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中醫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艾灸治療急性單純性腸梗阻50例臨床觀察
林巧珍
福建省漳州市中醫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目的探討艾灸治療急性單純性腸梗阻患者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單純性腸梗阻患者 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治療方法治療,包括禁食、胃腸減壓、灌腸、補液、糾正酸堿紊亂、電解質紊亂、灌注蜂蜜和花生油等;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艾灸法進行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組患者第一次肛門排氣時間、第一次排便時間、住院天數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艾灸治療急性單純性腸梗阻患者臨床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艾灸;急性單純性腸梗阻;臨床觀察
急性單純性腸梗阻是腸梗阻一種,是外科常見急腹癥。腸梗阻臨床特征為腹痛、嘔吐、腹脹、便閉、無肛門排氣等,其病因是由于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氣血瘀滯,熱結寒凝;或燥屎內結,蛔蟲聚團等因素,致使腸道氣血痞結,通降失調而發病[1]。我院傳統治療方法是禁食、胃腸減壓、灌腸、補液、糾正酸堿紊亂、電解質紊亂、灌注蜂蜜和花生油。艾灸是利用溫熱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傳導,達到溫經通絡、調和氣血、消腫散結、祛濕散寒的作用。本院應用艾灸和傳統治療方法治療急性單純性腸梗阻,取得較好療效,現將臨床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 6月收治的急性單純性腸梗阻患者 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均具有腹痛、嘔吐、腹脹、便閉、肛門停止排氣等急性腸梗阻一般癥狀,腹部無反跳痛和腹肌緊張,X線腹部平片可見擴張脹氣腸襻、氣液平面,經檢查排除其他器質性病變引起腸梗阻。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16~75歲;治療組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12~7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治療方法治療,包括禁食、胃腸減壓、灌腸、補液、糾正酸堿紊亂、電解質紊亂、灌注蜂蜜和花生油。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艾灸足三里、中脘,合谷治療,每個部位5~15min,每天2次,操作期間,注意觀察艾灸處皮膚及病情變化,詢問病人有無不適,注意防范艾灰掉落,造成燒傷。若艾灸處皮膚產生燒灼,熱燙的感覺,則立即停止操作。
1.3 觀察指標 住院期間對病人進行按時檢查問診,記錄病人的主要癥狀與體征在治療前后的變化。對患者第一次肛門排氣時間、第一次排便時間及住院的天數等進行觀察。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患者首次肛門排氣時間(22.25±1.60)h、首次排便時間(27.98±1.30)h、住院時間(9.05±1.38)d,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表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足三里有扶正培元、強脾健胃、促進新陳代謝、強壯肌體、提高內分泌系統功能、增強免疫力之功用;中脘有調胃和中、補虛益氣、納谷化濕,降逆止嘔之功效;合谷通降腸胃之功用。艾灸屬中醫外治法,艾葉性溫芳香,具有溫經散寒、行氣活血等作用,采用艾灸法治療能疏通臟腑經脈,促進氣血運行,明顯改善患者的胃腸功能,從而使胃腸通暢。艾灸治療急性腸梗阻療效較好,且操作簡便,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陳淑長.中醫外科護理學[M].1版.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222-223.
林巧珍,福建省漳州市中醫院,Emai:linqiaozhen0731@126.com.
R574.2
A
1007-8517(2014)03-0048-01
201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