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彪


2013年12月27日,在“感動龍江”十大人物頒獎典禮上,當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建華區誠信失能老人護理院院長易連軍走上領獎臺時,全場響起長時間熱烈的掌聲。組委會在易連軍的頒獎詞中寫道:他們衰老,他們重病,他們殘疾……但是他們都是有尊嚴的生命,都需要呵護,并值得尊重,好人易連軍用真切的愛意去溫暖老人們最后的時光,她用行動告訴世界:他人是我們每個人最終的依靠。
易連軍原為齊齊哈爾鐵路醫院主管護師,今年60歲。11年前,目睹失能老人的痛苦,萌生了開辦失能老人護理院,為失能老人服務的想法。易連軍和丈夫賣掉了房子,辦起了失能老人護理院,他們也在護理院里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安了家,全身心照顧失能老人。隨著收治失能老人越來越多,護理院從原來只有8張床的兩室一廳,發展到現在的擁有100張床位的全市首批“四星級”護理院。她的誠信專業護理院先后護理過百余位老人,最大的105歲。其中12位患者完全康復回家,有16名氣管切開的病人拔掉氣管套恢復正常生活,114名褥瘡患者完全治愈。而易連軍也被稱為失能老人的守護神。
從護理媽媽開始的護理院
“老爹,您今天想吃什么?”“我大姑娘做什么我都愛吃!”
“老媽,不要怕,我會一直陪在您身邊,您要是聽懂我的話,就眨眨眼睛。”
無論是誰看到這一幕,都會覺得這家的女兒真是孝順。然而,這感人的畫面不是發生在一個家庭,而是在一所失能老人護理院——齊齊哈爾市建華區誠信失能老人護理院。
這家護理院,是60歲易連軍和她的丈夫創辦的。
在這里,你聽不到護理人員叫失能老人的姓名。一聲聲“爹”、“媽”,透著護理院人員與老人們親如一家的情感。
在這里,與其他養老院不同的是,有著和醫院一樣的搖床,床頭掛著病歷卡,還有氧氣瓶和心電儀等急救
設備。
在這里,最特別的是,住的都是喪失了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目前這樣的失能老人有81位,也就是易連軍和護理人員掛在嘴上、惦在心中的“爹”和“媽”。
易連軍與這些失能老人結緣,要追溯到她的老母親腦梗癱瘓在床的那段時間。10年前,易連軍把患腦梗塞的媽媽接到身邊照顧。那會兒,她和丈夫工作很忙,兒子正上高中,只好雇了一位阿姨來幫忙。一個月下來,母親生了一身褥瘡。最終,易連軍決定每天擠出時間,用自己做護理工作的專業知識照顧母親。漸漸母親的褥瘡開始好轉,臉色也紅潤起來。到過易家的人,都夸她是個好女兒。
在護理母親過程中,易連軍切身感受到一個失能老人生存的艱難。于是她突發奇想,租用一間房子,辦起了一個只有8張床位的失能老人護理院。每天幫助他們擦洗身子、清洗衣物、提供可口飯菜,收取最低廉的
費用。
11年間,易連軍帶領護工為“老爹、老媽”們量身訂制出一套專業護理程序,每天定時給老人測血壓、脈搏和體溫,指導用藥;每3個小時給老人翻一次身,24小時不間斷;定時給老人敲背、按摩;早晚各一次眼部護理、口腔護理;定時擦身理發、喂水喂飯,鼻飼老人每天5次營養搭配進餐。看到老年人安詳滿足的樣子,聽到老人家屬一句“您辛苦了”的溫暖話語,易連軍覺得所有付出都十分值得。
易連軍的丈夫王洪林說,她們24小時為老人忙,我就是24小時的助手。今年64歲的王洪林原來是一名機車乘務員,為了幫助辦好護理院,老王提前5年退休,成了護理院一名不拿薪水的“編外”職工。
“這些年,沒睡過一宿完整覺。”易連軍說,每天只有后半夜才能睡著。前半夜人躺在床上,心里掛念外面的老人,怕他們發生抽搐、心臟疾病、或無意識拔掉鼻飼管等情況。這份牽掛使她一邊“睡覺”,一邊聽著老人的“動靜”,如果聽見,立刻就能起身處理。這也養成了她常年不關嚴門睡覺的習慣,關門感覺不踏實。
晚上睡不好,白天閑不住。每天早晨,易連軍都要和護工們一起給老人擦臉、擦身體、換尿片、翻身,然后是喂飯、打鼻飼,接著還要喂藥、做口腔護理、眼睛護理,還有測血壓、脈搏、體溫……“對一些有前列腺病的老人還要進行膀胱沖洗。”一天到晚閑不著,生活很不規律。
“每天腦子里都在想,誰該喂多少藥,誰不能吃什么。”老人的疾病很多,有的糖尿病,有的插管不能吃酸性的,這些都刻在易連軍的腦子里。在自己做的同時,她也要看著護工,怕護工們做錯。
由于失能老人的生活無法自理,易連軍和護工們每3天就必須為81名老人實施人工排便,而這種事情在以前是她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小時候的易連軍愛干凈,用她的話說是有潔癖。一次剛拖完地,同齡的孩子找她玩,結果把地面踩得全是腳印,當時的易連軍就差把不高興三個字寫在臉上。在小伙伴要走的時候,她不想地面上再多幾個腳印,說要把他背出去,結果挨了母親的打。“環境改變人!”易連軍說到。
環境改變人的同時,人也在改變環境。從2003年,照顧患腦梗塞癱瘓在床的母親引發開設失能老人護理院后,11年的時間里,護理院從只有8張床位,到2011年擁有50多張床位,但還有不少失能老人住不進來。直到2011年12月,建華區政府投資600余萬元建成了總面積940平方米,擁有100張床位的新院,床位問題得到了解決。新院共三層樓,目前住著81名嚴重失能老人。
這些改變是與易連軍的堅持分不開的,在她的堅持下,才有了現在的誠信失能老人護理院,81位老人才有了一個能夠安享晚年的樂土。
易連軍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愛情懷中,追求著無私奉獻的人生價值。
真愛織就的溫暖時光
嚴寒的東北,最低氣溫零下30 攝氏度。陽光照進齊齊哈爾市建華區誠信失能老人護理院病床前,顯得格外溫暖。患有帕金森氏癥的71歲徐寶傳老人雖然說話有些吃力,但對正在喂他吃第二頓餐食牛奶的養老院院長易連軍還是伸出了大拇指。看著眼前的情景,徐寶傳老伴韓秀蘭阿姨情不自禁:“這里的服務太好了,比親人還周到,老伴身體比剛來的時候強多了!”
