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
朝中無人莫做官,大樹底下好乘涼。這些都是官場老話了,也可稱為一種傳統認知,所謂“保護傘”就是這么來的。但是,真正的保護傘不是上面的關系,而是民意。明代的東平知州李湘,就是個正面的例子。
李湘,字永懷,江西泰和人。永樂中期,他從國子監生直接調入都察院擔任刑律校勘。永樂末年,資格熬夠了,李湘被舉薦去東平做知州,從六品。在東平,他做了許多事兒,比如帶領百姓修堤壩、絕水患,鼓勵農耕,讓所轄五邑的所有荒地都變成了良田;平日里還注重教化,以身作則,不貪不拿,“訓誡吏民若家人然”,群眾路線超級棒,整個東平被他治理得如同一家人。
然而,沒過兩年,他的官位卻給人奪了。為什么呢?還是因為朝中無人的緣故,他被吏部的人給耍了。他外放的東平知州一職,并非實缺,而是代理。如果實缺的話,按制肯定是正六品,而代理就要差一等。原先的知州回來了,他不能不交印。
正當李湘郁悶不已的時候,保護傘出現了,東平的老百姓死活不讓他走,還聯名簽署了一個折子請衙門代呈永樂皇帝,大意是:李大人在東平干得很好啊,我們父老鄉親都希望他繼續干下去。永樂帝一看,民意呀,民意不可違,就準了吧。
按照廉吏的分類,李湘大致屬于“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之類的官員,善忘,一門心思忙工作,既無害人之心,又無防人之念。老實說,這種人不適合混官場,尤其不適合混明代的官場。
永樂帝最后一次征伐蒙古人,山東參與運送給養的百姓大多死于途中,唯獨東平州的百姓無一傷亡,創造了奇跡。有同僚開始患“紅眼病”了,到布政司衙門誣陷李湘“苛斂民財”。布政司接到舉報,就把李湘抓了起來,也不審,因為都知道李湘沒后臺,也不走門子,從他身上撈不到好處,就打算直接送北京刑部。
這個時候,李湘的保護傘再次出現了。聽說李大人被抓,東平士紳百姓立馬鬧將起來,當天就有1300多人連夜趕往濟南,堵在巡按御史暨布、按二司衙前為李湘喊冤。第二天又有70多個長者跪伏臺階下,“發奸人誣陷狀”。布政使不聽,按原計劃押著李湘上路。他們在前面走,后面跟了90多個白胡子老爺爺,邊走還邊嚷嚷:“李大人是冤枉的,我們去京城告御狀。”
官道上出現了這一幕奇觀,圍觀的百姓是越聚越多,指指點點,七嘴八舌地議論。布政使心里有點慌,腦海里閃出一句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正愁沒臺階下呢,通政司派員到了,說此案理應交由按察司審結后再定奪是否赴京。結果真相大白,誣告的官員坐牢,李湘官復原職。
李湘在東平一直干到明英宗即位,十多年沒挪窩,也沒人再敢動他,省里各級官員都知道,他的保護傘太厲害,不好惹!吏部尚書胡蒞聽說后,很是感嘆,破格舉薦李湘做了懷慶知府。
孔子曰:“及民共饗其祿,共任其災,此國家之所以和也。”孟子也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話。李湘雖然上頭沒人,不得天時,也不占地利,但他卻得了人和這一要素。人和,對官員而言,要義在“與民同利”,與百姓休戚與共,才能使百姓與官員同心同德共渡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