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秦淮河畔工人家庭出生的女孩子,一個初二便輟學的貧困少女,扼住命運的咽喉,自強自立,艱苦奮斗,三十多年后創(chuàng)辦了一所民辦高校,演繹了一個中國當代女性的傳奇。
矢志不渝求學夢
20世紀40年代末,鮑莉萍出生在一個家境貧寒的工人家庭,全家九口人只靠父親每月45元的工資維持生活。每天早上4點,她就起床陪媽媽去批發(fā)蔬菜,晚上還帶弟妹幫父親糊火柴盒、信封等。鮑莉萍學習十分優(yōu)秀,但在初二那一年,因無力交學費而輟學。15歲的鮑莉萍改了年齡到醫(yī)院當學徒,每月工資19.5元,19元交給家里,自己留5角。“上學讀書”成了她永遠揮之不去的情結。
1969年,婚后,鮑莉萍隨丈夫到安徽一家汽配公司工作。好學上進、吃苦耐勞、業(yè)務出色的鮑莉萍很快便當上了業(yè)務經理。她帶著剛滿3歲的孩子走遍了大江南北,事業(yè)蒸蒸日上。1983年,丈夫患冠心病提前退休,他們一起回到南京。
回南京的當年,鮑莉萍借款5萬元,先后成立汽配經營部、元匯實業(yè)有限公司,很快發(fā)展成為擁有六個企業(yè)和三個批發(fā)中心的汽配工貿公司,七百多名職工,年產值三千多萬元,年利潤一百多萬元,成為中國汽車配件工貿集團和江蘇省汽車配件工貿聯(lián)合會成員之一。1994年3月,她又成立了南京金肯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年工程量近2000萬元。
其時,科教興國成為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的戰(zhàn)略。民辦高等教育興起,兒時深埋的“求學夢”種子在鮑莉萍心中強烈萌發(fā)。1996年,鮑莉萍放棄了在商界摸爬滾打得來的從容,毅然將15年經商積累的2600萬元全部投資籌辦金肯學院,義無反顧地投身教育事業(yè),“我自己家境貧寒沒能上得起學,現(xiàn)在我能憑自己的能力讓更多孩子去圓我年輕未圓的大學夢,再苦、再累都值得……”
為取得辦學資格,鮑莉萍走過了一波三折的曲折過程。1998年春天,金肯學院籌備申報期間,她獨自北上,一路詢問找到國家教育部社會力量辦學處,接待她的處長知道她的來意后,冷冷地問:“你當過教師么,什么學歷?”“我讀書讀到初中,后來讀的大專,沒做過教師……”接下來一連串冰冷的話語讓她無言以對,“你連教師都沒有做過?又是這樣的學歷,還想辦學?你以為辦學想辦就辦?辦學就這么簡單?”
這當頭棒喝讓鮑莉萍無地自容。她一口氣跑到樓下大門外,淚水忍不住奪眶而出:“真是太看不起人了,沒當過教師,學歷不高,就不能為教育奉獻么?”那一刻,這份傷痛更堅定了她辦學的決心。
不屈不撓為教育
回到南京,鮑莉萍克服重重困難,從購置土地、搭建校舍到置辦設施、招納賢士,她都親力親為。她三顧茅廬,熱情誠懇地邀請東南大學原黨委書記朱萬福教授擔任學院院長,東南大學一批已退休的老專家、老教授也一起來幫助籌建辦學。
在她的感染下,南京市江寧區(qū)委、區(qū)政府及時幫助解決土地、資金這兩大難題。2000年6月,金肯學院獲得江蘇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批準的省屬全日制民辦普通高校的資格。省市民革、婦聯(lián)同樣給予鮑莉萍積極支持,相關領導僅用兩個月就解決了學校交通難題,開通了市區(qū)到學校所在地的直通公交車。
前進的道路曲折而艱難。努力拼搏的鮑莉萍正走在創(chuàng)立民辦高校事業(yè)道路上時,不幸卻向她襲來。1998年5月18日,陣陣樂鼓聲、轟鳴的鞭炮聲在貧瘠的銅山腳下響起,金肯學院的奠基儀式終于舉行了,原本她以為辦學的目標已近在咫尺,可與自己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愛人在搬放奠基石時冠心病突發(fā),離家人而去……
數(shù)日后,她把兒女叫到跟前,擦了擦眼淚,“辦學是媽媽的心愿,也是父親心頭的一件大事,你們要幫助爸爸媽媽完成這個心愿,遇到再困難再痛心的事也要挺過去。”
鮑莉萍的辦學目的很明確: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優(yōu)質教育,拓寬就業(yè)渠道,讓他們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在這個理念下,金肯學院在建院初期就確立了以工為主的辦學方向,根據(jù)市場需求又將機械和汽車領域作為學院發(fā)展的主要方向。
“千頃良田一口飯,千層高樓一張床”,鮑莉萍嘔心瀝血建造的金肯學院總資產由當初投入的二千多萬元發(fā)展到七個多億,但她淡泊名利,不計個人得失,將畢生心血投入教育。她和子女放棄了本應得到的兩千多萬元的提成,跟教職工一樣按月拿工資,按時繳納200元的住房租金,還將房產作為貸款抵押,投入大量心血和資金致力于產學研合作新模式的探索與發(fā)展。
管理有方慈母心
辦學十四年來,金肯學院堅持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之路。與社會相關行業(yè)和企事業(yè)單位建立了長期、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建有59個校外實訓基地,學院堅持“嚴教肯學,金石為開”的辦學理念,已為社會培養(yǎng)了兩萬余名優(yōu)秀畢業(yè)生,順利通過了省教育廳高職人才培養(yǎng)工作水平評估。
鮑莉萍嚴格控制學院學生食堂的飲食質量,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即使每年財政赤字高達35萬元,依然堅持食堂不對外承包政策,穩(wěn)定物價。她還經常組織開展感恩教育,發(fā)動學生算經濟賬,列出三年的總費用和每天的費用,要求學生珍惜父母來之不易的勞動所得和一片苦心,不辜負父母的期望。鮑莉萍把貧困學生看成自己的孩子,除設立了獎學金、提供勤工儉學崗位外,還為他們減免學雜費,有的學生在感謝信中親切地叫鮑莉萍為媽媽。
來自蘇北農村貧困家庭的徐德義,因多次打架斗毆,被學校勸退。徐德義及其父親向鮑莉萍求助,鮑莉萍拿出5000元交給徐父說:“這是學院的紀律,但不能讓孩子放棄學業(yè)。如有志氣,明年再考進來!”徐德義沒有辜負鮑莉萍的一番苦心,第二年高考取得了六百多分的好成績。他沒有選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而是再次選擇了金肯學院。他動情地說:“鮑媽媽是我的再生父母,在金肯不僅可以學到知識,而且可以感受到這個愛心大集體里處處充滿的溫馨!”
