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樹春
在尼泊爾旅行期間,中國駐尼使館的朋友為我們策劃線路時,建議我們一定要去藍毗尼,說藍毗尼如同圣城麥加、耶路撒冷的地位,是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地。這樣的誘惑當然讓我們難以拒絕,于是,懷揣一顆虔誠之心,我們踏上了藍毗尼的朝圣之旅。
世界文化遺產:藍毗尼
藍毗尼位于尼泊爾南部特萊平原的魯潘德希縣,從首都加德滿都到藍毗尼的公路約300公里,是尼泊爾的主要交通干道,雖然許多路段崎嶇難行,但是路兩側青翠的田野、樹木和散落的村莊,也讓人有新奇之感。
公元前623年,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在藍毗尼。公元403年,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就取道新疆,渡流沙,越蔥嶺,經印度來到藍毗尼。唐代名僧玄奘在公元633年也曾到此瞻禮取經。法顯和玄奘都在自己的著作中記載了佛祖誕生地的所見所聞,成為現代世界組織和尼泊爾政府考古研究的藍本。古印度孔雀王朝時期的阿育王也是朝拜者之一,并在此建立了一個他的紀念碑。現在這里已逐漸成為佛教徒的朝圣中心,以考古遺跡和佛祖誕生地為主要特色的游覽地。
藍毗尼遺址曾經荒廢多個時代,19世紀末考古學家發現古印度孔雀王朝時期的阿育王石柱,后不斷發掘,那些沉睡于地下2500多年的講經壇、菩提樹、水池逐漸出土。依照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尼泊爾考古局在藍毗尼附近發掘出古代釋迦時期的廢墟,陸續發現了一批珍貴文物和神龕、佛院遺址等。藍毗尼從昔日人跡罕至的荒僻之地,一下子成了風水寶地,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所說的藍毗尼是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藍毗尼開發委員會設計規劃后的藍毗尼公園。主要分花園圣地、寺院區、綠化區三部分,占地面積約770公頃。我們從藍毗尼小鎮的住所乘坐當地的人力車到公園大門,順著一條不寬的馬路直走大約幾百米,就到了藍毗尼園。這里,每天都有無數的朝拜者不遠千里長途跋涉至此地,獻上各自的禮物,表達真摯的心意。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面對擁有世界上信徒最多的佛祖誕生地,都會有一種獨特的感受,迎風飛舞的經幡,生活清苦的修行者,打坐冥想的朝圣者和歷經世事滄桑依然蒼翠挺立的菩提樹所構建的強大氣場,總讓人不得不莊嚴肅穆起來。這種感受異于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人們相信佛祖的母親之所以選擇了藍毗尼是因為這里的環境寧靜祥和,藍毗尼代表著寧靜和遠離塵世的喧囂,因為,佛在這里,這就是藍毗尼。
摩耶夫人祠
藍毗尼園的正中央是摩耶夫人祠,也稱“摩耶夫人神廟”,用來紀念和供奉釋迦牟尼的母親。這是后人為了保護遺跡修建的一個巨大的頂部透光的方形建筑。該祠外墻為白色,莊嚴肅穆,清秀典雅,建筑造型別具一格。里面主要是些土坑和墻基,也就是考古發掘遺址的現場。這里原是佛陀之母祭壇舊址,1995年祭壇拆除,第二年考古隊在地下5米處發現了15個房間地基遺址,因此被鑒定為佛祖誕生地,并修建房屋予以保護。室內最重要的圣物,是用玻璃鋼柜保護的青苔石板,標示的文字意為“佛陀誕生地”;另有一堵為朝圣者砌的一人多高的磚墻,上嵌一塊描繪佛母高舉右手緊抓樹枝產子圖景的黑巖雕刻,香客們排隊以額頭觸墻以示禮敬。浮雕表面雖然不全,但人物輪廓尚可辨認。
摩耶夫人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凈飯王之妻,為鄰邦天臂城善覺王的女兒(一說妹妹)。摩耶在梵語和巴利語中意為幻化,在佛經中又被尊稱為摩訶摩耶(意為偉大的摩耶)。佛經上說,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是夢見一頭白色的大象飛入體內而受孕身懷佛祖,由此判定了自己的孩子將來必定不凡。臨產前根據當地習俗要回娘家生小孩,夫人在國王丈夫凈飯王的陪伴下回娘家去,途徑藍毗尼時夫人又累又熱,就到池塘里洗澡,洗完澡到池塘邊的一棵樹下,夫人覺得異樣,此時漫天彩霞,鳥語花香,偉大的佛祖從夫人的右腋窩產出,落地生根腳踏蓮花一連走了7步。生下佛陀后的第7天,摩耶夫人就逝世了。
