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亞惠
湖北京山,因縣城東有京源山而得名,素有“鄂中綠寶石”之美譽,地處大洪山南麓,江漢平原北端。全縣65萬人口,總面積3520平方公里。境內森林茂密,溪河密布,溶洞叢生,怪石林立,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豐富,是一片鐘靈毓秀的土地。
京山縣是光榮的革命老區,是新四軍五師的搖籃和豫鄂邊區抗日民主政權的誕生地,因此被譽為豫鄂邊區“小延安”。幾經時代變遷,如今的京山人追尋先輩的足跡,秉承傳統,在新形勢下走出一條京山特色發展之路,著力打造“輕工業機械之城、國寶橋米之源、中國網球之鄉、溫泉休閑之都”四張名片,全力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
2011年胡小國擔任京山縣委書記以來,更加關注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歷史研究工作,重視對新四軍鐵軍精神的挖掘和傳承,堅持用鐵軍精神教育黨員干部、引領精神文明、凝聚發展力量、推進老區建設,使京山這個革命老區煥發時代青春。正因為如此,2013年11月21日,胡小國被中國新四軍研究會表彰為“弘揚鐵軍精神,改變老區面貌的縣委好書記”。
大力弘揚鐵軍精神
1939年6月,李先念、陳少敏率領新四軍挺進鄂中到達京山后,將鄂中、豫南抗日武裝整編為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1940年1月,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在京山建軍,轄鄂中、豫南、鄂東三地武裝,共九個團一萬人槍。皖南事變后,縱隊整編為新四軍第五師,轄三個正規旅和三個地方游擊縱隊。李先念先后擔任挺進縱隊司令員、五師師長兼政委、邊區黨委書記。陳少敏、陶鑄、朱理治先后擔任縱隊政委。1942年6月,國民黨頑軍大舉進攻邊區首腦機關駐地京山根據地,為爭取更大的勝利,邊區首腦機關向大悟山一帶轉移。
從1939年6月至1942年6月,豫鄂邊區黨委、挺進縱隊司令部、邊區行政公署等首腦機關先后在京山大山頭、八字門、小煥嶺駐扎,共同形成了京山鐵軍的精神內涵:具有矢志不移跟黨走、堅決聽從黨指揮的鐵的信念,具有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鐵的意志,具有志同道合、生死與共的鐵的團結,具有軍令如山、步調一致的鐵的紀律,具有打不垮、拖不爛的鐵的作風。
“鐵軍精神”扎根老區,無時無刻不在滋潤和激勵著京山人民。全縣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充分調動各方力量,以多種形式弘揚鐵軍精神,講述京山抗日根據地歷史;縣史志辦、縣新研會等單位走進中小學定期作革命傳統教育報告,近年來累計舉辦各類傳統教育報告會30余場;縣新研會還組織力量撰寫革命回憶錄,編撰出版了《京山縣新四軍人員名錄》《征程足音》《日軍罪行錄》《憶中原突圍》等專輯,主要面向黨員干部、中小學生發行,共發行2萬余冊;縣史志辦、縣新研會、縣電視臺3家單位聯合,以“百家講壇”和電視片的形式,組織專家講解新四軍在本縣的抗戰歷史,先后推出《千古劫難·日機轟炸京山城》《公安寨戰斗》《坪壩保衛戰》《李先念建軍八字門》《邊區的小延安》《新街戰斗》《曹武街戰斗》等26集電視片,并且將抗戰歷史電視宣傳片制成光碟,面向全縣各機關單位發行2000余冊。
發展紅色旅游
京山縣委領導注重抓好革命舊址、紀念地的保護與提檔升級,發展紅色旅游,將紅色人文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結合起來,使人們在尋訪革命足跡,重溫革命歷史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秀美的自然風光。
京山縣委、縣政府先后對一批革命舊址進行了修繕建設。為向上爭取資金30萬元對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舊址進行落架維修,籌資20萬元對通往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舊址的道路及停車場進行了鋪筑,籌資10萬元對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司令部舊址進行全面維修。在全縣開展革命遺址普查,共普查上報25處,今年5月,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小煥嶺舊址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京山烈士公園1985年建成,占地180畝,由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親筆題名。2008年,縣委成立烈士公園改擴建工程指揮部,胡小國擔任指揮長,組織全縣自籌資金1.7億元,將京山烈士公園擴建到419畝,運用英烈柱、雕塑景墻、紀念碑等形式體現京山抗戰歷史,使之成為宣傳革命先輩不朽事跡、弘揚革命老區鐵軍精神的紅色傳統教育基地,并集體育運動、文化傳播、休閑賞景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公園。2013年,縣委、縣政府向上爭取資金400余萬元,對京山縣博物館進行全面提檔升級,將陳列面積由原有的970平方米擴大至1230平方米,建成了重點反映京山抗日戰爭歷史的“京山革命史展”、“張文秋同志生平業績展”以及“京山古代歷史文化展”三大展區,使博物館成為全縣紅色旅游的一張亮麗名片。
胡小國還多次實地考察、指導旅游相關部門對紅色旅游線路進行科學規劃和設置。將新市鎮八字門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司令部舊址、新市鎮小煥嶺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舊址、綠林鎮羅家祠堂豫鄂邊區首屆抗日人民代表大會舊址,確定為集中瞻仰的革命舊址;縣烈士公園為集中祭奠掃墓區;縣博物館“張文秋生平業績展”、“京山革命史展”為參觀學習展館。
建設生態京山休閑之都
京山作為革命老區,經濟基礎還比較薄弱。為了促進老區經濟發展,改善老區人民生活,縣委領導始終堅持以“五鐵”精神為指引,認真踐行鐵軍精神,將鐵軍精神融入科學發展的實踐中,走一條京山特色發展之路——大力實施生態京山戰略,統籌推進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人文、生態城居五大生態建設。
探索生態工業,京山大步向前。先后啟動了總投資15億元的凱迪生物質能發電、永興水泥12MW低溫余熱發電等十大循環經濟項目。以國寶橋米為核心的大米產業鏈,整米作為品牌米出售;碎米、糙米分別送裕豐糖業、百威啤酒廠制糖釀酒;米糠供清河油脂生產米糠油;谷殼供凱迪生物質電廠發電,電力再回供國寶橋米使用。該循環鏈年產值已突破60億元。
作為全國首批生態農業試點縣,京山經驗可圈可點。該縣持續20余年探索農業低耗高效可持續發展之路,推廣種養加工型、共生型等生態農業經濟模式,引導農民進行無公害化種植、標準化生產。
生態旅游是京山新亮點。在保護原生態山水的理念下,京山先后打造出大洪山國家風景區、虎爪山國家森林公園、惠亭湖國家水利資源風景區三張“國字號”旅游名片。近幾年,京山縣先后投資數億元改造景區公路,吸納10多億元民營資本改造賓館、酒店及旅游服務配套設施,同時改善提高服務質量。
生態城居重在統籌推進城鄉發展。京山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生態特色鎮,宋河成為“鎮級市”建設標兵,綠林正著力創建湖北旅游名鎮,新市、永興、錢場入選全省百強鄉鎮。
全力推進生態人文惠民生。京山不斷加大民生投入,縣本級財政用于民生支出16.8億元,占地方公共財政支出總額的78.3%。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4.7萬人,參保率91.8%、發放率100%。平安京山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大幅提升。
如今,在新四軍五師曾經戰斗過的地方,一座依山傍水、休閑宜居、后勁勃發的生態綠色新城在民眾的期盼中正迅速崛起。
(責任編輯 魏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