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明


“在全面擁抱互聯網的時代,金融業只有將互聯網技術融入服務手段之中,不斷創新商業模式,有效切入實體經濟, 才能在新常態的背景下實現智慧式與內涵式并進的新增長。”8月26日,平安銀行行長邵平在2014年中國互聯網大會上發表演講時表示,平安銀行已經確立了清晰的“做互聯網時代的新金融”戰略,目前正在積極推進這一戰略的落地與實施。
金融服務業向互聯網化轉型
邵平稱,近段時間以來,在中國的互聯網上,出現了一個搜索頻率極高的詞匯——“新常態”。按照理解,這種“新常態”是指在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因素的影響下,中國經濟進入的一種增速換檔、結構調整、動力變化和政策轉型的不同于過去30年傳統的新的“常態”。
“我認為,在‘新常態之下,還有一個重要的內涵,那就是實體經濟的‘互聯網化轉型新常態”。邵平認為,與實體經濟互聯網化轉型相伴的,是金融服務業的互聯網化轉型。
他表示,金融服務業是互聯網技術應用時間最早、應用幅度最廣、應用程度最深的行業之一。在過去的20多年里,互聯網的廣泛運用給金融服務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是互聯網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手段,極大地突破了時間、空間、服務手段的種種限制,延伸了金融服務的觸角,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和各種APP應用使過去傳統銀行網點無法到達的“天涯海角”變得“近在咫尺”;二是互聯網技術近乎于零的邊際成本,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務的溝通成本和交易成本,將過去無法到達的低凈值“長尾”客群變成了銀行的服務對象;三是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大大改善了信息不對稱問題,使銀行能夠及時掌握客戶的交易數據和行為信息,及時、有效識別風險,顯著提升了金融行業的風險管理能力;四是互聯網時代客戶體驗日益重要,銀行業紛紛從過去的“以產品為中心”轉向“以客戶為中心”,客戶服務水平大大提升。
為了把握住互聯網時代的良好機遇,推動自身轉型升級,打造自身的優勢,平安銀行確定了“做互聯網時代的新金融”的戰略,并將“互聯網金融”作為該行潛心打造的四大業務特色之一,專門設立了網絡金融事業部,作為全行創新商業模式、優化服務手段、提升客戶體驗、推動銀行業務全面互聯網化“新常態”的裝備事業部,構建了“橙e網”、“口袋銀行”、“行e通”、“金橙俱樂部”等面向公司、零售、同業、投行四大客戶群體的互聯網門戶。
做互聯網時代的“新金融”
邵平介紹說,平安銀行的互聯網金融是緊密圍繞支持“實體經濟互聯網化轉型”這個“新常態”而展開,在實踐中又表現出鮮明的差異化特色。
一方面,在基礎的“普惠金融”層面,通過打造互聯網金融平臺,讓更多的小企業和個人客戶享受到現代化的金融服務。另一方面,平安銀行通過獨特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有效助力產業互聯網化升級。一是推動產業鏈的整合與升級。二是推動中小企業的電商化、互聯網化升級。此外,平安銀行也在探索金融與互聯網有效融合、推進商業模式創新。目前,平安銀行正在積極探索以“互聯網+傳感器”為特征的物聯網在金融服務中的應用,使銀行服務更深地切入實體經濟中;同時,該行還在積極探索以“光子”結合互聯網信號傳輸進行支付結算等一系列的產品創新,提高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事實上,平安銀行的互聯網金融布局已經初見成效。根據該行近日發布的2014年中期業績報告,今年上半年該行實現凈利潤100.72億元,同比增長33.74%。其中,中小企業綜合金融服務線上平臺“橙e平臺”上半年新增客戶數6,162戶、新增日均存款994億元、新增日均貸款17億元,實現非利息凈收入6.22億元,總收入32.9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