王子出生后一直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直到他29歲那一年出了王城,碰到了一個病人、一個老人、一個隱士和一具尸體,才頓悟到無論一個人以什么樣的形式過一生,最終都將歸于塵土,自此他開始苦行,鍛煉自己,尋求生命的本質,并對佛教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佛陀釋迦牟尼涅盤時,摩耶夫人特地從上天趕到火葬地,佛陀聽說母親來,便從金棺中坐起,為母親說法,以盡孝道。
摩耶夫人祠旁的一泓池水明澈如鏡,在陽光的照射下,泛起點點金光。池邊長著一棵菩提樹,挺拔的樹干巍巍聳立,寬大的樹冠給廟宇留下一片樹蔭。據佛教傳說,摩耶夫人誕子后,就在這座當時長滿了青、白蓮花的水池中沐浴凈身。池邊長著一棵菩提樹,樹身粗大,生機盎然。四周掛滿了五顏六色的祈禱旗。原樹在法顯著作中曾有記載,唐玄奘來此取經時已經“枯悴”,現存的樹是后人補種的。
摩耶夫人祠周圍有摩耶夫人廟、古經院佛塔遺址、藏式寺院,阿育王柱和菩提樹等等宗教景觀。整個圣祠實際上是一個古遺跡群,吸引著圣徒的膜拜。
阿育王塔
釋迦牟尼的誕生地成為后人朝圣的地方。統治北天竺的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就是朝圣者之一,他是虔誠的佛教信徒。佛教書上還記載阿育王在佛祖誕生的確切地點上立了一塊石碑作為標記,并以示紀念。在摩耶夫人祠的正北,就是著名的阿育王石碑,是公元前249年印度阿育王來此朝拜時所建,刻在碑上的文字確鑿無疑地證明了藍毗尼是佛祖降生之地。阿育王石碑也因此成為藍毗尼最重要的歷史文物。后來考古學家在一個7層磚壘起的平臺上發現了該紀念石,它埋在神殿舊址下面5米處,1993年在掘進開路時被毀壞。
阿育王還于公元前250年在此立下一個紀念自己的石柱,后人稱阿育王塔。塔高6米,有一半埋在地下。阿育王塔如今立在摩耶夫人祠西側,柱高7.79米,周長2米多,但是馬頭雕像已不見蹤影,半截石柱有一道傷筋動骨的裂紋,被后人用3道鐵箍固定。石柱離地3米處有婆羅米文字書寫的阿育王銘文:“無憂王于灌頂之第二十年來此朝拜,此處乃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茲在此造馬像、立石柱以紀念佛祖在此誕生。并特諭藍毗尼村減免賦稅,僅交納收入的八分之一。”這些石柱如同鑲嵌在時間上的刻度,不僅使佛陀出生有了比較準確的年代,也讓人知道佛陀是歷史上有血有肉的人物。
中華寺
在藍毗尼園內,還有一片風格各異的各國寺廟區。為了保護佛教圣地的古跡,尼泊爾王國政府在聯合國開發署的資助下從1968年開始了對藍毗尼的復興建設,國際佛教研討會也在這里多次召開。1970年聯合國開發署和尼泊爾政府一起成立了藍毗尼開發委員會,世界佛教聯誼會號召其所屬70余分會(包括中國佛協)向藍毗尼捐資建寺。世界30余個國家承諾在藍毗尼建立佛教寺院。目前藍毗尼己有15個國家建起了27所寺院,中國政府也在藍毗尼投資,建造兩座規模宏大的佛寺,一座為喇嘛教寺,一座為漢式佛寺。在這片寺院群體中,面積最大的是韓國、日本、緬甸、泰國、德國,在建筑風格上雖然各國有各自的不同,但在來訪者的普遍反映中,最受人們津津樂道的則是中華寺和緬甸的大金塔寺。參禮和游覽者最多的也是這兩所寺院。
尼泊爾中華寺就是中國響應“藍開委”和“世佛聯”的邀請而興建的,是中國佛協迄今在國外建立的唯一一座“國家級”寺院。中國是佛教大國,尼泊爾是我國友好鄰邦。振興佛祖誕生圣地,中國佛教界當仁不讓,義不容辭。1986年,在出席加德滿都召開的世佛聯十五屆大會上,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班禪大師代表中國承諾在藍毗尼建立一座中國寺院。其后趙樸初會長定名為“中華寺” 并書寫匾額。中華寺于1996年12月1日(發現阿育王石柱一百周年紀念日)奠基,2000年5月隆重舉行寺院一期工程落成、佛像開光、方丈升座法會。
走進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的中華寺,赤腳踏進熟悉的山門和大雄寶殿,好像已經回到了家鄉。寺內的朝覲者多是尼泊爾國內的信徒,也有許多膚色不同的各國游客。中華寺首任方丈懷善法師熱情接待我們,并介紹情況,說到中華寺的建設既是弘揚佛法,報答佛恩心愿的表達,也是中國政府對外交流佛教文化的窗口,與尼泊爾及各國宗教界開展合作往來的重要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