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冉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近代以來爭取獨立自由史冊上可歌可泣的一頁,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程中飽經滄桑的一章。我們就紀念抗戰一事專程拜訪了民國史研究專家、南京大學教授張憲文先生。
對于國家將9月3日法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張憲文先生說,紀念日的設定意義重大,我們緬懷遇難同胞,紀念抗日戰爭,要認識到十四年的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戰爭。
張憲文先生曾在《中國抗日戰爭史(1931—1945)》中,系統論述了“十四年抗戰”的歷史過程: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之后,中國人民就已經開始局部抗戰,1937年的七七事變是全面抗戰的標志,十四年抗戰是一個整體。“十四年抗戰”可以客觀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全貌,也有利于戳穿日本右翼分子妄圖借用“八年抗戰”說,否認侵略中國東北的事實。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大陸學者與臺灣學者對于抗戰問題的看法已經取得基本一致。張憲文先生則非常贊同“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工農商學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廣泛參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戰”。他說,這個說法反映了抗戰歷史的真實情況,高度概括了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以及全體愛國的中國人在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逐步形成了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2005年,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儀式上的講話中,也充分肯定了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的作用。張憲文先生主張要從民族戰爭的視野來全面考察兩個戰場的關系:兩個戰場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他們在戰略上的配合,直接影響著戰局的發展。忽視、貶低甚至否定國共任何一方在抗戰中的作用都是不恰當的。
對于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張憲文先生認為,“國民黨經歷了由不抵抗到積極抵抗,進而消極抵抗的變化。共產黨一直堅持與國民黨團結抗戰的立場,其在抗戰中的作用,也是逐步得到發揮的。”
張憲文先生說,中國戰場是東方反法西斯的主戰場,中國人民牽制了日本陸軍總兵力的60%以上以及大量海空軍力量,作出了重大犧牲。中國抗日戰爭是正義而偉大的國家民族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最根本原因和決定性因素,是中國人民堅持不懈的斗爭意志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抗戰。除戰場上的浴血鏖戰外,每一個愛國的中國人都做出了積極貢獻。他舉例說,淞滬會戰將結束時,14歲的女孩楊惠敏游過蘇州河,將一面國旗送到守衛四行倉庫的勇士手中,國旗的升起鼓舞了上海人民的斗志。雖然一個女孩子不可能逆轉戰爭的危局,但這樣的愛國心與抗日精神是永遠值得后人尊敬和緬懷的。在抗日戰爭期間,像楊惠敏這樣的愛國民眾有萬萬千千。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十四年浴血奮戰的必然結果。
(責任編輯 劉順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