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創
愛像秋風劃過的季節,一切該豐滿的都完美生長
1974年,國學大師林語堂已病入膏肓,仍筆耕不輟,洋洋灑灑《八十自敘》和當年的《京華煙云》一樣,惹得讀者趨之若鶩。
《八十自敘》中,林先生與發妻六十年風風雨雨著數不盡的恩愛,只是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書稿間時不時閃過一個神秘的“C君”,C君貫穿始終,卻若隱若現,讓人抓不到一絲具體線索。唯一可甄別的是,林先生含情脈脈地稱其為“其美無比的大美人”。
欲說還休永遠比平鋪直敘更拉扯旁人目光,能入林先生法眼的“美人”,讓八十高齡的他仍念念不忘的“C君”究竟是誰?
倒是林先生的女兒林太乙(知名學者、作家,美國《讀者文摘》中國區總編輯)道出一個小秘密:解放后,林先生攜妻女輾轉香港等地,時時在筆耕之余,面對一窗落日豎好畫板,一畫就是三兩個時辰,不許任何人打擾。而他筆下主角永遠是一個貌美如花的少女,長發如云,用一支細細長長的發夾把頭發攏到肩后。十幾年間,畫中主角從未變過,甚至發型也沒變過。一日,女兒忍不住問:“這女孩是誰?為什么她有時哀愁有時微笑,發型卻從未變過?”
林先生放下筆,把夾煙的手搭在窗臺上,目光遠遠地放到落日最深處,輕輕嘆息一聲,“錦端的頭發從來都是這么梳的?!?/p>
第一眼看到陳錦端,應該是在上海圣約翰大學念書的時候。同學陳希佐、陳希慶兄弟與林語堂交好,幾個人時常在一起討論學習議論時局。而與圣約翰大學僅一墻之隔的圣瑪麗女子學校的美術班里,陳氏兄弟的妹妹陳錦端就在這里就讀。
都是圣教學校,兩校經常舉行各種聯誼活動。大二那年的圣誕晚會上,林語堂連續三次上臺,領取當年的優等生獎金和獎杯。臺下鼓掌的觀眾中,陳錦端的目光一直追隨著這個瘦瘦弱弱、文質彬彬的長衫男子。
哥哥們常提到這位青年才俊,稱其為時論先鋒、言情大師,當時林語堂的小說也已在兩所學校間瘋傳。此刻,她的心更是跳得面紅耳赤,一旁兩兄弟望著妹妹如水的眸子相視一笑。
捧著滿懷獎杯走出禮堂時,陳氏兄弟把林語堂攔下,將妹妹介紹給他。面對陳錦端的微笑,一向口若懸河的林語堂突然變得木訥,幾乎話不成句。
所有愛情都是一瞬間的四目相對,便水到渠成的嗎?那些充滿了桂花香的季節里,一地金黃,總會有些愛情不請自來,輕輕敲開門,微笑。
陳錦端天生麗質,良好的家教、基督教會的熏陶恰好陪襯了她的文靜端莊,加上一手好畫,讓心高氣傲的林語堂也在突然漲潮的感情之河里失足落水,整個心都化掉了。
林語堂的文字里,突然就多了飽滿的激情和愛。他的雜文更犀利,小說更纏綿。而陳錦端筆下,也一改舊時平淡素雅的教會畫風,轉而以大紅大綠的濃艷,表現活力四射的主題,從單調的教會題材,轉為涉獵日常生活、風景和人物。愛可以瞬間讓人成熟起來,像秋風劃過的季節,一切該豐滿的都在這一刻成就了完美的生長。
陳錦端的父親陳天恩是歸國華僑,上海灘有名的中醫世家。他早年跟隨孫中山,因二次革命失敗流亡海外,隨后在福建辦廠,涉足醫藥、汽車、造紙等行業,是名副其實的望族。相比之下,林語堂家境一般,勉強算小康之家,供他上大學都有些吃力。地位的懸殊似乎注定要讓一段愛情成為悲劇,但心帆正高的年青人才不管那些,他們只管能把握得住的快樂、美好。
林語堂中西俱粹,陳錦端學的是西洋美術,兩人的藝術觀、人生觀天然合拍。他們談《浮生六記》,談小說和美術,談時局,談愛,談美。“我心中理想的女人是蕓娘,她能與沈復促膝暢談書畫;我最崇拜的女子是李香君,崇拜她的憨性,愛她的愛美;當然,我最愛的女孩就是眼前的你……”
心底永遠有塊綠地,留給長發如瀑的女孩
那年暑假,已半個月沒見陳錦端的林語堂實在熬不過相思苦,斗膽敲開了陳家大門,“我是陳希佐的同學,我來看望他?!?/p>
陳天恩當然知道他此行目的,女兒和紅透半邊天的才子戀愛的事傳得沸沸揚揚,兒子也證實了確有其事。雖然按才學講,林語堂不委屈女兒,但他還是一口回絕了林語堂。理由很簡單:早在三年前,錦端就許配了上海實業巨子張氏集團的公子。
