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
一、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審題是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環節。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是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一個首要條件。審題能力就是學生全面認識問題及條件的一種能力,認清問題,并且把與問題相關的顯性條件和隱性條件充分提煉出來進行分析,正確完成問題的解答。而針對初中生而言,審題能力弱是很普遍的一個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弱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審題態度不端正。很多學生在閱讀題目時一看到文字多,就開始快速瀏覽,而沒有仔細閱讀;(2)盲目審題。有些學生審題時抓不住關鍵和重點,從題目中無法得到有用信息。
為此,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要求學生將題目的關鍵詞、關鍵句標記出來;(2)首先通讀一遍,然后針對問題重點閱讀,抓住關鍵點,刪除無用點;(3)分解題目,簡化問題。
例1畢業聯歡會上,小明表演了一個小魔術:將一根銅絲繞成線圈,罩在蠟燭火焰上,觀察到火焰立即熄滅;再將銅圈加熱后罩在蠟燭火焰上,觀察到蠟燭照常燃燒.請你分析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
此題看上去很新,大部分學生在看到此題時不知如何去解答。為此,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將關鍵點標記出來,學生標出:銅絲、罩在、火焰、熄滅、加熱后、照常燃燒;然后讓學生針對問題重點閱讀;最后,將題目分為兩小問,第一,銅絲罩在火焰上,蠟燭為什么熄滅?第二,加熱后的銅絲罩在火焰上,蠟燭為什么正常燃燒?通過科學認真審題,此時學生發現此題就是換個方式在考查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認真分析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后,根據題目信息,得:前者是因為銅絲吸熱使蠟燭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而后者熱銅絲不會吸熱,所以可以正常燃燒。
二、靈活運用解題思想和方法
初中階段學生所學的化學知識點非常多,如空氣、水、氣體、質量守恒定律、燃燒、金屬、溶液、酸與堿等等。因此,在解題時要根據問題搜索出與之相關的化學知識點,思想和方法,這樣才能快速、準確地解決問題。學生在分析題時要始終以基礎知識為依據,再以合適的方法和思想簡化問題、解決問題。常見的化學解題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對比法、排除法等等。
例2小亮在實驗室發現一瓶盛有無色溶液的試劑瓶,其標簽已破損,從殘余部分只能看出溶質質量分數為10%,具體是什么物質無法辨認。老師告訴他,這瓶溶液可能是氫氧化鈉、氯化鈉、氫氧化鈣或碳酸鈉中的一種。
(1)小亮查閱氫氧化鈣常溫下的溶解度為0.18 g后,認為該溶液不可能是氫氧化鈣,理由是。(2)小亮取少量樣品于一只潔凈的試管中,向其中滴加無色酚酞溶液后,溶液變為紅色,溶液不可能是(填寫化學式)。(3)為了確定該溶液的成分,小亮同學繼續進行下列實驗,請一起參與,并填寫下列實驗報告。
設計實驗方案甲:選擇氯化鈣溶液來確定該溶液的成份;
方案乙:選擇稀鹽酸來確定該溶液的成份。
進行實驗請你從方案甲和方案乙中選擇一種方案進行實驗。
實驗步驟實驗現象實驗結論取少量溶液于試管中,滴加。 該溶液是碳酸鈉溶液。
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實驗反思有同學認為還可以用一種常見的堿溶液來確定,那么它是溶液(填化學式)。
此題有一定難度,涉及的知識面較廣、內容較多,可采取“利用測定結果進行先排除,最后進行實驗檢驗”的思路確定未知溶液,解題的關鍵是熟練掌握氫氧化鈉、氯化鈉、氫氧化鈣、碳酸鈉的性質。
三、加強開放題訓練
要想提高初中生化學解題能力,首先要審清題,然后選擇適宜的化學思想和方法。除此之外,教學還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新題型和開放題的訓練,這樣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近年來開放性試題越來越多,要求初中生根據所學的知識以及自身能力,給出靈活性答案。從近些年的初中化學開放性試題來看,主要以生活、科技、實驗為主題,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這樣的試題不僅檢驗學生的化學知識,而且檢驗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在化學課堂上教師加強開放題訓練,不僅使學生所學化學知識得以實際運用,而且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化學知識面。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從實際生活和社會經驗等方面加以引導,培養學生知識積累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創新能力。
