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顧青 記錄/方妮
顧青 女 31歲 南京 職業學校教師
春節回外婆家過年,那些七大妗子八大姨又開始圍著我嚼舌根子,大姨說:“你都30歲了,別再挑啦,咱條件又不是多好,找個能過日子的就行。”小姨把臉湊到我媽耳邊:“跟那個離婚男分了?”舅媽一聽,一邊哄著懷里的外孫,一邊把聲音提高了八度:“我說吧,離婚男就是不靠譜,如果他真那么好,為什么還會離婚呢!”……我如坐針氈。
其實我也已經習慣了,我整個童年和青少年,都在這樣的議論和嫌棄中度過。爸媽在我3歲時離婚,然后爸爸離開南京,去了廣州。離婚的具體原因我媽從來沒跟我說過,記得小時候我每次問起,她都會惡狠狠地跟我說:“你爸爸死了。”而在外公外婆和姨媽的口里,爸媽離婚是因為“爸爸不顧家,吃喝玩樂不做正經事”。而在我逐漸長大、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以后,就不再偏信他們的一面之詞。
從我記事開始,我就住在外公外婆家。外婆格外疼愛我,有好吃的都給我留著。又覺得我沒有爸爸,過度地保護我,這導致舅舅家的表哥表姐都討厭我。他們常常趁外婆不注意,打我幾下,掐我幾下。稍大一點,他們就開始明目張膽地趕我走:“回你家去,不要在我家!”七八歲的年紀,我常常一個人躲起來哭。隔三五天,媽媽會來看我一次,每次看見她要走了,我都緊緊抓著她的自行車后座,希望她能帶我走。可是,每次媽媽都掰開我的手,安慰我說:“媽媽要工作,工作才有錢給你買花裙子、新書包。”我努力忍住淚,一次次看著她來了又走,把我留在原地。
讀了初中后,我跟媽媽住在了一起,但我們之間的關系很冷淡。她每天早出晚歸,忙著做生意,忙著相親。我放學后做飯、整理房間、寫作業、打游戲。她對我的要求就是:成績不能太差,晚上必須準時回家。有時候我挺恨她,恨她把我生下來,又不給我溫暖和愛。或許那時候,她也不喜歡我,覺得我是個累贅,毀掉了她的人生。為此,我努力學習,一心想著考上大學,離開南京。
媽媽和外婆一家都希望我在南京讀大學,媽媽甚至都已經找好了關系,讓我讀一個更好的大學,但我執意離開南京,哪怕去外地讀一個二流學校。外婆和姨媽們很生氣,“你看她那倔勁兒,跟她爸一個樣。”這么多年,聽多了他們對我爸的各種謾罵,我忽然決定去爸爸所在的城市讀大學,我要看看在外婆姨媽們嘴里“禽獸不如”的爸爸,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因為爸爸和媽媽在南京共同擁有一套房子,那個暑假,媽媽一直跟爸爸聯系,想把那套舊房子賣了,給我買套新房,等我大學畢業工作后居住。從媽媽那里,我了解到了爸爸的工作單位和聯系方式。
2002年9月,我踏上了去廣州讀書的列車。我想象了無數次跟爸爸相見的場景,但我仍然選擇了遠遠地看他。當我在路對面看著西裝革履的爸爸,熱情洋溢地接待顧客,委屈、埋怨、怨恨都沒有了,我不禁笑了,因為爸爸并不像外婆和姨媽們說得那么不堪。他干凈、整潔、熱情、彬彬有禮,滿足了我對一個父親的所有想象和期待。
爸爸在一個大型的品牌汽車4S店做經理。當年寒假,我跟蹤了他一周。他也是一個人,除去工作,常去的地方是小區附近的超市和快餐店。我們最近的距離是在快餐店背對背吃飯。他點了清蒸魚、清炒西蘭花、紫菜蛋花湯,我也跟他點了一模一樣的菜式。聽著他咀嚼的聲音、打電話的聲音,看著他孤獨離開的背影,眼淚爬滿了我的臉。
曾有一陣子,我發瘋般的想要跟他相認,有兩次甚至都站在了他家樓下,可想想媽媽,想想外婆,想想或許他已經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我又默默離開。四年的大學生活,我和爸爸共同生活在一個城市里,遠遠地看著他,哭過,笑過,掙扎過,猶豫過,聲嘶力竭地恨過,也曾想上前擁抱他。可是,我終究沒勇氣跟他說話,沒勇氣叫他一聲爸爸。媽媽逐漸老了,她常常在電話里表現出多么需要我,跟我回憶這些年所受的苦。我明白她話里的意思,她時時都在擔心我會留在廣州,跟父親相認,拋下她。而如果不是因為我,她或許已經有了自己的家庭,會是個幸福的妻子、慈愛的媽媽,不用為了生計獨自打拼。這樣想著,我忽然就原諒了她曾經對我的冷漠和無視。
2006年畢業季,我已經在南京找好了工作,7月回校拿畢業證書,我忙著打包行李,跟同學分別,沒想到媽媽竟然來了,一同來的還有爸爸。他們站在宿舍樓下,朝我招手,眼淚瞬間就蒙了我的眼。
媽媽淡淡地介紹說:“這就是你爸,你這么大了,也該認識一下了。”爸爸訕訕地笑著,不自然地搓著手,倒像個初見陌生長輩的孩子。我笑笑,說不出話。
在回來的車上,我問媽媽為什么會突然讓我跟爸爸見面呢?媽媽長嘆一口氣說:“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他也沒成家,你也工作了,以后也能有個相互照應。說得現實點,我老了,身體也不好,你剛工作,以后還要結婚成家,萬一你經濟上有困難,他說不定還能幫幫你。”說著,母親眼圈紅了。我心里也酸酸的。
從那以后,爸爸雖然很少給我打電話,但我知道他很惦記我,每天關注著南京的天氣預報,發短信提醒我加減衣物,在我生日時還讓屬下在網上訂了蛋糕送到我辦公室。他原來沒有QQ,現在QQ、微信、微博都會用了,微博關注名單里,只有我一個人。但我們不怎么打電話,因為電話通了,兩個人停在兩端,不知道該說什么、從哪里說起,反而顯得尷尬。
畢業后我也談了兩個男朋友,一個談了兩年,因為分隔兩地,無疾而終。后一個我們愛得很深,一度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可因為他離異,我媽很反對。而在相處過程中,我變得很依賴他,愛得越深就越發擔心會失去他。結果,彼此都成了對方的負擔。分分合合了很多次,最后我們和平分手。而在這場戀愛里,我更加看清了自己。我曾經一味索取,要溫暖、要刺激、要承諾、要時間,可是卻忘了付出,不會信任對方,不會支持和鼓勵對方。痛過之后才發現,愛不是占有,而是兩個人攜手共同成長,提升自己同時也影響彼此,兩個人在思想和行動上的齊頭并進是感情穩固的最大保障。
或許因為生長在離異家庭,所以我格外希望情感穩定、家庭安寧,希望與一個人牽手直到白首。如果你不介意我生長在離異家庭,年齡在30歲~36歲之間,性格豁達,請與我聯系,我們一起相互溫暖著終老。
(編輯 張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