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巖
接待資源有限、境外培訓機構課時昂貴以及其他各類支出大,導致游學的組織機構通過多安排景點、減少學習內容來找回成本,保證收益。
中國自古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說。當下正值暑期,對于從學習中暫時放松的學生們,尤其是那些剛剛經歷了中考和高考的學生,暑假游學無疑是一種勞逸結合的流行度假方式。但是,隨著游學人數的日益增長,游學名不副實、產品價格不透明、安全無保障等問題和缺陷也逐一浮出水面。
游學源于國外的修學游,主要是指國家之間文化教育交流的旅游形式。此種旅游活動不僅讓學生學玩兩不誤,而且讓教育和旅游兩個產業和市場也相得益彰。時至今日,在發達國家,學生有組織、有計劃地出游的修學旅游十分盛行,并被認為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也許在十年前,游學可能還被當做“高端”的旅游產品,更適合經濟條件相對富裕的家庭。而如今,隨著出境游的普及,游學早已成為普通的大眾旅游消費項目,并且每年游學人數增長迅猛。據中國首家教育推薦引擎決勝網統計,2013年的中國游學市場規模達到60億元,并以每年30%的比例復合增長。預計2014年海外游學人數將超過30萬,市場規模將達到80億元。
游學本身就是教育業與旅游業的交叉行業,因此其產品價格也普遍高于同目的地的深度游產品的1—3倍,這也就意味著游學的組織機構更容易從中獲得更多利潤。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誘惑,教育培訓機構與旅游企業必然在假期的黃金游學時段瘋狂爭奪這個市場。
“相比教育培訓機構,一些旅行社推出的產品教學部分都相對薄弱,專業性不強。很多家長因為更關注價格的高低而忽略了這一點。”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交流與合作處處長李又文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游學交流中,學生不是走馬觀花的游客,而是要切實感覺到不同文化的存在,同時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影響與接受,才能做到兼容并進。這才是游學的意義所在。
“以前也趕時髦帶孩子去過一次,但是感覺上還是以旅游為主,根本學不到什么,除了安排兩次外國學生的見面交流會和上了三四節文化交流課程之外,其他都和普通的旅游團完全一樣。”李女士是沈陽一家醫院的醫生,去年帶著剛剛參加完中考的兒子參加了一次加拿大游學體驗活動。“早知道是這樣,還不如直接報旅行團,費用也能節省不少。”她說。
“目前中國的游學組織機構主要還是教育機構、留學中介與旅行社,模式上有全程均由一家機構獨立負責的,也有分工合作的形式,當下市場上的游學產品后者居多。”浙江省中旅出境中心總經理章艷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暑假是游學的高峰,游學時間通常在兩個禮拜,不超過一個月,一般旅行社和留學機構會有合作,安排一些語言課程和校園交流體驗活動。最受歡迎的項目就是名校游,報名參加游學的大多數家長都是抱著讓孩子開闊眼界、文化體驗這樣的目的和初衷。”
在查閱了中國國旅、中青旅、攜程、英孚教育以及一些學校相關的游學線路之后,記者注意到, 針對學生推出的線路各有不同,名目繁多,但是大致可以分為學生夏令營、課程學習班以及文化體驗游學三個類型。而最后一種最容易打著修學游的旗號,實質上變成了只從事一些普通觀光游覽的“親子游”。花費上萬元,在國外呆幾天,修學內容往往只占不到三成,因此很多學生家長對這種“只游不學”的現象表示質疑。
盡管教育部7月14日專門發布了《中小學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指南(試行)》,對中小學學生寒暑期赴境外“游學”團體的教學內容、時空跨度和安全責任機制都等做了規定,其中特別指出,境外研學旅行的教育教學內容和學習時長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計劃的二分之一。但是由于這種旅游與正規修學游線路接近,也有學校活動等內容,令游與學的比例分配很難界定。
“能夠暑期接待的國外院校資源有限,而且國外的教育培訓機構的課時費昂貴,加上場地使用費、舉辦活動的費用等支出,導致一些旅行社為了找回成本,通過多安排景點、減少學習內容來平衡,保證自己的收益,而這自然違背了游學的初衷。” 浙江省中山國際旅行社副總經理林超說。
2013年7月7日凌晨,韓亞航空公司波音777客機在美國舊金山機場著陸時失事,機上兩名參加學校組織的出境游學夏令營的浙江籍中學生遇難。事后經查,游學團的主辦方江蘇鎮江博悅國際交流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并不具備承辦游學團的資質。由“究竟誰來為游學學生的人身安全買單”這一問題,暴露出中國游學市場監管的巨大漏洞。
國人心中最理想的游學國家
在當前提供游學項目的三種機構中,留學中介機構既不受旅游部門管轄,也不歸教育部門監管,只有公安部門出入境管理有條件審批監督,工商部門管理的是企業的注冊和年檢,對“游學”項目的實際操作安全、項目質量少有涉及。而留學中介機構的國外從業部分,甚至公安部門和工商部門都很難監管。就是這樣的“三不管”造成的盲區,使游學中介機構長期處于法律模糊的“灰色”地帶。
“這是個魚龍混雜的市場,受到巨大經濟利益的驅使,很多組織方不斷地壓縮成本,不僅使游學團的質量下滑,整個行程還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 中國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表示,海外游學市場的亂象與管理體制和法制保障缺失相關。缺少相應的行業監管,是導致“游學”項目質量良莠不齊、安全隱患嚴重的重要原因。
“關于國外游學夏令營的舉辦主要有公益性與商業性兩種形式。目前存在問題較多的主要是商業性行為。”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娜告訴記者,為了保障游學期間的自身利益,學生家長要與主辦機構簽訂委托協議書,明確各方的權利義務,細化整個活動的安全保障和保險理賠等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事宜。“但是大多數學校和家長之間沒有簽訂有關安全方面的協議書。游學團在學校、中介和地接方三方責任認定也是界限模糊。”她建議,相關政府部門要盡快梳理問題,強化管理,并借鑒發達國家游學活動發展的成功經驗,適時出臺相關行業標準,加快有關海外游學活動地方性法規立法進程,同時完善相應的保險及理賠制度,在發生意外傷害時可以向保險公司進行索賠,以避免或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