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撂重話”
2014年1月14日,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京西賓館舉行。據媒體報道,在這次會議上,面對全體中紀委成員和各省紀委官員,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因衡陽賄選案大怒,他以較大篇幅講到該案,并將其與黨的建設和國家治理體系聯系起來,追問“衡陽的共產黨員到哪兒去了”,當時,他連聲追問六個“到哪兒去了”。據一位與會人員回憶,習近平的怒火,對基層紀委領導班子,特別是各主要負責人起到了很大的震懾作用。
這算得上公開報道中習近平為數不多的“發脾氣”。
自進入公眾視野,習近平在外界看來“性情謙和”“為人平易”,但如果回顧其從政履歷,人們會發現,習近平在工作中,尤其是在談及腐敗等問題時往往語氣強硬、毫不含糊,處理問題時甚至頗有鐵腕風格。
“拍桌子是必要的,拍桌子比不拍桌子好。不拍不足以震懾,不拍不足以引起重視?!?003年,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采訪時,習近平如是說。
“在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之后,他猛烈抨擊了存在的腐敗問題?!庇督洕鷮W人》雜志說。
那是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在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后的首次亮相中,就以“打鐵還需自身硬”來表露反腐決心。兩天后,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又以“物必先腐,而后蟲生”之說警示官員,并強調“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
“亡黨亡國”這樣措辭嚴厲的詞語,此前在11月8日舉行的中共十八大開幕式上,曾被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這樣表述過:“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p>
習近平的“反腐之聲”就此引發輿論的集中關注?!爸袊賳T在過去數年中發表過眾多反腐敗言論,”美國《紐約時報》在報道中評論道,“但是,習近平的反腐敗言論似乎更顯迫切和堅決?!?/p>
之后,習近平在腐敗問題上“撂重話”一直沒有停止。據新華社報道,2012年12月30日,習近平到河北保定阜平縣考察,在龍泉關鎮顧家臺村村委會時,他在說到“要把惠農和扶貧政策全面落實到基層”時言辭犀利起來:“我非常不滿意,甚至憤怒的是扶貧款項被截流和挪作他用,和救災款被挪用一樣,那是犯罪行為。必須堅決杜絕,堅決反對,堅決查處?!?/p>
不到一個月后,在2013年1月22日的中紀委全會上,習近平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堅決查處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又切實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對腐敗“零容忍”的態度再度引發媒體熱議。
根據2014年1月中紀委公布的年度報告,過去的一年被媒體評價為“反腐敗工作大有成就的一年”:法新社轉述一位高級官員的話稱,2013年,全國反腐部門接到舉報超過195萬件,立案約17.2萬件。全國反腐機關處分了超過18萬人,同比增加13%。有數十名高級領導干部正在接受調查。
習近平“敢說敢做”的執政風格,被外界視作“秉承了家風”——由于受到父母耳濡目染的影響,習近平對家人的要求就非常嚴格,甚至說話說得非常“狠”。
據公開報道,他每到一處工作,都會告誡親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從事任何商業活動,不能打我的旗號辦任何事,否則別怪我六親不認”。而無論是福建、浙江還是在上海工作,他都在干部大會上公開鄭重表態稱不允許任何人打他的旗號謀私利,并“歡迎大家監督”。
總理的怒火朝哪兒發
從不發脾氣,這是李克強做總理之前,與其共事過的人對他的最深印象。但新一屆政府上任一年間,僅媒體公開報道里,李克強就已經兩次發火拍桌子了。
據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楊雄透露,2013年初李克強總理在外高橋保稅區調研時,對于上海自貿區試點方案表示支持,并明確這是促進改革的一個重要措施。但是,任何改革都是有阻力的。
有媒體披露,當李克強總理推動上海自貿區時,“銀監會和證監會曾公開反對上海建立自貿區,財政部和保監會也持保留意見。在得知自貿區計劃招致集體反對時,李克強在一次國務院閉門會議上,曾拍桌子發火。經過一番力排眾議,才最終使計劃被搬上議事日程。”報道還稱,為了讓方案通過,李克強總理不得不對方案逐一解讀,有理有據以理服人。
其實,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新政府在金融改革領域一項“看得見”的重大舉措。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里首次提到,要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而自貿區當然是市場作用的直接體現,由是總理不可不推,再難也要推。
民生,或者說保障更多人能享有改革紅利,是另一個讓李克強不得不操心的問題。
在2013年的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談到,有一位副部級官員,村干部為了“討好”他,一直給他父親發放低保。“這用得著嗎?難道一個副部長級干部沒錢供養自己的老子?說白了這就是送人情嘛,這堅決不行!”說到這里,李克強重重拍了下桌子,“所以,一定要把信息披露制度嚴格建立起來,防止暗箱操作,低保金的發放要像劃分土地那樣,讓老百姓監督?!?/p>
也是在這次常務會上,李克強還講起,自己有一次去農村調研,遇到一個考上大學卻上不起學的孩子,原因是父親重病,她為給父親治病不得不輟學打工。
“我們不能讓任何一個大學生因為家庭貧困而失學。”李克強說。后來省里給他打報告,說孩子上大學的事情安排好了,但他心里還是不踏實。“她遇到了我,解決了困難,要是沒遇上呢?對這些特殊情況,不能只用特殊辦法解決。必須要有一個制度?!?/p>
事實上,2013年10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的主要內容就是研究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制度,推進以法治方式織牢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安全網。而在12月2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再次強調,要把救助制度普遍建立起來。
“孔子講,君子周急不濟富,這就是說,百姓真有緊急的事,政府就得救。民政部要統籌救助制度的實施,把底線保住。”
72.6%官員想成為“個性官員”
事實上,不少官員甚至青睞“發火”。輿論中,愛發火的官員擁有一個統一稱謂——“個性官員”。他們往往有很強的人格魅力和廣泛的民意基礎。2009年,在北京市委黨校所做的調查中,參與調查的上千名官員中,有72.6%愿意成為“個性官員”。
“怒火代表了民意,很多丑惡現象是老百姓深惡痛絕的,但因為百姓處于底層而沒有辦法。如果官員剛好說出百姓想說的話,百姓自然會叫好。”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解釋說,“官員發火不僅代表他本人怎么想怎么做,還能夠反映出一定的社會傾向和要求。這樣一來,當然能夠給官員加分了?!?/p>
“習(近平)李(克強)發火比較多,因為他們敢做敢管,因為他們想解決問題啊,”許耀桐說,“面對現狀不滿,他們自然就發火了,他們有歷史的擔當,意識到了領導人的責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