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瀘州市中醫醫院,四川 瀘州 646000
中西醫結合治療乳腺增生患者66例臨床觀察
辜十慶
四川省瀘州市中醫醫院,四川 瀘州 646000
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乳腺增生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132例乳腺增生患者的臨床資料行回顧性分析,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6例,研究組給予小金丹和三苯氧胺治療,對照組僅給予三苯氧胺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癥狀緩解指標及不良反應進行比較。結果研究組患者治療總顯效率、乳房疼痛緩解見效時間,乳房腫塊大小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乳腺增生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乳腺增生;中西醫結合治療;三苯氧胺;臨床觀察
乳腺增生是最常見的女性乳房疾病,且近年來有明顯高發及年輕化發展趨勢[1]。其有異于炎癥或腫瘤,是由生理增生及乳腺結構在數量、形態上異常而致的腺體增生病變[2],臨床表現以疼痛、腫塊為主。單純中醫、西醫治療雖有一定療效,但前者療效不持久,后者副作用較多,故本院自2012年起,采用中西醫結合法治療乳腺增生,取得滿意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就診的132例乳腺增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均為已婚、已孕、非哺乳期女性,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3]。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6例,研究組患者平均年齡(42.6±5.5)歲,平均病程(1.5±1.3)年,絕經前59例;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41.7±6.2)歲,平均病程(1.3±1.1)年,絕經前57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口服三苯氧胺(通用名枸櫞酸他莫昔芬片,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1472,10mg/片),1片/次,2次/d,經期停服;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服小金丹(成都九芝堂金鼎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51021071,3g/100丸),1粒/次,2次/d,飯后30min服用,經期停服。持續給藥30d為一個療程,三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1.3 觀察指標 記錄乳房疼痛緩解起效時間;測量治療前后乳房腫塊大小,以腫塊最大直徑為計算標準,分別在患者月經干凈后的第7d進行測量;記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
1.4 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乳痛癥狀以及增生腺體腫塊或結節消失,停藥3個月無復發;顯效:無明顯乳痛癥狀,增生腺體腫塊或結節的直徑縮小>1/2;有效:乳痛癥狀減輕,增生腺體腫塊或結節的直徑縮小<1/2;無效:乳痛癥狀、增生腺體腫塊無改善,甚至加劇 。總顯效率=(治愈+顯效)/總例數×100%。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顯效率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表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觀察指標 研究組患者乳房疼痛緩解見效時間,乳房腫塊大小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表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治療前比較,bP<0.05。
2.3 不良反應 兩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由于睪酮、孕激素分泌不足,雌二醇升高,過度刺激乳腺組織,可使乳腺組織發生病變;而受雌激素刺激的乳腺組織,因缺乏孕激素的保護、節制作用,且催乳素水平異常增高,可進一步影響乳腺組織的正常節律性變化,致其過度繁殖,復舊不全,從而誘發乳腺導管上皮及纖維組織的增生。乳腺增生疾病的雌激素受體(ER)陽性率,可隨上皮增生程度加重而升高 。三苯氧胺屬ER拮抗劑,對于ER陽性者(乳腺增生疾病),治療有效率可達90%,且有即時效應,可有效預防向不典型增生發展,但停藥后易反跳,且可能干擾月經周期。
中醫認為,當肝郁化火,橫逆犯胃,累及血絡;肝郁乘脾則脾虛,致濕氣內結,乳絡不通時,乳房內可發生濕、痰、瘀互結,即西醫理論的生理性增生、復舊不全,主要表現為乳房塊狀、結節狀或條索狀腺體等。而濕、痰、瘀互結繼續發展,便會使結塊變硬,即西醫所指不典型增生。
小金丹組方中的草烏為主藥,可溫啟脾陽,溫經散寒,化痰濕;木鱉子、五靈脂共為輔藥,前者可化腫毒、消積塊,后者可散瘀、止痛;當歸、乳香、麝香、沒藥共為佐藥,可活血散瘀,開通經絡。本組聯合三苯氧胺、小金丹治療乳腺增生后,將治療總顯效率從78.8%提高到了97.0%,明顯縮短了乳痛緩解起效時間,明顯縮小了乳房腫塊,且無明顯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聯合小金丹、三苯氧胺后,在活血化瘀,散結通絡,疏肝理氣基礎上,可恢復乳腺增患者的機體分泌平衡,如激素水平,消弱乳腺增生賴以生存的激素環境,在治療乳房疼痛、腫塊上有較好療效。
[1]湯敏.中西醫結合治療乳腺增生臨床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2,8(11):74-75.
[2]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25.
[3]李東陽,李冠楠.乳腺增生中西醫論治新進展[J].當代醫學,2010,16(30):24-25.
R583
A
1007-8517(2014)03-0071-01
201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