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珍,閻威武
(1.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 海天學院,浙江 寧波 315800;2. 上海交通大學 自動化系,上海 200030)
過程控制系統是一類應用較廣泛的調節系統,對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工藝參數進行自動控制。而PID控制是工業過程控制中應用較廣泛的控制規律[1],其結構簡單、穩定性好、工作可靠、調整方便。當被控對象的結構和參數不能完全掌握,得不到精確的數學模型,或者控制理論的其他技術難以采用時,系統控制器的結構和參數必須依靠經驗和現場調試來實現,這時應用PID控制技術最為方便。即當使用者不了解一個系統和被控對象,或不能通過有效的測量手段來獲得系統參數時,PID控制技術是最適合使用的控制技術[2]?,F在的工業過程控制領域仍有近90%的回路應用PID控制策略[3-4],但是PID參數的整定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針對各種工業過程控制的實際需求,筆者研制了一種適用于工程現場,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便攜式PID參數自整定器[5],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使用價值。
由于理想繼電反饋在有負載擾動時使系統能對稱輸出,會導致整定的PID參數存在誤差,而且理想繼電反饋也不能得到控制過程的靜態增益。因此,筆者引入1個輸入滯環繼電環節來辨識控制對象的傳遞函數,從而能夠獲得控制對象的靜態增益,減小辨識誤差。具有輸入滯環繼電環節控制系統如圖1所示。

圖1 具有輸入滯環繼電環節控制系統結構示意
假設被控對象是二階加滯后模型,即:
(1)
PID控制器:
(2)
系統的傳遞函數:
(3)
可以得到PID控制器的3個參數為
(4)
(5)
(6)
式中:a=T1T2;b=T1+T2。通過設定參數τ,可以方便調節PID控制器參數。
文中所設計的PID參數自整定控制器主要針對SISO系統[6],系統結構如圖2所示。由圖2可以看出,當自整定器工作時,需要將自整定器接入到PID控制器的前端,為使參數整定過程對生產過程造成的干擾盡可能小,自整定時采用的是閉環在線整定測試,即讓PID控制器和被控對象組成1個內部回路,自整定器作用于該內部回路,避免了開環測試對被控對象平穩運行造成的影響。

圖2 基于ARM微控制器的PID參數
便攜式PID參數自整定器根據PID參數自整定的原理和實現的功能,能夠自動整定PID參數?;贏RM微控制器設計的系統硬件結構如圖3所示,其軟硬件具備以下功能:
1)完成PID自整定算法。
2)采集2路4~20mA電流信號。
3)根據PID自整定算法的要求,輸出4~20mA的電流控制信號。
4)人機接口。通過鍵盤進行參數的設置、修改,并能夠將一些實時信息以及整定的結果等通過LCD顯示出來。
5)采用電池供電。
6)可以與微機通信進行功能擴展。

圖3 PID參數自整定器硬件結構示意
自整定工作模式分為手動模式和自動模式。在手動模式下,用戶設定SP值和控制量MV值,設定的SP值與采樣的輸出量PV值不斷進行比較,根據比較結果選擇改變MV的值。在自動模式下,用戶只需輸入設定值SP,系統執行自整定功能。
1)設定SP值。MV的值從1V自動增加。
2)比較PV與SP值。如不相等,PV以±0.03V的幅值進行不斷調整。
3)調整PV值。連續采樣5個PV值與SP值比較,誤差若小于2%時,系統認為獲得平衡態。
4)超調補償(PV值大于SV值的情況)。通過修正MV值來獲得平衡態。
平衡態的獲得過程如圖4所示。系統處于平衡狀態后,通過平衡態點的輸出噪聲獲得滯后寬度d,獲得方法如圖5所示。

圖4 系統平衡態的獲得過程示意

圖5 繼電器滯后寬度的獲取方法
1)自整定條件。系統處于平衡態,得到滯后寬度。
2)MV值調整。當系統處于平衡態,以MV的值為基礎增加,增加幅值為MV值的5%或者0.1V(取兩者中較小的值)。
3)PV值采樣。采樣的PV值與滯后寬度比較,若PV值不等于滯后寬度,通過調整MV值(增加或減小,調整幅值為繼電器的幅值)調整PV值。
4)PV值確定。重復MV的調整過程,得到10個穩定振蕩,由10個穩定振蕩(振蕩周期和PV的值用4~8次的5個振蕩周期來計算)得到的PV值確定PID參數的Ku與Tu,實現參數自整定過程。算法流程如圖6所示。

圖6 算法流程示意
振蕩周期的計算方法:取5個周期中采樣值的平均值,然后用該平均值乘以采樣周期。
PID是過程控制中最常使用的一種控制算法。而ARM是一種典型的嵌入式微控制器,具有性能高、成本低和能耗小的特點,適用于多種領域,能夠支持Linux,Symbian OS和Windows CE等操作系統。文中結合PID自整定理論與ARM微控制器的豐富資源,設計了便攜式PID參數自整定控制器,對常規的工程整定方法——Ziegler-Nichols整定法進行了研究,設計實現了使用繼電反饋辨識法自整定PID參數,使系統工作在最優狀態。
參考文獻:
[1]方康玲.過程控制系統[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
[2]張燕紅.模糊自適應PID參數自整定控制器的研究[J].工業控制計算機,2012(8):58-59.
[3]韓曾晉.自適應控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
[4]宋洪法,靳其兵,趙梅.基于改進遺傳算法的PID參數整定策略[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2005,32(2):101-103.
[5]徐江華.自整定PID控制的理論、軟件及應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4.
[6]李清泉,郭莉.智能PID調節器[J].自動化學報,1993,19(3):336-339.
[7]ASTROM K J, HAGGLUND T. The Future of PID Control[J].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2001, 9(11), 1163-1175.
[8]郝曉弘,杜旭紅,王永奇.模糊自適應PID控制的雙閉環風壓調節系統[J].自動化儀表,2012,30(10):34-38.
[9]張金煥.PID控制系統和模糊自適應PID控制系統的研究及比較[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5(05):292-296.
[10]葉俊華.基于ARM11的嵌入式視頻處理終端設計[D].長沙:中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