例32011年3月14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因冷卻系統的故障,導致嚴重的核泄漏事故,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1)核電站是利用原子核發生(選填“裂變”或“聚變”)釋放能量來發電的。(2)下面是核能發電中能量轉化的過程,請將其補充完整。核能機械能電能
(3)“福島核泄漏”事件引發了廣泛的爭議。請你對發展核電簡述自己的觀點。
此題屬于開放型題型,從社會的熱點問題為情景,考查了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科技的意識。問題1和2答案都是固定的,核電站是利用原子核發生裂變釋放能量來發電的,氫彈的爆炸才是核的聚變。原子核發生裂變過程中產生大量熱量,加熱水,蒸汽發生器產生的蒸汽被送到汽輪機,帶動汽輪發電機組發電.所以能量的轉化過程是:核能-內能-機械能-電能。問題3答案是靈活的,很多學生第一次遇到此題時主要從發展核電的優點和所帶來的危害來闡述,很難與所學的化學知識聯系起來。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從開發新能源、節約化石能源以及存在的安全隱患、核廢料處理等某一方面來闡述,此時學生茅塞頓開。這種類型的題難度并不大,學生多多訓練,無論題型如何變化,都知道如何著手解題,這樣再增強學生信心的同時,增強學生化學知識面,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四、結語
提升初中生化學解題能力是化學教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教師必須重視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從培養審題能力著手,以引導正確解題方法為核心,以加強開放題訓練為輔助,長期堅持,進而提升學生化學解題能力。
(收稿日期:2014-02-10)
一、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審題是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環節。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是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一個首要條件。審題能力就是學生全面認識問題及條件的一種能力,認清問題,并且把與問題相關的顯性條件和隱性條件充分提煉出來進行分析,正確完成問題的解答。而針對初中生而言,審題能力弱是很普遍的一個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弱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審題態度不端正。很多學生在閱讀題目時一看到文字多,就開始快速瀏覽,而沒有仔細閱讀;(2)盲目審題。有些學生審題時抓不住關鍵和重點,從題目中無法得到有用信息。
為此,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要求學生將題目的關鍵詞、關鍵句標記出來;(2)首先通讀一遍,然后針對問題重點閱讀,抓住關鍵點,刪除無用點;(3)分解題目,簡化問題。
例1畢業聯歡會上,小明表演了一個小魔術:將一根銅絲繞成線圈,罩在蠟燭火焰上,觀察到火焰立即熄滅;再將銅圈加熱后罩在蠟燭火焰上,觀察到蠟燭照常燃燒.請你分析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
此題看上去很新,大部分學生在看到此題時不知如何去解答。為此,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將關鍵點標記出來,學生標出:銅絲、罩在、火焰、熄滅、加熱后、照常燃燒;然后讓學生針對問題重點閱讀;最后,將題目分為兩小問,第一,銅絲罩在火焰上,蠟燭為什么熄滅?第二,加熱后的銅絲罩在火焰上,蠟燭為什么正常燃燒?通過科學認真審題,此時學生發現此題就是換個方式在考查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認真分析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后,根據題目信息,得:前者是因為銅絲吸熱使蠟燭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而后者熱銅絲不會吸熱,所以可以正常燃燒。
二、靈活運用解題思想和方法
初中階段學生所學的化學知識點非常多,如空氣、水、氣體、質量守恒定律、燃燒、金屬、溶液、酸與堿等等。因此,在解題時要根據問題搜索出與之相關的化學知識點,思想和方法,這樣才能快速、準確地解決問題。學生在分析題時要始終以基礎知識為依據,再以合適的方法和思想簡化問題、解決問題。常見的化學解題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對比法、排除法等等。
例2小亮在實驗室發現一瓶盛有無色溶液的試劑瓶,其標簽已破損,從殘余部分只能看出溶質質量分數為10%,具體是什么物質無法辨認。老師告訴他,這瓶溶液可能是氫氧化鈉、氯化鈉、氫氧化鈣或碳酸鈉中的一種。
(1)小亮查閱氫氧化鈣常溫下的溶解度為0.18 g后,認為該溶液不可能是氫氧化鈣,理由是。(2)小亮取少量樣品于一只潔凈的試管中,向其中滴加無色酚酞溶液后,溶液變為紅色,溶液不可能是(填寫化學式)。(3)為了確定該溶液的成分,小亮同學繼續進行下列實驗,請一起參與,并填寫下列實驗報告。
設計實驗方案甲:選擇氯化鈣溶液來確定該溶液的成份;
方案乙:選擇稀鹽酸來確定該溶液的成份。
進行實驗請你從方案甲和方案乙中選擇一種方案進行實驗。
