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淑


加入安利17年,她不懼不慌,從從容容地努力,安安靜靜地收獲。如今,兒子成才,夫妻恩愛,事業成功,伙伴信賴……一切對她來說都如此美好,她就是安利新晉全球政策委員會成員茹志娟。
這是怎樣一位女性,她用什么樣的魔力,把涓涓細流匯成大海,讓生命時光如此斑斕?采訪那天,窗外煙雨蒙蒙,水天一色。室內,她話語輕柔,娓娓道來,愛人不時會補充一下。那份淡定從容以及與愛人的默契一下子打動了我,話題就從她與愛人的相遇談起。
年少時不懂得,你的選擇就是你的生活,而從懵懵懂懂到逐漸清晰,茹志娟與陸銀方都慶幸選擇了對方。初時,茹志娟在衛校讀書,陸銀方在商校讀書,畢業后,他們一個到醫院上班,一個到商場做管理工作。
8年的戀愛充滿了甜蜜,又有點特殊。每次約會,陸銀方都帶著妹妹。原來陸銀方家里兄妹三人,妹妹比他小13歲,母親去世得早,照顧妹妹的任務就落到陸銀方和大哥身上。而正是陸銀方這份對家庭的責任感,讓茹志娟更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嫁給陸銀方,茹志娟也曾聽到一些議論,說陸銀方家境這么差,跟著他肯定要過苦日子。但茹志娟骨子里有種倔強,為什么一定要靠爹娘才能過好日子?她愿意與陸銀方一起承擔起家庭責任,一起開創屬于自己的生活。
妹妹初中畢業后,父親也去世了。陸銀方和大哥內心想,一定要讓妹妹過得更好,經過反復商量,他們決定送妹妹出國讀書。大哥承擔了妹妹的全部學費,茹志娟和愛人有心無力,當時他們沒有多少積蓄,兒子剛三歲,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茹志娟曾經做過很多嘗試。工作10年后,她遇到了安利。那時,安利在美國已經有四十多年歷史,但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才剛剛萌芽。茹志娟對安利并不了解,但安利鼓勵用雙手為更多的人帶來更美好生活的理念打動了她,為什么不試試呢?沒有想到,這樣一個選擇,竟然完全改變了她的生活。
選擇加入安利后,茹志娟和愛人的生活節奏加快了很多。下班后辦家庭聚會,做產品展示,騎著自行車穿梭在大街小巷給顧客送產品等成了家常便飯。剛剛加入安利,沒有經驗,沒有口才,親友也不太理解,有時候,約好的人還會“臨時有事”來不了,然而這些都沒有阻止茹志娟,做哪一行不需要付出呢?你想要過更好的生活,必然要克服更大的困難。
有一次,茹志娟騎著自行車送貨,后面車座上帶著孩子,前面車筐里放著顧客買的牙膏。她在一個小區門口等候時,遇到單位同事出來散步,因為顧客有事要晚到一會兒,結果同事散步回家時,她還在那里等。那之后,她聽到了這樣的傳言:寒風中,她拎著兩支牙膏在那里苦等,多可憐哦。
但茹志娟從來沒有自怨自艾,付出與收獲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一年后,茹志娟和愛人每月的收入已經遠遠超過工資,家庭生活寬裕了很多。就在他們準備全身心投入安利事業時,突然一場風暴襲來——全國直銷行業整頓。
很多從事安利的人都對這場風暴刻骨銘心,但對茹志娟來說,因為與愛人都有工作,安利只是兼職,對生活并沒有太大影響。她繼續過著上班下班的日子,心平氣和地生活。不久,隨著國家法規的出臺,安利在中國的合法經營也得到許可。在這場風暴中,很多人選擇了離開,跟著自己的伙伴也大多不做了,自己還會重新開始嗎?
