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融杰
“長腿歐巴”給中國帶來的不僅有“啤酒炸雞”,還包括“中韓混血”的汽車。今年2月,韓國明星李敏鎬正式成為東風悅達起亞旗下的一款新車代言人。
作為由東風汽車公司、江蘇悅達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韓國起亞自動車株式會社共同組建的中外合資轎車制造企業,東風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借助其“混血”的背景,在市場上迅速擴張著自己的力量。僅在2013年,東風悅達起亞就以14%的增長速度,完成銷量54.6萬臺。
“消費者喜歡買性能好的車子,年輕人喜歡樣子酷的產品。所以我們請了李敏鎬來做代言。”江蘇悅達集團(以下簡稱悅達集團)董事局主席陳云華表示,“2013年,整個悅達集團的營收超過千億,其中一半來自汽車行業。”
通過30多年的發展,如今的悅達集團在境內外擁有2家上市公司、30多家分(子)公司、資產總額400多億元。在2013年完成超千億的營收后,陳云華又提出2018年整個集團的營收爭取達到2000億元。
作為立足蘇北的一家地方級國企,悅達集團如何擠進“千億俱樂部”?在未來的4年中,悅達將如何實現更上一層樓的目標?
多元合作
蘇北鹽城,一個缺少大企業,工業基礎薄弱的歷史名城,悅達的出現改變了這一歷史。
1994年江蘇悅達實業集團與德國黛安芬公司合資1700萬美元,共同組建了鹽城國際婦女時裝有限公司,年產1000萬件世界知名品牌“黛安芬”系列婦女內衣。從此悅達集團與跨國企業的合作便一發不可收拾。
20年間,悅達先后與韓國現代起亞、法國家樂福、印度馬恒達、德國艾文德、英國咖世家、美國大運、臺灣玻璃集團及臺灣南緯公司等10多家世界著名企業進行了合資合作,而東風悅達起亞便成為其中最知名的一家企業。在利用合資公司拓展自己國內市場的同時,悅達集團還積極借助這些跨國企業來拓展國際市場。
與家樂福的合作就是一個典型。早在1999年,悅達集團就開始與這家全球第二大的零售商開展合作,悅達成為家樂福在江蘇、安徽、河南、山西、河北、江西和重慶等多個省市唯一的合作伙伴。現在,悅達家樂福大型連鎖超市合作開店總數達50多家。與家樂福的合作不僅為悅達集團向國內延伸提供了一個支點,同時為自己的產品找到了一個國際渠道。
2004年悅達集團與家樂福簽署了紡織產品和鹽城農副產品進入家樂福全球超市銷售網絡的合作意向書。借助家樂福遍布全球的零售網絡,悅達集團將自己的紡織產品銷往全球,幫助鹽城農產品延伸了產業鏈,同時,農業產業化及產品走向國際市場也拓展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與此同時,悅達集團還積極與國內企業聯手。
在短短的十幾年中,悅達集團在陜西、山西、內蒙古、甘肅、云南、湖南、江蘇等地積極合作能源礦產、高速公路等資源性產業,投資形成了具有年產2000萬噸煤礦、儲量500萬金噸有色金屬礦以及8條高等級公路經營權,并不斷延伸產業鏈。
2013年初,江蘇國華陳家港發電有限公司由神華集團和江蘇國信集團共同出資組建,項目采用國內領先的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此時,悅達投資受讓省國信集團持有的陳家港發電有限公司20%的股份,成為該公司第三大股東。
同年底,悅達集團又與甘肅酒鋼集團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這是自2012年5月,雙方在蘭州簽訂增資擴股合作協議,聯手建設平涼天元煤電化項目以來,向全方位、多領域、高層次開展合作邁出的關鍵性一步。
如今的悅達已經是一家橫跨制造業、礦產開發、現代服務、公路投資、地產與金融的多元化集團。
“國際化、多元化戰略成就了‘千億悅達’,但要實現‘下一個千億’的目標,就必須堅守‘做強主業、創新引領、品牌經營、高端發展’的戰略要求。不僅在科技和業態上創新,更要體制機制的創新突破。”陳云華勾畫的下一個千億目標的發展路徑,已經分解到了具體產業板塊中。
不求控股
