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即墨市第二人民醫院,山東 即墨 266200
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腹瀉50例臨床觀察
劉福軍付正瑞劉春霞
山東省即墨市第二人民醫院,山東 即墨 266200
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100例腹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西醫常規治療;實驗組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對兩組患者臨床效果進行比較。結果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4.0%,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8.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腹瀉患兒療效較好。
小兒腹瀉;中西醫結合;臨床觀察
腹瀉是臨床上小兒常見病癥之一,好發于秋冬季節,其以大便量及次數的增加,并伴有大便性狀的改變為主要臨床特征[1]。如有發現,應及時救治,如患兒長時間腹瀉,極易發生脫水或營養不良,妨礙兒童的正常生長發展,更甚者威脅患兒的生命。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腹瀉患兒,取得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腹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孩53例,女孩47例;年齡6~34個月,平均年齡(17.3±9.5)月;病程1~5天,平均病程(2.1±0.9)天。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西醫常規基礎治療,口服補液,補充電解質,調整飲食結構,口服蒙脫石散(思密達,博福-益增生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家準字H20000690)。如有脫水患者,給予糖鹽水的補液治療,其比例為30~60ml/kg,治療半個月;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以經方黃芪建中湯為主方,在其基礎上加減治療。組方:黃芪、大棗、桂枝各9g,蒼術、茯苓、葛根、黨參、白芍、白術、炙甘草各6g,檳榔3g。在主方基礎上,根據患者的體質、臨床癥狀不同進行對癥加減治療,如嘔吐頻發者應加用法半夏3g;腹痛劇烈者可加延胡索、枳殼各6g;脾腎陽虛者加龍骨、牡蠣各9g;脾虛濕盛者加薏苡仁、澤瀉各6g;肝郁氣滯者加桔梗、木香各3g。20~50ml/次,2次/d,一劑/d,水煎服,中藥與西藥的服藥時間需間隔半小時,治療半個月。
1.3 療效評定標準[2]顯效:腹痛、腹瀉等自覺癥狀完全消失或大致消失,大便性狀恢復正常,大便量及次數完全恢復或減少90%以上;有效:大便量及次數減少至50%~90%,腹瀉等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無效:腹瀉現象依然存在,其它臨床癥狀均沒有好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4.0%,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8.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表(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小兒腹瀉的病因復雜多樣,西醫將其病因不同分成兩大類[3],一為感染性:某些病原而引發腹瀉,例如:細菌、病毒、寄生蟲、霍亂弧菌、真菌及志賀菌等;二為非感染性的:患兒食用了某種高滲性的物質或是藥物,導致電解質平衡紊亂;患兒本身的腸道吸收功能發生異常,也可引起腹瀉;患兒的飲食問題,患兒吸收不良,內分泌紊亂也可導致腹瀉的發生。小兒腹瀉屬中醫學“小兒泄瀉”范疇,主要病位在脾與大腸,而小兒的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易受到外界因素的侵襲及損傷,如母乳或飲食不節,寒邪、濕邪侵襲,脾胃氣虛不足等。
關于小兒腹瀉的治療,西醫采用補液療法,維持腸道內的菌群平衡,補充流失的水電解質,恢復其生態平衡;給予患兒口服蒙脫石散,一方面增強腸道的免疫力,提升對抗病毒和細菌的能力;另一方面對受損的腸道進行修補,恢復大小腸的吸收作用。本方以黃芪建中湯為主方,行補脾氣,強化脾臟的運化功能,固腸止瀉。方中黃芪、大棗、炙甘草、黨參補脾益氣;桂枝溫陽散寒;白芍緩急止痛;蒼術具有燥濕健脾的功能,臨床常用于治療泄瀉水腫;茯苓、白術補脾氣,可健脾滲濕止瀉;葛根退熱升陽止瀉;檳榔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可治療瀉痢后重??筛鶕純旱陌Y狀不同給予對應的加減治療并從根部治療,如對本研究中腹瀉的脾虛濕盛型患兒加薏苡仁、澤瀉,薏苡仁健脾滲濕止瀉再配以澤瀉的滲濕止瀉功能,明顯緩解脾虛濕盛腹瀉患兒的臨床癥狀;對肝郁氣滯癥型患兒加以桔梗、木香,利用桔梗的行氣消滯與木香的行氣止痛、調中止瀉功能,能明顯改善患兒肝郁氣滯及腹瀉癥狀,故其療效較好,但是其治療過程較西醫漫長,治療時機的延遲易引起患兒脫水或病情加重。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腹瀉患兒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潘振游, 蒙道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腹瀉36例療效觀察[J]. 中國醫藥指南, 2014, (6): 129.
[2]金立.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腹瀉的效果觀察[J]. 醫學信息, 2013, (21): 72.
[3]楊峰,劉開森. 中西醫結合診療小兒腹瀉臨床觀察[J]. 中國當代醫學, 2013, 20(24): 137-138.
R725.7
A
1007-8517(2014)15-0055-01
201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