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大家讀到這一期雜志的時候,一年中最寒冷且最漫長的假期就要到了!(當然,對于可憐的上班族而言,“寒假”“暑假”這樣的字眼已經離我們大遙遠了……)
寒冷的二月除了過年可以睡到自然醒、吃到非自然胖這些暖心窩的事兒,《霍比特人:史矛革之戰》也會于這個月在國內上映,咳咳,雖說這是奇幻,但有時會恍惚覺得,科幻和奇幻就像是一對說相聲的好搭子,誰也離不了誰,就像有幻迷在貼吧里說的那樣,寫科幻的人應該多讀讀奇幻,雖說魔法世界與科幻格格不入,但對于一個作家來說,這也許是 實現自己離奇點子的途徑,也是鍛煉構造故事能力、寫作手法的方法。
《百年孤獨》里有一場雨下了整整四年十一個月零兩天,“旅行者1號”經過三十六年零七天才飛出大陽系,在新的一年里,希望小伙伴們對科幻的熱情所持續的時間,是無限。
所有人問所有人
豆瓣“科幻世界”小組里有位叫“1992”的幻迷提出了一個之前被問過無數遍但卻沒有集中且明確答案的問題:科幻在國外到底有多主流?
“1992”同學說,總能在一些報道上看到類似“在國外,科幻的受關注程度明顯高于國內”之類的說法,但又看到一些人說現在國外看科幻的人也不是很多,所以他想就這個問題請教一下大家。組內的同學紛紛響應,那么,就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些精彩又切實的回答吧。
@Enid(英國)
我不知道英國關注科幻的普通人多不多,但是我覺得很多經典的科幻作家,比如菲利普·迪克還是被公認為在文化領域內有一定的地位,他的作品也會在嚴肅的學術領域里被討論。
@肉山(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情況是這樣的:
1.如果《復仇者聯盟》這類作品也算是科幻的話,那科幻在這里還算挺主流的。
2.一般的書店或圖書館內,科幻往往跟奇幻放在一塊兒,以我的觀察,科幻占的比例往往要小很多。
3.科幻大師的著作在理工圈里相對流行,感覺整體情況跟國內相差不大。
4.科幻電影和電視劇的流行程度,與國內相比要好一些。
5.奇幻類的作品如《冰與火之歌》還是非常主流的,書店里到處都是,在火車上也經常看到有人捧讀,當然這跟《權力的游戲》被拍成電視劇有很大的關系。
@守護學徒(俄羅斯)
我來介紹一下俄羅斯的情況好了。正統科幻占的比例不是太高,俄羅斯人有個詞叫“幻想文學”,就是科幻、奇幻、驚悚什么的混到一塊。前幾年有一種叫“后啟示錄”系列的軟科幻文學很流行,主要采用的是《路邊野餐》《地鐵 2033》等作品的世界觀,或者作者干脆自己造一個世界,寫末日的故事,感覺和中國的玄幻小說地位差不多。
上一輩俄羅斯科幻作家們的書在書店里不太好找了,上世紀俄羅斯科幻界最主要的人物斯特魯伽茨基去世時,俄國媒體報道也不多。目前,科幻界的主要作家是盧季揚年科,可他的奇幻更有名。還有幾個是烏克蘭作家。
前些年俄羅斯幻想文學期刊有五家,現在可能只有三家,另兩家的資料怎么也找不到了,《科幻世界·譯文版》上曾經介紹過。
@某豬·坑坑洼洼(美國)
美國這邊,我的一個女教授讀過《永遠的和平》并且表示自己愛科幻,一個天文學老師也愛科幻,雖然是個例吧, 但感覺科幻受眾還是挺大的。當然跟小說對比起來,還是科幻影視更普及,比如某次橄欖球賽場休息表演時,就有人海方陣排出各種科幻影視圖形,首先上來的就是《星際迷航: 企業號》,后面還有《神秘博士》啊、《超人》啊什么的。
科幻進校園
2013年12月15日晚,《科幻世界》副總編姚海軍老師受四川大學科幻協會的邀請來到川大江安校區,為同學們做了《中美科幻比較》的講座。圖為活動結束,姚海軍老師(后排左三)、楊楓老師(前排左三)和川大同學們合影留念。
走進科幻作家的書房
凱利·卡西戴(Kyle Cassidy)是位從事紀實攝影的專業攝影家,有一天他突然冒出了一個主意:去拍攝著名科幻作家和其從事寫作的書房。他說:“人們常常好奇,為什么這些著名作家能寫出這樣的好作品,他們到底是在什么環境下寫作的?” 于是,他便開始了這一系列的攝影創作。
本期“回聲”只選取了三張比較有代表性的書房圖片,想要看到更多科幻作家的書房,就請挪步這里吧:www.douban.com/photos/album/25848484/
賽繆爾·德蘭尼的書房
這位長得像鄧布利多的白胡子老爺爺是賽繆爾·德蘭尼(Samuel R. Delany),除了寫科幻小說,他涉足的領域還包括人物傳記、文學評論等,可謂多才多藝。賽繆爾·德蘭尼的科幻小說《通天塔-17》和《愛因斯坦交叉點》于1966年和1967年連獲兩屆星云獎。2013年12月4日,賽繆爾·德蘭尼被美國科幻奇幻作家協會授予2013年度達蒙·奈特大師獎(終身成就獎)。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俯拍和魚眼的緣故,德蘭尼的書房與其說是書房,不如說更像是飛船的一個艙室,狹小、局促,卻不混亂,數目令人咋舌的書籍整整齊齊排列在書架上,德蘭尼像是隨時可能因為失重而飄浮在空中—— 不過,被暖洋洋地包圍在書海里寫作也蠻不錯嘛!
喬·霍爾德曼的書房
喬·霍爾德曼(Joe Haldeman)是著名的美國科幻作家,他最有名的作品要數《永遠的戰爭》《永遠的和平》和《永遠的自由》三部曲啦,這個系列來自喬·霍爾德曼在越南戰爭中的親身經歷。其中,《永遠的戰爭》獲得1975年的星云獎和1976年的雨果獎,《永遠的和平》在1997年榮獲雨果獎。
霍爾德曼的書房……呃,叫人想起十二月革命黨人在昏暗的燭火下給家人寫信的畫面,也許《魔戒》里的比爾博·巴金斯就是在這種氛圍下寫出自己的回憶錄吧。不知道這張照片是拍攝于停電時,還是這就是霍爾德曼平時的寫作狀態。為了更好地營造畫面感,霍爾德曼是不是應該將面前的紙張和手中的鋼筆換成羊皮和鵝毛筆啊?
皮爾斯·安東尼的書房
這是鼎鼎大名的“贊斯”之父——皮爾斯·安東尼(PiersAnthony)的房間。1977年,皮爾斯·安東尼出版了“贊斯”系列的第一部作品《賓克的魔法》。他當時的計劃是要寫一個三部曲,可三部曲完成之后,安東尼并未收手,而是將這個系列故事擴展到了九部,而九部作品之后,“贊斯”系列的愛好者們強烈要求作者繼續寫下去,于是,現在“贊斯”系列已經有了二十七部作品,而第二十八部也在寫作之中了。
整齊卻稍顯單調的室內擺設讓皮爾斯·安東尼的書房看起來更像是美國西部中小企業負責人的辦公室,真難相信“贊斯”系列是在這里誕生的,不過皮爾斯·安東尼樂呵呵的模樣仿佛根本不在乎這一切,他似乎在說:有個地兒讓我把“贊斯”繼續寫下去,我就心滿意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