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好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
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巧取有誰知?
佯輸詐走誰云敗?引誘回沖致勝歸。
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
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包捶。
二換掃壓掛面腳,左右邊簪莊跟腿。
截前壓后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
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
藏頭蓋面天下有,攢心剁肋世間稀。
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以上歌訣乃陳式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陳王廷所傳下來的“拳經(jīng)總歌”。歌訣簡單易懂,內(nèi)行人一經(jīng)練習,即知其所指。然而在太極文化中,練功、技擊之外,太極尚有廣闊天地。陳式太極拳素有“不許外傳”的“祖訓”,如此輕描淡寫的認識還無法顯示陳式太極拳授徒之嚴謹、傳承之有序。
祖訓門規(guī)教人倫
太極拳的傳承,首重端正,切忌狂悖。學太極拳者,應(yīng)端正其心,以敬為主,不敬則外慢師友、內(nèi)慢身體。古人認為心不斂束,萬事皆廢,何能學藝?又切忌狂浪輕浮,“手狂”則多生事端,“言狂”則多增口過。太極拳之事雖屬武學,然必存文人風雅,否則必輕于外而失于中。此中可以看出,太極拳對學拳者的規(guī)范,與儒家文化有莫大關(guān)聯(lián),強調(diào)“敬以直內(nèi)”的心性修養(yǎng),還有“滿招損,謙受益”的古訓。落實在拳法上,滿則招損,非徒無益且有害,能謙則可虛心受教,他人自愿告之以善,積累他人之善,自成己善。
陳氏祖?zhèn)鞯拈T規(guī)寫道:“善良之人,端德者習拳,以健康強壯身體,衛(wèi)身是根,此乃陳門拳術(shù)本貌共遵。不良之人,邪惡者習拳,以資侮掠人,致本為善,此為陳門拳術(shù)戒絕反對。”陳氏門規(guī)則更精確、明白地寫下二十條規(guī)守,其中警醒規(guī)戒之端更帶有當代的現(xiàn)實意義。這二十條規(guī)守為:“不倚權(quán)欺人,不畏強凌弱,不懼險救危,不為非作歹,不仗技采花,不借勢狂妄,不走街賣藝,不串鄉(xiāng)結(jié)黨,不奢逸流浪,不自傲自滿,不與狂徒較量,不同無知爭強,不可驕諂貧富,不貪無義橫財,不與酒色處事,不抗公私之債,不得損公礙私,不圖顯官厚祿,不當叛國臭徒,不應(yīng)蹉懈習拳”。
陳氏祖訓彰顯出太極文化的非凡意義。陳氏祖先深刻而清醒地認識到,在古代社會,拳法精熟的人會與諸多事端、爭斗相系,人心之物欲貪圖當嚴防,故創(chuàng)立門規(guī),使得后世傳承太極拳之人,不論拳技高下,都可以堂堂正正做人,不論富貴貧困,都可以坦坦蕩蕩處事。孔子所謂“貧而樂,富而好禮”于此可見一端。
養(yǎng)生大道通天地
太極拳對養(yǎng)生強身有著非凡功效,這源于中華文化對人體的認知,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xiàn)。在人事歸戒方面,太極文化嚴謹精詳。現(xiàn)存的大量太極拳著述中對其都有或多或少的記載。
作為太極拳論著的經(jīng)典,《太極拳十大要論》就闡明人得五臟以成形,由五臟而生氣的道理。“五臟實為性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心、肝、脾、肺、腎也”“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無窮,肺經(jīng)之位最靈變,腎氣之動快如風,是在當局者自為體驗,而非筆墨所能盡罄也”這些道理,將養(yǎng)生與技藝合為一路,實乃太極文化之精華。
太極文化對其拳理的論述,往往極其精湛。即使與以理學著稱的儒家學者相較,也不遑多讓:“夫物散必有統(tǒng),分必有合。天地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自有其源。蓋一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咸歸于一本,拳術(shù)之學亦不外此公例。夫太極拳者,千變?nèi)f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于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nèi)有臟腑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連,而為一者。”
至于歷代太極宗師以切身體會之拳理證實陰陽變化之機,講述內(nèi)氣運行之要,可與道家內(nèi)修者相頡頏。所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通過切身體驗,才有真實感知“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也沒有直而無曲之物。物有對待,勢有回還,是古今不易之理。主于一而分為二者,所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拳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呼則為陽,吸則為陰,氣雖分為陰陽而貫于一。”太極文化于養(yǎng)生修德,不離拳理剛?cè)徇M退,亦可指導人生實踐,功莫大焉。
習拳盡知天下事
在太極文化熏染之下,為人子弟莫不端正。身一端正,則運動無不端正。舉手投足之間,一則得心應(yīng)手,二來自合規(guī)矩。無論身體中正倚斜,皆可以循規(guī)蹈矩、不妄生枝節(jié)。打拳時可以節(jié)節(jié)貫穿,以心運手,以手領(lǐng)肘,以肘領(lǐng)肩,以肩領(lǐng)身。以全體論,是身領(lǐng)手動;以運動論,是手領(lǐng)身行;以內(nèi)在論,是心神內(nèi)斂,一任自然。
太極拳講求精神內(nèi)斂,專心于練拳之道,使自我提升進入一個新的天地。層巒疊嶂,山之景;波瀾瀠洄,水之景;萬紫千紅,物之景;春夏秋冬,時之景。而太極拳運動高下向背,亦如山之層巒疊嶂;動蕩團締,亦如水之波瀾瀠洄;千變?nèi)f化而彼此不侔,有如百花之萬紫千紅;陰陽捭闔而往來相續(xù),有如四時之春夏秋冬。種種開合、擒縱、曲折如畫,雖善丹青亦難繪畫,惟心有妙趣者可以意會,而局外人不知也。
人若精神充足,則心手眼俱到,無論如何運動,而精神自足,絕無疲弊之態(tài)。拳家運動,忽顯忽藏,變化多端。旁人只能見到拳家收放之跡,而莫知其故,究其實質(zhì),為全體精神貫注,栩栩如生,奕奕有神。古有“以拳悟道”之說,講的是人長期習練拳法可通經(jīng)活絡(luò),達到變化氣質(zhì)、通透人間事物之境界。
“天地之道,陰陽而已,人身亦然”。然而人體陰陽,往往不能和諧。不得其平,血氣滯澀而疾病所生,故有煉氣拳術(shù)流傳。太極拳術(shù)秉天地元氣,萬物皆備于身,苦心志,勞筋骨,使動靜相生,闔辟互見,諸般變化,成吾身之自有運動。
太極文化若人人得以踐行,必平心靜氣,涵養(yǎng)天性。對太極生生之理,心領(lǐng)神會,豁然貫通,在身則精神強健,延年益壽;在國則賊盜蕩除,民族精神卓然樹立。于是觀之,則太極之功,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