為了幫助溧水縣的貧困村西蓮村脫貧致富,鮑莉萍投資三十多萬元幫西蓮村建企業(yè),西蓮村迅速解貧脫困走上了富裕小康的道路;出資二十多萬元為銅山敬老院新建了道路,改善食宿條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又為敬老院六十多位五保老人發(fā)放了在學院職工醫(yī)院免費看病的醫(yī)療卡。這些年來,逢年過節(jié)鮑莉萍都親自為老人們備上慰問品,從無間斷。多年來,鮑莉萍一直堅持每年春節(jié)、端午、中秋前攜帶禮金和慰問品為當?shù)氐?2戶特困戶送去溫暖;當她得知一所希望小學缺少教學設備時,又毫不猶豫地向這所希望小學捐贈了電腦、課桌椅和辦公用品。一個個鮮明的例子,舉不勝舉。
感恩之心惠一方
作為民革南京市委江寧區(qū)總支的主委,鮑莉萍重視黨員的培養(yǎng),積極參加中共黨組織的各項活動,堅持貫徹黨的各項方針,情系民生,愛心奉獻,以身作則。2010年9月初,鮑莉萍個人出資10萬余元對祿口困難戶丁長琴進行捐助,為其新造住房,添置家具、家用電器和生活用品。2012年新年,她再次想到貴州等貧困地區(qū)的百姓,為了幫助他們度過一個溫暖的嚴冬,她聯(lián)系了納雍當?shù)氐拇壬拼龠M股,為他們寄去了近4萬元的物資。2012年六一兒童節(jié)前夕,她又為納雍陽長鎮(zhèn)神州幼兒園和江寧銅山幼兒園送去了近14萬元的玩具和教學用具。
回報社會,意蘊悠長,點滴行動永遠勝過千言萬語。2013年7月28日,她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媽媽不要我,我也不要她”的新聞后,潸然淚下,為這名患有白血病的4歲兒童的遭遇感到心痛。她通過媒體等渠道輾轉找到了患兒所住的醫(yī)院,給這名患兒送去了2萬元的治療費。類似的事情數(shù)不勝數(shù),鮑莉萍多年來的社會贊助早已超過1000萬元,每年她都會撥款100余萬元獎、助學生。鮑莉萍一直堅持“愛國愛教”,發(fā)揚“支持、參與社會公益事業(yè),造福社會,利益人群”的精神,熱心社會公益慈善事業(yè)。
十余年中,鮑莉萍帶領全院上上下下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一心一意為教育事業(yè)奮斗,使得如今的金肯學院碩果累累、桃李飄香,而鮑莉萍本人在身兼數(shù)職的同時也收獲榮譽無數(shù)。作為全國、省、市“三八”紅旗手、民革中央先進個人、中國公益之星等諸多榮譽獲得者,又是江蘇省政協(xié)委員、全國民辦高校協(xié)會副會長、省民辦教育協(xié)會副會長、南京市工商聯(lián)常委、民革南京市委江寧總支主委等諸多職務在身的教育事業(yè)建設的參與者,鮑莉萍依然執(zhí)著地為教育事業(yè)默默奉獻著自己的一切。2006年9月、2011年11月,她兩次被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lián)評為“各民主黨派工商聯(lián)無黨派人士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貢獻先進個人”。
金肯學院的成功創(chuàng)辦,讓鮑莉萍站到了新的事業(yè)起點上,她開始更多地思考教育在現(xiàn)實中的影響和作用。她想做更多的事情,“我只希望能繼續(xù)辦教育、做事業(yè),為社會,為百姓多做些事。其實人的幸福感絕對不是錢財和權力來決定的,付出愛心做出貢獻后得到的那種回應才是最讓人感到幸福的。”
經歷過困苦與磨難,鮑莉萍愈發(fā)顯露出一種洗盡鉛華的樸素之美,懷著一顆堅韌、淡定與感恩之心,生命之樹必會郁郁蔥蔥,常青不敗。
(江蘇省婦聯(lián)婦女發(fā)展部 推薦 編輯 李婉莉 njlw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