堅持與跨國企業的合作,不僅使悅達集團邁上了千億級企業的隊列,還讓悅達適應了通過不同股權比例來獲取收益的方式。
“在東風悅達起亞中,我們與東風分別占股25%,起亞占股50%。我們合作的時間長,而且彼此之間關系非常好。”陳云華表示。
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混合所有制備受關注。參與混合所有制成為很多企業蝶變發展的突破口。2014年初,國投信托有限公司以增資擴股方式引入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悅達集團兩家企業作為戰略投資者,兩家合計持股45%,募集資金超過22億元。
國投信托原屬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全資企業,此次增資擴股使其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同時,悅達集團也成為國投信托的非控股股東。
其實,在“混合所有制”的概念被提出來的時候,企業的控股權問題一直是爭論的焦點。引人注目的,不僅僅是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股權比例的問題,即使是同樣性質的企業之間,新的企業由誰控股也成為一個大問題。
“我們在與其他企業合作的時候不一定要拿到控股權。”陳云華對此非常清醒,“比如家樂福,它在世界上經營了這么多年,懂得這個行業的經營管理。如果當時我們控股,我們懂什么呢?所以不要什么東西都拿到自己手上。”
悅達集團其實早已開始探索“混合所有制經濟”,除本部是國有企業外,所屬企業既有獨資的,也有控股或參股的,主要類型包括2家上市公司、10家中外合資企業、70多家股份制企業。在2008年實現營業收入首超500億元,此后僅用了5年時間,悅達就成功躋身千億級企業。這與悅達始終堅持在市場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密不可分。
慎入金融
入股國投信托并非悅達第一次進入金融行業。早在2008年,悅達集團便參股盛京銀行。而后又在2013年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入股江蘇銀行。
近年來,悅達集團正逐步由產業資本向金融資本方向拓展,參股村鎮股份制銀行,進軍金融領域,投資成立江蘇悅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組建了小額科技貸款公司,不斷搭建新的金融資本服務平臺。
雖然金融已經成為悅達集團六大板塊之一,然而它所占的比重并不高。據悉,悅達集團的金融板塊在2013年所產生的利潤僅有1000多萬。“金融可能是我們未來的一個方向,但我們在金融領域還是比較審慎的。”陳云華說道。
近年來,國內許多大型企業開始著手打造自己的金控平臺。運用左手實業、右手金融的模式,目的在于可以使整個企業有效地實現產融結合;另外一方面,利用稀缺的金融牌照資源來汲取利潤。
在金融改革和市場因素的推動下,此前10年間,各大產業集團在金融領域躍躍欲試。數據顯示,在國資委管理的百余家央企中,已經有幾十家實現了不同程度的產融結合。但是,多數央企的金融產業資產、營業收入、利潤等占整個集團的比例仍較低,這也說明了企業的產融結合程度并不高,沒有成為主營業務之外的重要增長點。
隨著近年來的金融市場改革,銀行牌照、公募牌照、金融租賃牌照等過去不敢奢望的金融牌照陸續被發放到了積極申請的公司手上。徘徊于金控平臺門前的企業,都在眼巴巴地期望自己能獲得下一塊金融牌照。
“金融牌照我們也想爭取一些,但這件事情不是那么簡單。”陳云華表示,“如果想深入地介入金融領域,第一要有人才的準備,第二要有市場的準備。只有這些東西都準備好了,才能去盡量爭取牌照。”在陳云華看來,進入金融領域之前,一定要做充分的思考,否則就是“死路一條”。
“我們現在主要還是做產業,做實體經濟。”陳云華表示,“把實業做大了才會為國家和社會有所貢獻,才會有足夠的容積來吸納更多人才就業。而金融企業對于促進就業的幫助相對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