盡管當時困難很多,但茹志娟和愛人慎重考慮后,認為安利的價值觀很契合自己,相信安利會給自己帶來全新的生活,于是他們做出了大膽的選擇:辭去工作,全力加入安利!他們生于蘇州,長在蘇州,上大學也沒有離開蘇州,蘇州人溫婉的性格滲透在他們骨子里,之后的數年,他們不急不躁,在這片土地上精耕細作,一點點開拓市場。2002年,茹志娟與愛人已經有了很大的市場,家人的生活質量得到根本改善,小姑子留學歸來,也有了一份很好的工作。
每一個加入安利的人都會有一名導師引導,在茹志娟對自己略有滿足的時候,導師帶領她與愛人來到廣州,見到了更多安利中的成功人士,分享到了他們的理念和經驗。相比之下,自己那點小成功算什么?從此,她與愛人更加積極,無論高潮或低谷,永不停歇。如今,茹志娟也在思想上引領著伙伴們的成長,能夠幫助別人成功,讓她感到很幸福。
注重家庭是安利的傳統,茹志娟會和伙伴們一起參加公司舉辦的各種親子課堂,汲取育兒知識。“我是散養長大的,現在看來,我媽媽的散養政策非常成功。”這是兒子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茹志娟看來,孩子的培養,不能像老母親庇護小雞一樣,關鍵在于引導。她說:“我一直覺得,不能小看孩子的能量,你相信他,他就能行。”
茹志娟總能把握孩子成長的節奏,一步步引導孩子的成長,引導他對學習重視。而具體學校的選擇,以及對未來的思考,她卻留給兒子自己。
兒子的英語成績很一般,茹志娟心里著急,但跟很多父母逼孩子學習的做法不同,她認為,關鍵還是要激發孩子自身的能量,激發他主動學習的意愿。初二假期里,茹志娟和愛人帶著兒子去地中海旅游,兒子要喝飲料什么的,茹志娟鼓勵他自己去買,利用一切機會,讓他認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果然,12歲的兒子感慨說,不會英語,在國外寸步難行啊。回國后,他開始刻苦學習英語,因為進步迅速,還被選作英語課代表。
兒子小學初中都是就近入學,但初中畢業時,茹志娟問他:“你想選擇哪個學校?”問題比答案重要,孩子開始了思索。在獨立考察幾個學校后,兒子選定了蘇州中學。蘇州中學是中國百強中學之一,在江蘇省的排名非常靠前;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北宋時由范仲淹創辦;教育家葉圣陶、歷史學家顧頡剛、物理學家李政道、作家陸文夫等先后在此就讀,兒子對他們很是仰慕欽佩,希望自己將來能夠像他們一樣卓有建樹。
在茹志娟的引導下,兒子的格局越來越大。茹志娟問兒子,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兒子堅定地回答: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有著這樣的目標,兒子總能管理好自己,茹志娟越來越放手讓他自己處理事情。高一寒假,他報名參加了世界名校之旅,回來后說:“我要出國留學,去學習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茹志娟全面支持兒子的決定。送行那天在上海浦東機場,辦理完手續,她拍拍兒子的肩膀說:“兒子,這是你自己的選擇,我們能為你提供出國留學的條件,但能不能學到本領,要靠你自己了。”
兒行千里,她與愛人把牽掛放在心底,更加努力地工作著。一天晚上,兒子打來一個電話:“媽媽,我想轉學。”茹志娟和愛人吃了一驚。原來,上學不久兒子就發現,通過中介申請的這個學校在美國很一般。兒子說:“我不想在這樣的學校混日子,我想要認認真真學習。”
像他這么優秀的孩子,學校不愿意放,寄宿家庭也不舍得,轉學豈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茹志娟鼓勵孩子,既然有想法就去試試。兒子選定了另外一個州一所教學質量很好的學校,并以自己對未來的期許打動了寄宿家庭男主人的一個朋友,把他送到200多公里外的機場。然后,他獨自到幾千公里以外的學校去筆試、面試,獨自去找新的寄宿家庭,最終成功轉學。
很快,兒子該上大學了。讀一所名校還是讀一個喜愛的專業?兒子最終選擇了后者,到美國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大學讀營養專業。兒子的選擇,讓茹志娟感到欣慰,因為自己從事的是一份健康的事業,安利紐崔萊系列產品自研發生產以來,堅持“種子到成品”的品質監控,為人們提供天然優質的營養保健食品,兒子的選擇,是對安利的認可,也是對自己的認可。
茹志娟說:“加入安利,最初是為了提升家人的生活質量,后來,有越來越多的伙伴一起奮斗,幫助他們成功成了我新的追求,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挖掘了自己的潛力,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她始終覺得有能力幫助別人是一種幸福,她悄悄捐助衣服錢物給山區的孩子,每逢節假日,都會帶著奶粉、衣物等去福利院看望兒童;安利基金會一成立,她就捐贈了款項給春苗營養廚房工程,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貢獻一份力量。
采訪中,筆者問她,這么多年,有沒有遇到特別難的坎?她思索良久,說好像沒有,“經過了1998年的風暴,什么都不是困難了。只要自己選擇了,努力了,還有什么困難的?”原來,在她的腦海中,生活就是這樣子。遵循著生命的節拍,就可以不必害怕,不必驚慌,終會收獲屬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