過了沒有多長時間,看了下表后,易連軍說:“該給‘爸‘媽喂藥了。”隨后走出辦公室,來到老人的房間。在給91歲的“姜媽”喂完藥后,易連軍又細心地做了口腔護理,臨走時還和“姜媽”貼了一下臉。她說,這是“姜媽”最喜歡的互動,每次貼臉老人都很高興。
“吳老爹”喝點水,“王媽”吃水果了……一句句“爸”“媽”把易連軍和失能老人們變成了一家人,讓沒有血緣關系的他們變成了骨肉至親。11年來,易連軍把護理院當成自己的家,把需要護理的老人當成自己的“父母”,盡心盡力地照顧好每一位老人。日復一日的默默堅持,易連軍用愛心與責任換來了失能老人的干凈整潔,讓他們能有尊嚴的安享晚年。
“白媽,該洗臉了!”易連軍輕輕喚醒的是67歲的白桂蘭,老人看到易連軍便露出了笑臉,說:“大姑娘來了,你對我最好。”說話間,易連軍手拿溫熱的毛巾給老人擦臉、洗手、梳頭,動作小心翼翼,生怕老人有不適的感覺。
隨后,在白媽目光的注視下,易連軍又來到82歲的臧爹床前。老人不能自主咀嚼,吃飯靠鼻飼,口腔很容易滋生細菌。易連軍每天除了給臧爹洗漱之外,還要在餐前給他做口腔清理,先把老人嘴里的痰摳出來,再用棉簽將口腔擦干凈,最后把甘油涂抹在老人嘴上。
沒有血緣關系,相互間卻以“爹媽”、“女兒”相稱;他們互相牽掛惦念。因為心中有愛,讓他們從不同的家庭“走”到一起;因為心中有愛,讓這群素不相識的人,組成了一個溢滿溫馨、充滿愛心的大家庭。
護理院開辦11年來,規模不斷擴大,從最初收治的幾位老人,到如今的81位,不僅名氣越來越大,更成為聞名鶴城的愛心品牌。也正因如此,易連軍光榮地當選了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為失能老人呼吁
易連軍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到北京開會的那段時間,她最惦記的還是護理院的那些失能老人們。臨進京前夜,那些失語、失能老人們,用眼神和顫抖的手給易連軍送行,她明白老人們的意思,是讓她放心到北京干大事,不用惦念他們。可是能么?易連軍10年來從沒離開過老人們這么多天,她上火左眼充滿血絲,牙齦也腫了。易連軍說,護理失能老人專業性很強,我最擔心鼻飼被老人拔掉,最擔心護理員睡著了忘了給老人翻身吃藥、接尿。她告訴記者,這11年間她是開著門,聽著老人們的呼吸聲睡短覺的。說到這她眼圈濕潤了!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據民政部統計,目前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1.49億,大約3000萬以上的老人需要不同程度的護理。其中,失能老人已達940萬,僅齊齊哈爾就有6000多失能老人需要護理。而相對于這個數字的護理人員卻是少之又少。現在從事護理的人員年齡偏大,平均文化水平低,基本沒有護理知識,沒經過專業訓練。護理技術只能用在干中以老帶新的方式傳授,而專業護理只能用極少數有護理工作經驗的人去做,導致他們異常辛苦,健康狀況越來越差。
易連軍新招收的50歲以下人員,由于心理準備不充分,沒有生活護理的知識和經驗。大都不愿意長期和失能老人在一起,又整天接觸屎、尿、痰等排泄物,有的人只來看看就走了。長期以來導致護理人員短缺成了大難題。
為此,易連軍在兩會上提出建議,國家應加強失能老人護理專業人員培訓。易連軍希望更多有愛心的人,能加入到護理失能老人的隊伍中。國家應推行公辦失能、失獨老人護理院。讓老人們都有失能保障,讓天下父母都能平安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