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應學院醫學院,廣東 梅州 514500
白花蛇舌草咀嚼片的工藝研究
羅鋁鏗鐘翠榮徐春紅曾國芹
嘉應學院醫學院,廣東 梅州 514500
目的介紹白花蛇舌草咀嚼片的工藝制作過程。方法本咀嚼片采用濕顆粒法制得。結果其最佳配方是40%的乳糖,25%的甘露醇、25.5%淀粉及8%的白花蛇舌草浸膏。結論所制白花蛇舌草咀嚼片風味獨特,外形美觀,硬度及崩解性能好。
白花蛇舌草;咀嚼片;工藝研究
白花蛇舌草又名為蛇舌草、龍舌草,屬茜草科植物[1],廣泛分布于我國南方。其性寒,味苦、甘,歸胃、小腸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收斂止血的功效,是廣東地區常用的藥膳原料?,F代研究表明,白花蛇舌草具有抗腫瘤、抗氧化、抗炎、保肝以及免疫調節的作用[2-5]。目前,白花蛇舌草已被開發成多種劑型的食品,如白花蛇舌草水、白花蛇舌草沖劑、白花蛇舌草蜜飲等[6]。咀嚼片具有服用方便,攜帶方便、劑量穩定等優越性,以白花蛇舌草為主要原料制成的口咀嚼片尚未見報導,本文將對白花蛇舌草咀嚼片的工藝進行研究。
1.1 材料與試劑 白花蛇舌草(批號:1306256,樟樹市慶仁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甘露醇粉(河北華旭有限公司,食品級);乳糖(廣州天潤藥業有限公司,食品級);硬脂酸鎂(廣州天潤藥業有限公司,藥品級)。
1.2 儀器與設備 YP-5單沖壓片機(廣州康諾機械廠);干燥箱(德國menmert公司);SF-1703B高速粉碎機(上海中藥機械廠);電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
1.3 制作工藝
1.3.1 工藝流程 甘露醇、乳糖、淀粉→白花蛇舌草干草→粉碎→加熱回流提取→白花蛇舌草浸膏→制軟材→濕法制?!稍铩!鷫浩鷾缇b 1.3.2 操作要點 ① 白花蛇舌草浸膏的制備:將白花蛇舌草全株粉碎,1∶10加入85%的乙醇溶液。100℃加熱回流1h,冷卻過濾,濾渣按1∶5 100℃加熱回流0.5h,合并兩次的濾液,加熱濃縮得到生藥量為2g/ml的浸膏。② 填充劑的選擇:根據經驗性實驗,選用甘露醇、乳糖、淀粉為填充劑。③制軟材:將白花蛇舌草浸膏與填充劑乳糖和甘露醇混合制軟材。④ 制粒:將軟材緊握成團,壓過20目篩,使軟材變成顆粒狀。⑤ 干燥:將濕粒置于65℃的恒溫干燥箱中干燥兩個小時。⑥ 整粒:顆粒干燥后過16目篩整粒。⑦壓片:在整粒中加入硬脂酸鎂作為潤滑劑壓片。⑧ 滅菌:將壓好的片劑放在紫外光下滅菌0.5h。
1.4 產品質量標準 本產品形態完整,表面光滑,呈淡黃綠色,色澤均勻一致,具有淡淡白花蛇舌草風味,清涼可口,入口細膩柔滑。崩析感良好,在30min內完全崩解。感官質量評分標準見表1。片重0.5g左右,水分﹤2.5%。細菌總數(cfu/g)≤100個/g,致病菌不能檢出。
根據初步實驗,乳糖、甘露醇、浸膏含量對咀嚼片風味影響最為明顯,本文以浸膏、乳糖、甘露醇的用量做L(9)33正交試驗,以外觀、口感、風味為評分指標,篩選最優的配方。結果見表2和表3。
經正交試驗極差分析可知,RC﹤RA﹤RB,甘露醇的用量為主要的因素,乳糖的用量次之,白花蛇舌草的濃縮液的影響最小。最優的組合是A1B3C3。即是乳糖的用量為40%、甘露醇的用量為25%,白花蛇舌草浸膏是8%。上述最佳的工藝條件制出的白花蛇舌草咀嚼片色澤均勻,口感細膩清涼,具有白花蛇舌草獨特風味。

表1 白花蛇舌草咀嚼片的感官質量評分標準

表2 正交試驗方案[7-8]

表3 正交試驗表
實驗研制出最佳的白花蛇舌草咀嚼片的配方是:乳糖40%,甘露醇25%,白花蛇舌草浸膏8%,淀粉25.5%, 1.5%的硬質酸鎂作為潤滑劑。該咀嚼片風味獨特、表面光滑美觀、色澤好、硬度好、崩解度好,具有進一步開發成上市產品的巨大潛力。
[1]張偉平,尹秀麗.白花蛇舌草的研究概況[J].哈爾濱醫藥,2000,20(2):71-72.
[2]宋鳳艷,李克.白花蛇舌草的化學成分及功效研究綜述[J].亞太傳統醫藥,2012,8(4):198-200.
[3]張創峰,楊友亮,劉普,等.白花蛇舌草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西北藥學雜志,2012,27(4):379-382.
[4]陳雅,楊坤星.白花蛇舌草的化學成分及臨床應用[J].中國藥學,2008,17(5):62-63.
[5]劉盼盼,姚曉東,李潔.白花蛇舌草有效成分及其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學,2011,20(21):96-98.
[6]吳海濤,謝才清,劉建云,等.白花蛇舌草制劑的研究 [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3,29(1):217-220.
[7]郭仁庭,譚忠富,付長明,等.硬脂酸鎂的性質、應用及市場場景的綜述[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1,31(7):15-17.
[8]鐘艷梅,溫訊.仙草含片的制備研究[J].廣東化工,2011,38(8):29-30.
[9]張明輝,衷明華,黃易娜.五指毛桃含片制作工藝研究[J].江西化工,2008,9(3):78-80.
R283.6
A
1007-8517(2014)15-0023-02
201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