實驗步驟實驗現象實驗結論取少量溶液于試管中,滴加。 該溶液是碳酸鈉溶液。
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實驗反思有同學認為還可以用一種常見的堿溶液來確定,那么它是溶液(填化學式)。
此題有一定難度,涉及的知識面較廣、內容較多,可采取“利用測定結果進行先排除,最后進行實驗檢驗”的思路確定未知溶液,解題的關鍵是熟練掌握氫氧化鈉、氯化鈉、氫氧化鈣、碳酸鈉的性質。
三、加強開放題訓練
要想提高初中生化學解題能力,首先要審清題,然后選擇適宜的化學思想和方法。除此之外,教學還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新題型和開放題的訓練,這樣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近年來開放性試題越來越多,要求初中生根據所學的知識以及自身能力,給出靈活性答案。從近些年的初中化學開放性試題來看,主要以生活、科技、實驗為主題,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這樣的試題不僅檢驗學生的化學知識,而且檢驗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在化學課堂上教師加強開放題訓練,不僅使學生所學化學知識得以實際運用,而且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化學知識面。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從實際生活和社會經驗等方面加以引導,培養學生知識積累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創新能力。
例32011年3月14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因冷卻系統的故障,導致嚴重的核泄漏事故,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1)核電站是利用原子核發生(選填“裂變”或“聚變”)釋放能量來發電的。(2)下面是核能發電中能量轉化的過程,請將其補充完整。核能機械能電能
(3)“福島核泄漏”事件引發了廣泛的爭議。請你對發展核電簡述自己的觀點。
此題屬于開放型題型,從社會的熱點問題為情景,考查了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科技的意識。問題1和2答案都是固定的,核電站是利用原子核發生裂變釋放能量來發電的,氫彈的爆炸才是核的聚變。原子核發生裂變過程中產生大量熱量,加熱水,蒸汽發生器產生的蒸汽被送到汽輪機,帶動汽輪發電機組發電.所以能量的轉化過程是:核能-內能-機械能-電能。問題3答案是靈活的,很多學生第一次遇到此題時主要從發展核電的優點和所帶來的危害來闡述,很難與所學的化學知識聯系起來。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從開發新能源、節約化石能源以及存在的安全隱患、核廢料處理等某一方面來闡述,此時學生茅塞頓開。這種類型的題難度并不大,學生多多訓練,無論題型如何變化,都知道如何著手解題,這樣再增強學生信心的同時,增強學生化學知識面,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四、結語
提升初中生化學解題能力是化學教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教師必須重視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從培養審題能力著手,以引導正確解題方法為核心,以加強開放題訓練為輔助,長期堅持,進而提升學生化學解題能力。
(收稿日期:2014-02-10)
一、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審題是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環節。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是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一個首要條件。審題能力就是學生全面認識問題及條件的一種能力,認清問題,并且把與問題相關的顯性條件和隱性條件充分提煉出來進行分析,正確完成問題的解答。而針對初中生而言,審題能力弱是很普遍的一個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弱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審題態度不端正。很多學生在閱讀題目時一看到文字多,就開始快速瀏覽,而沒有仔細閱讀;(2)盲目審題。有些學生審題時抓不住關鍵和重點,從題目中無法得到有用信息。
為此,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要求學生將題目的關鍵詞、關鍵句標記出來;(2)首先通讀一遍,然后針對問題重點閱讀,抓住關鍵點,刪除無用點;(3)分解題目,簡化問題。
例1畢業聯歡會上,小明表演了一個小魔術:將一根銅絲繞成線圈,罩在蠟燭火焰上,觀察到火焰立即熄滅;再將銅圈加熱后罩在蠟燭火焰上,觀察到蠟燭照常燃燒.請你分析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
