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上青柚
我們總喜歡問別人:“你覺得我是個怎樣的人?”看到懂星座的,會迫不及待地要求對方分析一下自己的星座。古希臘人刻在阿波羅神廟上的三句箴言之一“認識你自己”,不僅是哲學的永恒命題,也是每個普通人的好奇心所在,人人都渴望跳出自我,借助別人的眼睛了解自身。
先看看下面這些評價,你覺得是否適合你?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能力沒有發揮出來;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喜歡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
可能每個人都會覺得這些語句準確地描述了自己,而事實上,它們只是人類的一般性格特征。當這些含糊的表述出現在算卦、生肖分析、占星、人格測試中時,它們很輕易地就擊中人們的內心,讓人感到自己被深刻理解了。這樣的現象就是一種巴納姆效應。
什么是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指的是一種心理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心理學家弗拉在1948年做過一個經典的心理測試,他找來一些學生,讓他們每人做一項個性測試,做完后會得到一份相應的個性分析。當弗拉把診斷結果交給學生們時,讓他們評價一下,這個診斷結果是否準確,是不是符合自己的性格特點,結果基本上每個學生都認為分析結果很符合自己的個性。
實驗結束后,弗拉揭曉,所有學生得到的診斷結果其實都是一模一樣的,他是從星座分析描述中搜集的內容,是星相大師們常用的套話。
弗拉將此現象用一個廣受歡迎的魔術師的名字命名——巴納姆效應,因為巴納姆先生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鐘都有人被他的魔術蒙騙。
有趣的實驗
在弗拉提出巴納姆效應之后,很多研究者又進行了一些有趣的后續研究,其中最為著名的一項研究來自于法國人米歇爾·高奎林。
因為有一家公司號稱能夠借助電腦得出非常精準的星座分析報告,高奎林便把馬塞爾·貝帝德的詳細生日資料寄給了這家公司。貝帝德是法國臭名昭著的殺人狂魔,在二戰期間,他謊稱能夠幫助人們逃離被納粹德國占領的法國,事實上他卻給這些人注射致命的毒藥,然后看著他們慢慢死去。貝帝德因此被判犯下了19宗命案,并于1946年被斬首處決。
幾天后,高奎林收到了星座分析報告,其中部分內容是這樣的:“適應性很好,可塑性也很強,這些個性通過技巧和效率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在生活中充滿活力,但這種活力會朝著秩序、控制和平衡的方向發展。無論是在社交、物質還是智慧上,都非常講求條理。看起來可能是一個樂于遵循社會規范、舉止得體、頗有道德感的人,是生活富足、思想健全的中產階級中的一員。”雖然貝帝德在1946年就被依法處決,但星座分析報告預測說他很可能會在1970年到1972年期間考慮對感情生活作出承諾。而對于貝帝德殘暴的一面,分析報告完全沒有提及。
這份報告和弗拉在心理測試中使用的語言類似,讀起來也是一些無關痛癢的巴納姆式描述。高奎林由此受到啟發,于是在一家知名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廣告,聲稱可以免費為人們提供電腦生成的星座分析報告。法國各地共有150人對這則廣告作出了回應。高奎林把貝帝德的星座分析報告寄給了每一個人,并讓他們通過打分的方式評價收到的分析報告是否準確,結果有94%的人認為分析報告的內容非常準確。有一個人在給高奎林的信中寫道:“這臺機器生成的報告簡直太棒了……我得說這簡直太超乎想象了。”還有一些人被這份報告的精準性深深折服,他們要付錢給高奎林,以得到更詳盡的分析報告。
人們為什么容易輕信?
人們為什么常常陷入巴納姆效應,認同那些泛泛而談的描述?
其一是因為,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些描述都是正確的。畢竟,誰會強烈質疑自己作出的重要決定呢?誰會否認希望別人欣賞和欽佩自己呢?誰不會對安全感有迫切的渴求呢?即便是一些聽起來很個性化的描述,對于很多人來說也可能是正確的,畢竟人性在很多方面都有共通之處。
此外,因為當局者迷的原因,自我認知是非常困難的,能夠準確客觀地認識自我的人可謂鳳毛麟角。我們既不可能時刻反觀自己,也不可能總是從局外人的角度自我觀察,很多時候只能借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因而一方面我們渴望從別人眼中了解自己,另一方面,也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去識別。尤其對于受暗示性強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陷入別人的邏輯中,主觀驗證并主動合理化那些表述。
還有所謂的諂媚效應,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對他們的正面評價,還會把理想中的自己當成真實的自己,所以他們會認同“你有很多潛力未能得到發揮”、“你是喜歡獨立思考的人”之類的描述。
生活中大約有很多人對占星術深信不疑,但是巴納姆效應告訴我們,在過去的幾千年里,星座可能已經欺騙了無數人。占星師完全可以信口雌黃,只要言詞足夠含糊其辭,足夠阿諛奉承,大多數人都會迫不及待地表示占星師的分析非常準確。
如何避免
要避免巴納姆效應,需要客觀地認識自己。
一、多閱讀,多思考。不管是看書看電影,都可以借助別人的思考去認識自我,適當地看一些心理學書籍,了解人的普遍心理機制。
二、培養自信心。當一個人足夠自信,很清楚自身的優缺點,對別人不切實際的夸獎就會產生免疫力。否則,別人的稱贊如果正好迎合你內心的需要,明明尚未具備卻十分渴求時,就會被迷惑和暗示,掉入對方的思維體系,錯誤地理解自我。
三、常常反觀自身。客觀世界和真實自我是極具魅力的,因種種原因,我們得出的對外界和自身的印象常常是片面的,需要常常跳出自我的思維框架,成為自己的旁觀者。
編輯 鐘健 124976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