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耀瑩

說起多姓,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大名鼎鼎的多爾袞。但實際上,作為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皇子,他的姓是“愛新覺羅”,“多爾袞”只是名,不能算是多姓人。
多姓在千家姓中排名第920位,人口較為稀少,但分布卻十分廣泛——今天的陜西、江蘇、云南等地都有多氏一族的聚落,而且每個地區的多姓起源都不相同。
姓氏專家考證,多姓最早起源于商朝。那時候有一種名為“多父鼎”的器皿,是專門用于廟堂祭祀的,在夏商時期,鼎是身份的象征,擁有多父鼎的人地位更是異常顯赫,鼎主人以此為傲,便將姓氏改為了“多”。
類似的事情還出現在西周晚期的周宣王時代,當時有一個名為多友的大將,因保衛國家有功,周宣王特賜“多友鼎”嘉許,多氏一族因此顯赫一時。1980年,多友鼎在陜西長安縣斗門鎮下泉村西周窯藏出土,這件文物表面光素無紋,腹內卻鑄有279字銘文,記錄了當年多友帶兵抵御獫狁(xiǎn yǔn)族人南侵的那場戰爭——這也是至今出土的銅器里銘文最多的一件。由于多友鼎出土于陜西長安縣,有專家推測,如今陜西的部分多姓族人可能是多友的后裔。
江蘇一帶的多氏一族起源于古東越國。在漢武帝時期,古東越國有一個少數民族將軍,因為在漢武帝伐越時歸順漢朝,被武帝封為無錫候——這也是當時無錫地區的最高軍政首領。為了表示對漢朝的忠心,他摒棄了原來的少數民族姓氏,將名字漢化為“多軍”,并讓他的后人世代以多為姓。
雖然多軍的兒子多卯在漢武帝“巫蠱事件”中受到牽連,被削去了世襲的候爵位,但無錫多氏一族并未就此消亡。唐代時,它已成為當地的六大姓氏之一。多卯的后裔中有一個叫做多麗的女子,她非常擅長詞樂,后來成為了唐代名相燕國公張說的家妓。唐代朱揆撰寫的《香艷叢書·釵小志》中記載說:家妓多麗貌美才高,連其琵琶上的絲結,也能引得無數公子浪客的爭奪,其所作之詞更為眾人所喜愛,后代甚至將她的名字“多麗”作為一種詞牌名,流傳至今。
有一種說法,云南地區的多姓是由“剁”姓所改。相傳漢代時云南有部落不滿朝廷的統治,起兵造反后被鎮壓。為了教訓這些人,朝廷便強令他們改姓“剁”,意為“讓刀剁”,讓他們以此為鑒,不再反抗。這些剁姓人的后代因忌諱“剁”字的含義,后來便改姓為“多”。
不過,經過史學家考證,云南的多姓實際起源于德宏州傣族土司一脈。據說這位土司原來并無姓氏,被當時的中原統治者賜姓為“剁”,后又自改為多氏。歷史上傣族的多姓一族名人頗多,如明代隴川土司多思順、多歪孟,以及民國時期的抗日英雄多永安、多英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