記載著科學知識的一步步重大進展,同時反映著每一步進展中人類為之所作的努力、歷經的艱辛、付出的代價、獲得的經驗和教訓等等?;厮輾v史,關注現實,著眼未來,教師必須有意、有機、有力地通過化學史料滲透科學探究的人文精神教育,學會從科學家的優秀品質、科學思想中汲取營養,來激發自己的內省動機和發展自己的內省智能。
二、創設問題情景,碰撞思維火花,誘發內省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個體覺察到的一種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達到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說學生現在接觸的內容用原有的知識不能解決時的一種心理狀態。正是學生以現有知識和經驗難以去理解和認識新知識和內容,從而使學生內心產生沖突。創設問題情實質是引起主體內心的沖突,動搖主體已有的認知結構平衡狀態,是學生思維的火花受到碰撞,誘發其內省,以激起學生急于獲取新知識的愿望、和探索新事物的興趣。有了對學習新知識的渴望和興趣,才能促使他們積極思維。
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師可以運用實驗、有“趣”語言、生活現象、舊知識的拓展引出“錯誤”、實驗和生活中的“反?,F象” 創設問題情境。例如,講氫氣在氯氣中燃燒反應時,先讓學生回想燃燒的定義,然后提出“燃燒一定有氧氣參加嗎?”不少的學生是“一定要有氧氣參加”的答案,但當學生眼見到氫氣在氯氣中劇烈燃燒后,這“出乎意料”的現象,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了極大的矛盾沖突,學生迫切想知道其中的緣由,對這一知識的認定恐怕使學生終生難忘。
三、小組合作,交流反思,深化內省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系統、有結構的教學組織形式。小組合作學習的精髓是通過生生互動求得小組成員的共同進步。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不僅要努力達到個人目標,而且要幫助同伴實現目標,通過相互協作,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學生在交流合作中,深化內省。
教師則深入到學習小組中,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有效地組織,恰當地指導,激勵性的評價。這樣學生在交流合作中深化內省,學會了“怎樣發表意見”、“注意傾聽他人講話”、“鼓勵他人參與”、“如何說服他人”,也學會了學習,學會了合作,發展了內省智能。
四、教師引導,強化內省
荷蘭著名學者弗賴登塔爾說: “學習化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化學知識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教師要把化學的概念、原理、現象、化學語言等,還原到學生的生活實例中去,變成學生看得見的“化學事實”,讓學生去探索,去“再創造”。要完成這種再創造的工作,關鍵是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實例,創設動手、動口、動腦的活動情境,學生就會感到親切,產生對化學的情感,對思考的執著。在化學課堂教學中,靈活設計問題情境,能獲取各種反饋信息,調控教學過程,聯系師生感情,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操作、觀察、思考、表達是伴隨探究過程不可或缺的四個因素。在學生充分動手操作、觀察的基礎上組織討論、交流和匯報,讓學生悟一悟、說一說、辯一辯,才能使學習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思維從模糊階段前進到明晰階段。面對學生的種種思維結果,或精彩或不盡人意的回答,教師必須以飽滿的熱情,充滿信任的眼神,寬容的態度,多元化的激勵評價和準確的講解,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撫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匯報的熱情更加高漲,讓學生能“愚知補拙,聰知不足”,進而使其思路明晰化,表達條理化,結論理性化,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這樣,教師通過恰當的引導,精巧的點撥,科學地設置反思作業,強化內省,使學生的認識更到位、理解更透徹。
五、給以課題,激發靈感,升華內省
現代教育理論指出:孩子需要自我發展的空間。為此,應該有意識地創設條件,促使孩子獨立、自主。例如:給他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去做主;給他一個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給他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利用;給他一個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他一個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他一個機遇,讓他自己去把握;給他一個沖突,讓他自己去應對;給他一個對手,讓他自己去競爭;給他一個任務,讓他自己去發揮。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兩者可以互相結合、互相促進。內容豐富充實,教師指導得當的課外活動,可以給學生一項研究的課題,讓學生在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的活動中展開智慧的翅膀,動腦、動手、多思、多做,進行研究探討,從中受到鼓勵、啟示,誘發興趣和靈感, 升華內省,產生創造欲望,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收稿日期:201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