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主席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還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七點要求。
習近平的七點要求
習近平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的七點要求如下:
一是要著力加強頂層設計,抓緊編制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規劃,明確三地功能定位、產業分工、城市布局、設施配套、綜合交通體系等重大問題,并從財政政策、投資政策、項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體措施;二是要著力加大對協同發展的推動,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抱成團朝著頂層設計的目標一起做,充分發揮環渤海地區經濟合作發展協調機制的作用;三是要著力加快推進產業對接協作,理順三地產業發展鏈條,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聯動機制,對接產業規劃,不搞同構性、同質化發展;四是要著力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促進城市分工協作,提高城市群一體化水平,提高其綜合承載能力和內涵發展水平;五是要著力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在已經啟動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的基礎上,完善防護林建設、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清潔能源使用等領域合作機制;六是要著力構建現代化交通網絡系統,把交通一體化作為先行領域,加快構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聯互通綜合交通網絡;七是要著力加快推進市場一體化進程,下決心破除限制資本、技術、產權、人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各種要素按照市場規律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區域產業協同、環境治理、生產要素流動、市場化治理與政策均衡等成為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新重點和新趨向。
京津冀自古即是“一家親”
作為我國重要城市圈之一的京津冀城市圈在歷史上便有協同、合作的先例,尤其是明清以來,以北京為核心的“京畿地區”就是一個聯系比較緊密的發達地區和政治、軍事重地。“京畿地區”覆蓋范圍包括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島、承德、張家口等城市。在歷史上,津冀兩地與北京既是“鄰居”,又是“親戚”。
1954年,全國進行行政區劃調整,“京畿地區”被切割成幾塊,一部分劃歸北京管轄,一部分劃歸天津,大部分并入河北,“京畿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不復存在。上世紀70年代劃分和調整經濟協作區,京津唐地區隸屬于華北區;1986年5月,為了擴大對外開放,環渤海經濟區概念被提出,這一概念涵蓋了傳統京津冀地區。
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發展。目前的京津冀都市圈,由京津唐工業基地的概念發展而來,該區域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唐山、石家莊、秦皇島、廊坊、保定、滄州、張家口和承德,涉及京津和河北省8個設區市的80多個縣(市)。
京津冀一體化的提出
其實早在1982年,當北京市第一次做城市規劃的時候,就提出過“首都經濟圈”的概念。但基于種種原因,“京津冀一體化”在當時始終停滯在“設想”的層面。2004年2月,由國家發改委主持的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研討會在河北廊坊召開,會上京津冀三省市政府達成“廊坊共識”。也就是從2004年開始,國家發改委會同京、津、冀三省市政府共同編制京津冀都市圈區域發展規劃,京津冀三地合作終于從務虛轉為務實。
在2011年全國兩會上,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被“首都經濟圈”的概念取而代之。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與此相關的表述是:“推進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打造首都經濟圈,推進河北沿海地區發展。”直至今日,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進行時而不是完成時,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未來前景十分廣闊。
對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快推進步伐,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說:“改革開放以來,從珠三角到長三角,京津冀也應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三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