此題看上去很新,大部分學生在看到此題時不知如何去解答。為此,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將關鍵點標記出來,學生標出:銅絲、罩在、火焰、熄滅、加熱后、照常燃燒;然后讓學生針對問題重點閱讀;最后,將題目分為兩小問,第一,銅絲罩在火焰上,蠟燭為什么熄滅?第二,加熱后的銅絲罩在火焰上,蠟燭為什么正常燃燒?通過科學認真審題,此時學生發現此題就是換個方式在考查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認真分析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后,根據題目信息,得:前者是因為銅絲吸熱使蠟燭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而后者熱銅絲不會吸熱,所以可以正常燃燒。
二、靈活運用解題思想和方法
初中階段學生所學的化學知識點非常多,如空氣、水、氣體、質量守恒定律、燃燒、金屬、溶液、酸與堿等等。因此,在解題時要根據問題搜索出與之相關的化學知識點,思想和方法,這樣才能快速、準確地解決問題。學生在分析題時要始終以基礎知識為依據,再以合適的方法和思想簡化問題、解決問題。常見的化學解題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對比法、排除法等等。
例2小亮在實驗室發現一瓶盛有無色溶液的試劑瓶,其標簽已破損,從殘余部分只能看出溶質質量分數為10%,具體是什么物質無法辨認。老師告訴他,這瓶溶液可能是氫氧化鈉、氯化鈉、氫氧化鈣或碳酸鈉中的一種。
(1)小亮查閱氫氧化鈣常溫下的溶解度為0.18 g后,認為該溶液不可能是氫氧化鈣,理由是。(2)小亮取少量樣品于一只潔凈的試管中,向其中滴加無色酚酞溶液后,溶液變為紅色,溶液不可能是(填寫化學式)。(3)為了確定該溶液的成分,小亮同學繼續進行下列實驗,請一起參與,并填寫下列實驗報告。
設計實驗方案甲:選擇氯化鈣溶液來確定該溶液的成份;
方案乙:選擇稀鹽酸來確定該溶液的成份。
進行實驗請你從方案甲和方案乙中選擇一種方案進行實驗。
實驗步驟實驗現象實驗結論取少量溶液于試管中,滴加。 該溶液是碳酸鈉溶液。
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實驗反思有同學認為還可以用一種常見的堿溶液來確定,那么它是溶液(填化學式)。
此題有一定難度,涉及的知識面較廣、內容較多,可采取“利用測定結果進行先排除,最后進行實驗檢驗”的思路確定未知溶液,解題的關鍵是熟練掌握氫氧化鈉、氯化鈉、氫氧化鈣、碳酸鈉的性質。
三、加強開放題訓練
要想提高初中生化學解題能力,首先要審清題,然后選擇適宜的化學思想和方法。除此之外,教學還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新題型和開放題的訓練,這樣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近年來開放性試題越來越多,要求初中生根據所學的知識以及自身能力,給出靈活性答案。從近些年的初中化學開放性試題來看,主要以生活、科技、實驗為主題,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這樣的試題不僅檢驗學生的化學知識,而且檢驗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在化學課堂上教師加強開放題訓練,不僅使學生所學化學知識得以實際運用,而且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化學知識面。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從實際生活和社會經驗等方面加以引導,培養學生知識積累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創新能力。
例32011年3月14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因冷卻系統的故障,導致嚴重的核泄漏事故,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1)核電站是利用原子核發生(選填“裂變”或“聚變”)釋放能量來發電的。(2)下面是核能發電中能量轉化的過程,請將其補充完整。核能機械能電能
(3)“福島核泄漏”事件引發了廣泛的爭議。請你對發展核電簡述自己的觀點。
此題屬于開放型題型,從社會的熱點問題為情景,考查了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科技的意識。問題1和2答案都是固定的,核電站是利用原子核發生裂變釋放能量來發電的,氫彈的爆炸才是核的聚變。原子核發生裂變過程中產生大量熱量,加熱水,蒸汽發生器產生的蒸汽被送到汽輪機,帶動汽輪發電機組發電.所以能量的轉化過程是:核能-內能-機械能-電能。問題3答案是靈活的,很多學生第一次遇到此題時主要從發展核電的優點和所帶來的危害來闡述,很難與所學的化學知識聯系起來。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從開發新能源、節約化石能源以及存在的安全隱患、核廢料處理等某一方面來闡述,此時學生茅塞頓開。這種類型的題難度并不大,學生多多訓練,無論題型如何變化,都知道如何著手解題,這樣再增強學生信心的同時,增強學生化學知識面,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四、結語
提升初中生化學解題能力是化學教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教師必須重視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從培養審題能力著手,以引導正確解題方法為核心,以加強開放題訓練為輔助,長期堅持,進而提升學生化學解題能力。
(收稿日期:2014-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