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茜

在韓國,對物品的可循環利用早已成為一種文化。每逢周末和節假日,很多市民都會光顧諸如“循環城市”之類的二手物品超市選購商品。
42歲的閔慧敬是“循環城市”的常客。近日,她抱著兩歲的女兒來店里挑選花環。“我的女兒非常喜歡這些亮閃閃的裝飾,我打算買一個來裝飾客廳。而這些裝飾品每年使用的次數不多,買二手的既便宜又節約資源。”閔慧敬說。
韓語里有個詞叫“中古品”,就是“二手物品”之意。循環利用“中古品”的文化已是韓國民眾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首爾市民陳春源想給剛上初一的孫子買套書桌、書柜。在“循環城市”里,種類繁多的書房家具讓他應接不暇,這些二手家具不僅價格便宜,而且經過了特別的消毒處理,如同新的一般。
“聽說新家具會揮發出一些有毒物質,對身體有害,二手家具就比較環保。我本來只想給孫子買套兒童書桌和書柜,來了之后發現東西都不錯,又看中了一個餐桌,兒子月底搬家正好需要。”他說。
在“循環城市”,小到衣物、飾品,大到家具、家電一應俱全。市民只需打個電話到“循環城市”,申請出售自家不用的物品,店員就會免費上門取貨,并根據物品新舊程度和市場均價收購。
“自1995年開店以來,我們在旺季每天能收到約60件收購申請,最后有10%至20%成交。冬天是淡季,每天能賣40件左右的商品。資源重新被利用的同時,我們也滿足了顧客需要,這非常有意義。”店長李容碩說。
據首爾市市長樸元淳介紹,韓國是一個資源稀缺的國家,大部分資源都依賴進口。循環利用可以提高其能源自給率,也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因此,韓國一直通過鼓勵開辦二手商鋪、市場來推廣“中古品”交易。越來越多政府或私人開辦的循環利用商店在這里“生根發芽”。
而與這些實體的“中古品”交易場所相比,更大的交易平臺存在于網絡。韓國最大的搜索引擎Naver上的“中古國家”版塊,“中古品”書籍、電子產品甚至汽車等應有盡有,有近299萬名網民收藏了該版塊。
如今,凡韓國制造的產品,如果可循環利用,外包裝上均會注明制造材料和可循環標識。作為化妝品生產大國,很多韓國化妝品廠商還在包裝上“友情提示”顧客用完后將空瓶送還。
在韓國的幾大超市賣場,廢棄的紙箱按大小整理折疊好,與膠帶一起免費提供給顧客,便于其將購買的物品打包裝箱帶回家,減少了塑料袋的使用。
在首爾市的公共停車場、社區中心、兒童樂園等公共場所,隨處可見小型的“循環利用站”,供居民投放廢紙、空瓶、廢鐵等可循環利用的垃圾。很多小區都建立了循環利用產品分離收集系統,并開始試行“循環利用產品收集補償金”制度,區域內一些老人通過收集這類產品進行變賣來獲得生活補貼。
首爾市新出臺的規劃打算將材料循環利用比例從2013年的45.9%提高到2016年的57.3%,到2030年的目標是66%。2015年,韓國首座循環利用材料銀行將在首爾市建成,旨在對廢棄材料進行收集、加工和再銷售,并通過循環利用藝術品博物館和再利用工坊對市民進行環境教育。
正是通過這個全方位的循環利用服務網絡,加上無處不在的環境教育和有效的激勵機制,首爾市推行的“循環”哲學正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綠色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