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群
蔡衍明的街頭哲學既反映了他的性格,也反映了他重視實踐、反對死讀書的態度。
當年,他是臺灣老街大稻埕的一個公子哥:一個小時候不愛讀書、只愛當老大的富商子弟;一個19歲接手第一筆家族生意,最終賠掉一個多億的“敗家子”。
如今,他以96億美元的身家被《福布斯》雜志連續第三年評為臺灣首富。他就是臺灣旺旺中時集團董事長——蔡衍明。
江湖豪氣
蔡衍明不算儒商,這絕非貶義,而是那個詞會掩蓋了他身上更加鮮明且吸引人的特點——江湖豪氣。
1957年出生于富商家庭的蔡衍明,小時候桀驁不馴,不愛上課,天天混街頭。他放言,街頭混一年,勝讀十年書。認為街頭體驗比學校教育更有用。而他本身也確實從街頭培養出了敏銳的生意嗅覺和智慧,逐步開拓出世界第一大米果王國。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年輕和無畏埋單。19歲接手家里一個食品廠的蔡衍明,由于毫無經驗賠掉一個多億臺幣,被人稱為“敗家子”。那次失敗對蔡衍明觸動很大,此后他開始不斷努力和觀察著商機。
蔡衍明注意到臺灣稻米資源過剩,于是著手從事日本米果生意,最終用兩年時間成功獲得了日本米果制造技術,并推出旺旺產品,迅速成為臺灣米果市場的老大。
深耕大陸
在臺灣市場站穩腳跟的蔡衍明,早早把目光投向大陸。旺旺于1992年正式投資大陸市場,是臺灣第一個在大陸注冊商標并且擁有最多注冊商標的企業,而湖南則成為蔡衍明打開大陸市場的敲門磚。
湖南并非沿海地區,蔡衍明認為沿海地區對投資規模要求較高,且競爭也會比較激烈,而內陸城市反而會更照顧第一家臺資企業。
事實證明蔡衍明的考慮是正確的。蔡衍明1992年和湖南政府簽署投資協議,1994年在湖南開設的第一家工廠正式投產。湖南省政府非常重視這家臺企,并頒發了“重點保護單位”的牌子,任何亂收費都可以直接上報。
在這家工廠投產當年,旺旺在大陸市場的銷售收入就超過2億元人民幣。經過10多年打拼,旺旺集團已經在大陸形成了以產品研發、生產、銷售以及物流管理于一體的規范操作體系,截至今年3月,旺旺在大陸共設立了34個銷售分公司,350多個營業所,擁有1萬多名員工,投資額已超過8億美元。
回想當初創業的過程,蔡衍明說:“不容易哦。當年兩岸在交流方面都有很大困難。很多對面講的話,我都在聽,但沒有懂,只能憑感覺猜。”
早在投資建廠之前,蔡衍明就已經關注大陸。1990年蔡衍明出資讓一名臺灣導演到大陸拍攝各地的名勝古跡。這些記錄大陸的影像在臺灣播出后,很多沒到過大陸的臺灣人由此記住了大陸的黃山、桂林等風景如畫的地方。當時臺灣“新聞局”到大陸拍廣告片的前3個作品都是由旺旺做的。這些廣告片雖然花了蔡衍明10萬元臺幣,卻幫他敲開了一個龐大的大陸市場。
隨著中國將經濟增長放緩當作一種新常態,食品企業勢必也會受到影響。蔡衍明針對這一趨勢也在進行相應的公司和市場調整,如對工廠進行整合并提高效率,加強對相關人員的銷售培訓,并且進一步完善和豐富現有零售網點等。在不斷的調整和適應過程中,旺旺將繼續鞏固它在大陸食品市場的占有率。
隨著旺旺集團的不斷做大做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分析蔡衍明的街頭哲學。其實所謂的街頭哲學的本質是強調實踐是最重要的學習,人生經驗大部分是從社會而非書本中學來的。
蔡衍明的街頭哲學既反映了他的性格,也反映了他重視實踐、反對死讀書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