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喻
做家長的恐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富有創造力的人,我也不例外??勺屛沂氖?,我兒子總是一副呆頭呆腦的模樣,即缺乏創造力,又缺少創造精神。
有一次我帶兒子去參加一個商家舉辦的“少兒素質大獎賽”。我是想讓兒子通過這樣的素質比賽開化一下他那沒有創造力的頭腦,想不到兒子在比賽中卻“開而不化”,讓我丟盡了臉——
主持人給現場小朋友每人一張白紙,說:“請在白紙上畫一幅你喜歡的畫?!敝鞒秩酥唤o了白紙,卻沒有給孩子們畫畫的筆。
有些小朋友就很聰明,沒有筆就自己創造,有直接就地取材找個小土塊在白紙上作畫的,也有從現場擺放的花盆里掐一截植物的莖當筆的,甚至有個小朋友把白紙一番折疊后,展開來紙上竟出現了一幅“折紙畫”……總之,在沒有畫筆的情況下,好多小朋友都用自己的創意克服了困難,完成了白紙作畫的任務。
再看我兒子,領了白紙,沒領到畫筆,就呆呆地等著。主持人問他:“這位小朋友,你為什么還不畫畫呢?”兒子極其誠實地回答:“沒有筆,我畫不了……”
現場觀眾一聽,哄笑起來,我則羞紅了臉——唉!傻瓜兒子呀,你咋就沒有其他小朋友那般聰明、那般有創造力呢?
我的一位老同學朱先生,是一家兒童成長咨詢機構的專家。老同學聚會,我見到了他,向他述說了我兒子的“傻態”,懇請他給我指一條培養兒子創造力的途徑。
朱先生告訴我:“孩子的創造力,一是源于天生,二是起于后天家庭教育的培養?!?/p>
兒子天生并不笨,但是我又找不出家庭教育到底對兒子施加了什么樣的“變傻”的影響,所以我把家庭教育的一些細節講出來與朱先生交流,請他通過這些細節幫我診斷一下,是家庭教育中的哪些因素讓兒子“變傻”的。
朱先生追問我:“請你再說一遍,剛才你說到孩子在家里弄撒了牛奶之后,你會采取什么樣的措施?”
我不假思索且實事求是地又說了一遍:“先是臭罵一通,然后不允許他自己再私拆牛奶盒?!?/p>
“這個細節,就是你抹殺孩子創造力的家教弊端?!敝煜壬挚隙ǖ卣f。
“為什么呢?”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朱先生跟我講起了一則故事:尼爾斯·玻爾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他曾經以卓越的創造力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在獲獎之后,有人問他在物理學的研究過程中為什么總會有那么多與眾不同的創意時,他用自己4歲時的一段經歷來說明自己創造力的來源——4歲時的一天,他想喝杯牛奶,媽媽讓他自己從冰箱里取出一杯牛奶。玻爾取出了裝有牛奶的杯子,可是杯子很滑,玻爾拿不住,牛奶全撒在了地上。
玻爾感覺惹事了,于是很害怕??墒悄赣H發現玻爾弄撒了牛奶后,沒有罵,甚至連指責都沒有,而是非常溫和地說:“兒子,你是想用牛奶在地上畫畫嗎?媽媽從來沒有看過用牛奶畫得這么好看的畫。噢,既然你已經弄撒了牛奶,不如咱就先玩一會兒吧,然后再收拾干凈?!?/p>
說完,媽媽陪玻爾在地板上一起玩撒掉的牛奶,把這幅“牛奶畫”又擴大了許多,玻爾完全忘記了弄撒牛奶的恐懼,盡情地玩。
玩過了,媽媽對玻爾說:“兒子,地上的牛奶不管如何好玩,總歸要清理干凈的。你想怎么清理呢?海綿、毛巾、抹布,你想選哪一個?”在媽媽的引導下,玻爾選了用海綿清理撒在地上的牛奶。
清理完了地板,媽媽又重新從冰箱里拿出一杯牛奶,然后讓玻爾研究一下如何才能抓住杯子不至于撒掉牛奶。經過一番嘗試,玻爾終于找到了“握緊杯子”的方法。
聽了朱先生講的故事,我不禁感嘆:先盡情地玩牛奶畫,再選用工具清理地板,最后學會拿杯子——孩子的一次“失敗”背后,竟然有著這么多的創造力培養的契機,這真是非常精彩的“創造”教育呀。
朱先生說:“是呀,要想讓孩子富有創造力,首先得給他提供一個失敗了而不需要害怕的家庭教育環境,只有有了這樣的環境,每次失敗才會成為創造力表演的機會,這個機會會讓孩子不斷成長,而不是感到恐懼和退縮——現在你知道你家孩子為什么‘笨’了嗎?”
我當然已經知道,根本原因就是兒子失敗后我的訓斥與束縛,而不是將他的失敗引到“創造”的方向上。
我決定改變對待兒子的這種態度,讓每一次失敗都成為兒子學習新東西的起點,成為兒子增長創造力的機會……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