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
最近,一項“中國儲蓄率世界第一”的數據再次引發社會關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日前表示,中國最近幾年儲蓄率在50%左右,居世界第一,但居民儲蓄率只是20%左右。儲蓄高主要表現在政府和企業,而非居民。造成這個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場體制存在缺陷。另有專家指出,企業高儲蓄率暴露出在一次收入分配中,企業回報多、勞動者回報少的痼疾,致使消費不振,加劇了經濟結構失衡。將更多政府和企業收入轉化為普通居民的“收入”成為當務之急。
居民儲蓄率僅為20%
中國的高儲蓄率世界聞名。2013年9月,我國居民儲蓄連續3個月突破43萬億元,人均儲蓄超過3萬元,為全球儲蓄金額最多的國家。
長期以來,輿論普遍認為高儲蓄率源于中國百姓愛存錢的習慣。然而,事實證明這種認識有很大偏差。實際上,中國國民的高儲蓄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政府和企業儲蓄率高導致的。
吳敬璉指出,國民儲蓄分三部分,一般國家都以居民儲蓄為首,然后是企業儲蓄、政府儲蓄,而中國的儲蓄結構卻相反。
統計顯示,從1992年到2012年,中國國民儲蓄率從35%升到了59%,其中,政府儲蓄率和企業儲蓄率翻了一番,但居民儲蓄率卻沒有變,1992年為20%,2012年依然是20%。
根子在投資分配體制
高儲蓄率曾支撐了中國獨特的經濟增長模式——高投資、高進出口規模,為中國經濟發展作出了應有貢獻。但在加大消費比重,調整投資和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結構的今天,高儲蓄率的弊端愈來愈明顯。
“高儲蓄率致使經濟結構失衡。總儲蓄大于總投資,多的部分只能靠出口消化,導致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模式;同時,高儲蓄也抑制了消費,不利于擴大內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說。
造成中國高儲蓄率的原因很多。專家指出,普通勞動者家庭收入增長緩慢,內需不足,社會保障不充分和預期不穩定等,都使居民非常看重儲蓄。
此外,投資渠道少也是居民高儲蓄的原因之一。“從結構和數據來看,市場投資主體主要是政府和企業,民間的投資渠道則很窄。”吳敬璉指出。
吳敬璉說:“2009年4萬億投資是主要給了國企,而且主要是央企,10萬億貸款主要給了誰呢?還是國企,是央企,以至于有些央企感覺負擔很重,拿到這么多錢怎么辦呢?結果紛紛成立房地產公司,就出現這個情況。”
“所以,根本的問題還是在體制上。不同的所有制企業獲取要素的能力是不一樣的,要素最重要的就是資本要素。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資本市場很不正常,不是一個建立在規則上的真正市場,因此才出現這樣的問題,根本的出路是改革。”吳敬璉強調。
提高國企分紅比例
解決中國儲蓄率高的問題,除拓寬投資渠道,加大對居民的社保、醫療衛生和教育領域的投入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居民收入。其中,擴大國企對全民的分紅比例,能起到降低儲蓄率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雙重作用。
徐洪才說,當前,在一次收入分配中,存在企業利潤厚、勞動者收入薄的問題。有些國企旱澇保收,利潤豐厚,成為特殊利益集團,集團內部福利豐厚。這“一厚一薄”抑制了居民消費,使內需不足,造成產能過剩,導致經濟結構以投資和出口為主,消費不振。
現在,要調整經濟結構,提高消費比重,就要提高百姓收入。“提高百姓收入就要降低國企儲蓄率,把更多的錢從銀行拿出來給大家分紅。”徐洪才認為,要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保障國有資產出資人——全體公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