林語堂訕訕而回,恰好嫁到外鄉的姐姐也回了家。見弟弟失魂落魄,她摸著弟弟的頭,輕輕說:“陳天恩是業界名流,連租界外國領事、大亨黃金榮都要給面子。你卻是個連學都上不起的窮小子,怎可能吃到天鵝肉?看看外面的芭蕉,雖然長得壯實,其實連果子都結不牢。不是每朵花都會結果的,等你多撞兩回墻,就不會這么疼了?!?/p>
能不疼嗎?還沒開花,已經到了寒冷的冬。
而陳天恩也對拒絕了這位才子有些內疚,于是介紹了自己的朋友、錢莊老板廖悅發的二小姐廖翠鳳給他。林語堂執意回絕,但陳天恩先找到了林家父母,一番苦口婆心說通了對方。但廖家也有異議,“和樂(林語堂本名)家里很窮,他再會寫也當不了飯吃啊?!睕]想到廖翠鳳不看重這些,“爹,你當年也是個窮小子?!?/p>
林語堂正為自己是個窮小子、娶不了心愛的錦端傷心欲絕,聽到廖翠鳳如此作答,心底一驚,如此不介意門第之見的女子,豈不正合了新民主的拍,也愈了他的傷嗎?
1919年1月,林語堂與廖翠鳳低調成婚。當晚他就燒掉了結婚證書,“結婚證只有離婚才用得上,我會一輩子疼你愛你?!?/p>
隨后二人留學美國哈佛,得不到助學金時,廖翠鳳變賣首飾,維持生活。無論求學還是寫作,包括日常生活,她無微不至,終于成就了一個國學大師、兩屆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者。林語堂的演講稿上,第一個感謝的就是相濡以沫的發妻。
只是,大師的心底,永遠有一塊綠地,留給一個長發如瀑的女孩子。
最后的書稿里,留下一個模糊的C君
陳錦端雖難違父命,與心愛的人分開,卻沒有嫁給張氏公子,而是在美國霍柏大學攻讀西洋美術,學成后回上海,在一所圣教學校,以美術老師的身份默默生活著,懷念著。她得知林語堂夫婦也回到上海時,便時常過去問候,與林夫人大方相處,倒也融洽。
那時,林語堂已有了三個可愛的女兒。林太乙回憶說,當時自己雖小,大概只有四五歲,一些印象卻很清晰:父母感情一向很好,母親也充滿自信,她并不嫉妒錦端阿姨,甚至承認丈夫愛過錦端阿姨。
廖翠鳳的自信是有根據的,林語堂功成名就,又儀表不凡,身邊美女如云,他卻從不在意,幾十年來眼中只有一個她。只是,如此自信的廖翠鳳也承認,夫君心中,有一塊屬于那個錦端的幽居之地,像一塊不忍觸碰的陳年舊傷,隱隱牽扯著一根疼痛神經。
陳錦端始終不涉足愛情。她年齡漸長,父母族親不斷催促和介紹,直到32歲時,才與廈門大學的方錫疇教授匆匆結婚。她終生未育,最后抱養了一男一女,在一所不大的庭院里,輕輕盈盈地過著平淡日子。
而就在她的居所五公里之外,那個叫林語堂的男人正風生水起,《朱門》《唐人街》等一紙風行,文學評論、西方文學史的引進也得益于他。在中國文學界,他儼然是一桿迎風招展的大旗,成了“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知名學者。
1976年元旦,林語堂住在位于香港的三女兒林相如家。這天,老同學陳希慶的夫人來拜訪。聊到當年林林總總,林語堂終于忍耐不住,詢問起錦端的情況。聽說她搬到廈門后,他激動地從輪椅上挪著身子,努力想站起來,臉上綻開一片開心的笑,“告訴她,我去看她。我要看她,看她。”
廖翠鳳說:“你現在連走路都成問題,怎么去看她啊。別急,等我安排一下。如果她身體允許,可以讓她過來,你們也五六十年沒見了,可以好好聚一聚。”林語堂拉著妻子的手,喟然長嘆,一瞬間被什么力量擊倒了一樣,頹然地坐回輪椅里。
三個月后,一代大師在愛妻懷里合上雙眼。他一輩子恪守著“為文可幽默,做人需認真”的操律,穩守了一世恩愛美滿的婚姻,僅僅用文字就滿足了幾十億人關于愛情的夢。而他自己,只在最后一本有關愛情的書稿里,給后世留下一個模糊的“C君”。
而那個C君,卻是他一輩子的疼。
(編輯 趙瑩 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