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咪




張德志,1955年生,河北秦皇島人。
職務: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科學考察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
《旅游縱覽》雜志社有限公司董事長;
《旅游縱覽》雜志社長兼總編;
大西洋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副秘書長;
中國期刊協會理事;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榮譽:
2009年榮獲“關心生態、保護鳥類”愛心使者稱號;
2010年榮獲斯巴魯生態保護獎;
2011年,帶領《旅游縱覽》雜志社榮獲全國“保護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先進集體”;
2012年榮獲“支持中國女性攝影事業突出貢獻獎”;
作品:
《鳥類攝影技法》《生態攝影漫談》《漫談攝影造型12字法》《漫談攝影36技》等50余篇攝影理論著作在報刊雜志上發表。
愛好生態攝影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最終成了大師,多數人只是“發燒友”。攝影器材的貴賤之分,并不能成為二者身份的標簽;獨到的眼光、堅韌的毅力,特別是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等因素的差異,則是二者之間的分野。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狀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作為一名攝影人,是否應該拿起手中的相機,努力實現攝影的社會價值?對此,本刊記者采訪到生態攝影家張德志先生,下面我們來聽一聽他的攝影心得。
旅游縱覽:我們知道,您除了擔任《旅游縱覽》雜志社社長兼總編之外,還是一位生態攝影家,您的《生態攝影漫談》《鳥類攝影技法》等文章和攝影作品很受讀者歡迎,這次有機會專門采訪您,希望您能多跟我們分享一些生態攝影的體會感受。
張:說我是生態攝影家著實不敢當,不過我非常喜歡生態藝術攝影。在攝影實踐中,我是以追求藝術審美價值為主,記錄價值為輔。
旅游縱覽:您是如何選擇拍攝主題和對象的?
張:我不是科研工作者,很少有明確的拍攝專題,我拍攝的題材十分廣泛,大到地表,中到山岳、江河、湖海、森林、濕地,小到野生動植物,一草一木,一鱗半爪。無論拍什么都以撲捉真善美為出發點。
旅游縱覽:野生動物活動范圍較大,而且不受人的左右,拍攝難度不小吧。
張:野生動物的習性表明它們都有屬于自己的棲息領地,這個領地包括巢穴也就是家、覓食地、求偶場、飲水處等等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它們作息時間和行走路線都非常有規律,所以發現它們后,我一般不著急拍攝,而是先觀察造型光線是否理想,畫面構圖是否完美,如何才能捕捉到精彩瞬間等等。經過觀察、構思、確定拍攝方位之后,等待時機進行拍攝。
旅游縱覽:在您看來,生態攝影應該高于現實還是反映現實?
張: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理解生態攝影是用照相機來記錄生命物種的存環境和繁衍狀態。從這個角度出發,應該是反映現實,不能進行二次創作,也就是禁止后期藝術加工,從而保證物種及其生態環境的真實性。但是攝影本身具有許多屬性,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它的紀實性和藝術性,而且這兩種屬性根本無法相互隔絕。
首先,生態紀實攝影應該是完全客觀地記錄,但是這種實踐活動擺脫不了攝影人的主觀性參與,比如說在拍攝前對照相機鏡頭焦距的選擇、造型光位的選擇、拍攝方位的選擇,這些選擇過程就是寓情于景的藝術創作過程:
如果選擇使用長焦距望遠鏡頭拍攝,就會夸大背景物像,產生空間壓縮感;如果選擇使用短焦距廣角鏡頭拍攝,就會縮小背景物像,夸大空間視覺。
造型光線的光位分為:順光、前側光、側光、側逆光、逆光、頂光和腳光,每一種光位都有一定的光影結構及其造型效果。
拍攝方位分為正面拍攝、側面拍攝、背面拍攝以及平視拍攝、俯視拍攝和仰視拍攝,還有拍攝距離遠近畫面景別大小等方面的選擇。這些選擇都是主觀因素,完全可以決定被攝景物的藝術與否。是進行美化還是丑化,比如一只蘋果一面青一面紅,如果我們選擇拍攝紅的一面,其圖像給人的視覺印象是成熟的,甘甜的;反之,如果我們選擇拍攝青的一面,其圖像就會給人以還未成熟的青澀之感。所謂的“紀實”是相對的,我們完全可以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將其十分藝術地表現出來。所以,我在拍攝的生態題材的作品時,總是在不改變真實性的基礎上,盡量選擇具有美感語言的構圖,其實這也不能算是高于現實,因為畫面物像都是源于客觀存在,只不過是被我們提煉或撲捉到了而已。
通過某種技術手段拍攝出來的高于現實的生態藝術攝影作品,我認為也是必要的。因為“愉悅”是人們的普世追求,能夠使人感到“愉悅”的手段就是各種藝術!比如語言藝術、歌舞藝術、繪畫藝術等等。生態藝術攝影作品可以在令人賞心悅目的同時,認識到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和諧美好對人類生活是多么重要,亦能喚起人們保護美好生態環境的意識。
旅游縱覽:您對“讓照相機成為保護生態環境的利器”這句話有何看法?
張: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專業照相機已經不再是專業攝影家所特有的工具,而是廣大攝影愛好者的玩具。尤其是近年來生態攝影成為熱門,扛起相機奔赴森林、濕地的攝影人越來越多。但這種自發的愛好往往缺乏專業知識作為指導,各種有意或無意的拍攝行為很可能無形中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提倡科學保護野生動植物,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利用攝影手段宣傳野生動植物保護。而且這種宣傳,不應該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因此,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科學考察委員會通過理論培訓、實操訓練和生態科考,引導生態攝影人走上科學保護的道路,系統地學習生態保護常識和生態攝影技術,樹立使命感與責任感,將個人愛好服務于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的公益事業。“讓照相機成為保護生態環境的利器”這句話,正好符合科考委的工作目標。我本人是這句話的支持者、倡導者,相信在將來,也會成為保護生態環境的受益者。
生態文明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攝影家們在這個領域可以大有作為。
德治攝影感言
作為生態攝影人,在攝影創作中不僅要追求審美價值、記錄價值和新聞價值,還要樹立生態保護觀念,不能為了拍攝而不惜破壞生態環境,甚至驚擾野生動物。我們走在前面的生態攝影人,應該起到表率作用,明確生態攝影的目的和意義,變業余愛好為服務公益事業,讓我們的作品不僅能夠滿足世人的審美需要,更可以作為與之相關的保護組織、科研機構、科普教育等提供圖文資料,為人類生態文明建設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