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清
“歲月”號沉船事故尚未收尾,2014年5月2日韓國再添新“殤”——首爾地鐵兩趟列車發生追尾相撞事故,超過200人受傷。
媒體注意到,事故發生后,列車上廣播要求乘客留在原處,但基本上沒人聽從。自主逃生導致事故現場陷入混亂,險些不可控制造成更多人員傷亡。就在4月16日,客輪上大量乘客卻做出截然相反的選擇,因聽從指揮留在原地錯過逃生機會,同樣導致慘重傷亡。
“是該聽從指揮,還是奮力逃命?”韓國媒體展開新一輪反思。
列車追尾
乘客為何慌忙自救?
韓聯社3日援引韓國警方和消防人員的話稱,首爾兩地鐵相撞事故致使238名乘客受傷,部分受傷乘客被送到附近醫院接受治療,暫無死亡人員報告。
事故發生時,列車上瞬間全部停電,乘客們大多在驚恐和混亂中選擇自救,現場狀況一度失控。
路透社注意到,兩車追尾后,基本上沒有乘客聽從要求乘客留在原處的廣播。“許多乘客強行打開列車車門,跳到軌道上逃生。事故現場陷入混亂,險些不可控制。”目擊者稱。
“‘歲月’號帶來的影響已然成了民眾心理的毒瘤。”韓國《朝鮮日報》聯系沉船事故并如此解釋這次的“不聽指揮”。
報道稱,“歲月”號的傷痛無論是事故本身,還是事后輿論對“是否服從”的反思,都對國民產生深刻的影響。
矛盾的是,輿論的反思總不能當結論來應用,當再次面對生死攸關的事故時,民眾開始有了矛盾的心理。
“災難之后,韓國家長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繼續絕對服從長輩或權威的指導,還是按照自己的判斷行事?這一片反思言論似乎讓民眾心里有著隱隱的導向,那便是在危難關頭未必服從才能保生。”韓國媒體議論稱。
一次沉船
令韓民眾陷入矛盾與混亂?
韓國Etoday新聞網評論稱,列車相撞事故發生后,現場的一幕令人錯愕,民眾不聽指揮自主逃生的行為顯然讓人們看到了國民已經陷入矛盾和混亂。因“歲月”號開始反思報道的媒體,如今在這時似乎已經不知道該把筆尖指向哪里。
《首爾新聞》援引評論專家的話稱,首爾兩地鐵相撞事故后,媒體幾乎不敢在“服從未必保生”的問題上再做文章了,地鐵上逃生民眾的舉動是否受“歲月”號輿論報道的影響不得而知,但確定的是民眾在危難關頭“要活下來”的心理狀態下,面對服從指揮與否的選擇已經陷入無助,這種迷失讓人感到可怕。
韓國《京仁日報》評論稱,兩起事故時人們出現的不同反應,能反映出國內問題的“漏洞百出”。生命是最開不起玩笑的。輿論間的反思不能只是文字間的功夫,應該意識到韓國到底是該反思教育,還是應該反思輿論導向?
專家說法
權威指揮失信任,韓政府該反思
韓國白石大學的崔英教授稱:“歲月”號事故,讓大家得出一個結論——危難關頭,不聽從指揮或許反而能保得一條性命。然而這次地鐵相撞事故,給這個結論又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其實這反映出韓國很多問題。
崔英教授說,“歲月”號事件正是因為不少乘客是學生,他們聽從大人的指引原地不動,最終使得遇難人數不斷增加。這個結果和韓國一直以來的教育不無關系,韓國“長幼有序”的觀念在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心里根深蒂固,還沒受社會打磨的學生更是如此。
從首爾兩地鐵相撞事故,人們又看到了另外一面,在以社會人士為主要乘客的車廂里,大家遇到危難都不聽指揮自行逃生。這一方面是受“歲月”號反思“聽從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眾在危難關頭對應急機構的疏導和指揮開始有了不信任感,這給國家一些部門在危急時的指揮行為潑了冷水。
應對緊急情況時,最基本的步驟就是聽從權威指揮。當大事故中權威指揮不權威,甚至反而危及民眾性命,這就該國家和政府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