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星
13年前,黃琳與陳維離婚時,雙方協議把唯一的一套房子贈送給時年10歲的女兒,但并未將房產過戶到女兒名下。8年后,女兒剛剛成年,卻不幸死于意外,這房子該如何處理?2014年,等黃琳再提及此事時,她突然發現,房子已經換了主人。原來,2012年時,陳維一紙協議將房子轉讓他人。問題接踵而至,這房子究竟是女兒的遺產,還是夫妻共同財產?陳維是否有權擅自轉讓?他與第三人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有沒有效?黃琳還能不能拿回房子中屬于她的那一份嗎?離婚13載后,前妻前夫對簿公堂。
情了房未了
時間回溯到1989年5月,在湘中某縣,一場盛大的婚禮隆重舉行。婚禮的主角黃琳和陳維,經過兩年時間的戀愛長跑,手挽手步入婚姻的殿堂。戀愛的日子很浪漫,成家的感覺挺溫馨,一年之后,他們的愛情結晶呱呱墜地,更是讓這個家庭時時飄出歡聲笑語。
女兒小名妮妮,享受著無窮無盡的父愛與母愛,快樂地成長。然而,女兒成長不僅僅需要愛,與之相伴相隨的還有經濟上的巨大付出,為了女兒,黃琳與陳維更加努力地打拼。可事與愿違,盡管兩人十分努力,現實與理想還是有不小差距,“土豪”夢始終遙不可及,不過,他們也分享了改革開放的紅利,收入穩步增長,生活水平日漸提高。1997年,兩人拿出多年的積蓄,一次性付款購買了一套120平方米的商品房,隨后又花幾萬元進行精裝修,搬進了新居。
居住條件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黃琳和陳維的感情卻沒有水漲船高,剛剛跨入新世紀,兩人就鬧起了別扭。要說起來,兩人之間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可感情的事,說不清,道不明,彼此厭煩了,一動嘴就吵架,日子便越過越沒滋味。好在還有女兒,此時妮妮快10歲了,聰明可愛,自然而然成了父母沖突的緩沖劑。很多時候,黃琳和陳維正爭吵著,女兒一現身,他們的沖突就會戛然而止。因為深愛著女兒,黃琳和陳維感情上若即若離,但誰也不忍捅破最后一層窗戶紙,輕易地說出“離婚”二字。
可對女兒的愛還是未能挽救這樁婚姻。2001年6月,陳維下定決心沖出圍城,與黃琳幾次協商未果后,走上法庭提起離婚訴訟。對于離婚,黃琳也表示贊同,爭議焦點很快集中到兩件事上:女兒如何撫養?財產如何分割?妮妮年滿10歲,隨父親還是隨母親,妮妮有發言權,可妮妮拒絕選擇,難題仍然需要黃琳和陳維親自解開。財產呢,關鍵在于房子分割,這是夫妻倆最大宗的財產,分割給黃琳,相當于凈身出戶的陳維不同意;分割給陳維,黃琳更不會點頭。最后,還是女兒左右了父母的感情,在法官主持下,黃琳和陳維出于對女兒的愛,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女兒隨陳維生活,房子歸女兒所有。
2001年8月,湘中某縣人民法院以一份調解書確認了黃琳和陳維的離婚協議,兩人拿著調解書先后走出法院,分道揚鑣。
根據調解書,房子歸女兒妮妮所有,這相當于黃琳和陳維將房子贈與女兒,離婚之后,黃琳和陳維應當將房子過戶到女兒名下,只有這樣,才算是完完全全地履行了贈與。但是,這最后一道手續,一直沒有辦理。當初買房子時,購房、付款等由陳維一手操辦,房產證上便只寫有陳維一個人的名字,黃琳雖然也應當是房屋事實上的所有人,在房產證上卻沒有任何體現。離婚之后,黃琳對房屋過戶給女兒的事不甚了了,從未向陳維提出要求,而陳維呢,反正女兒由他撫養,房屋由他控制,將房屋過戶到女兒名下,就更不急著去辦理了。
情了房未了,由于執行離婚協議拖泥帶水,就此埋下了一場糾紛隱患,若干年后,一系列事件,將房子產權歸屬拖入泥潭……
房子去哪了
時間平靜地流逝,轉眼到了2009年,妮妮已長成大姑娘,從法律上講,年滿18周歲,已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干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主了。只不過,當年父母離婚時,把房子贈與女兒,就不曾征求女兒的意見,后來更沒有對女兒說起此事。打小就住的房子,不是爸爸的,而是自己的,妮妮從來沒有這樣的概念,更何況,雖然已經成年,卻完全沒有自立,妮妮又哪會去想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
或許,如果生活一路陽光,離婚協議拖泥帶水留下的隱患將沒有機會發作,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
“你女兒遭遇交通事故,正在醫院搶救。”2009年7月的一天傍晚,一個陌生電話打到陳維手機上。掛掉電話,陳維心急火燎地往醫院趕,可等他趕到醫院,女兒已經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女兒是在街上正常行走時被汽車撞倒的,肇事司機對事故負有全部責任。然而,這帶來的只有經濟賠償,換不回女兒年輕的生命。陳維的心碎了,不久之后,得到消息的黃琳也趕到醫院,抱著女兒的遺體悲淚長流。
料理完女兒的后事,恰逢父母身體有恙,黃琳回到父母身邊照料。女兒走了,黃琳和陳維唯一的感情紐帶也斷了,她覺得從此之后與前夫再無瓜葛。至于離婚時贈與女兒的房子,這么多年了,她都淡忘了。
陳維也慢慢地走出喪女的悲痛,與前妻再無交集。那套房子,一直登記在他的名下,前妻不吱聲,他樂得裝聾作啞。
或許,如果房子一直維持現狀,黃琳和陳維之間也不會出現糾紛,即便出現糾紛,也很容易解決。可偏偏,又一樁事情發生了……
2012年7月,女兒去世3年之后,陳維生病住院,經醫生診斷,醫療費在10萬元以上。陳維手頭的積蓄不過3萬元,面對至少7萬元的巨大缺口,他手足無措。借,要借7萬元又談何容易?可不借,又從哪里籌措這筆醫療費呢?
躺在病床上的陳維冥思苦想。“何不將房子賣掉?”突然,陳維眼前一亮。他想賣掉的房子,就是離婚時贈與女兒的那套房子。自女兒去世后,房子一直空置,轉讓出去,對生活沒有任何影響。打定主意,陳維打電話約來好友老鄧,委托老鄧幫忙尋找買家,把房子盡快轉讓。接受陳維的委托,老鄧馬上忙活開來。
老鄧在朋友圈中把售房的消息散播出去,第二天劉青聞訊上門。老鄧毫不隱瞞,把房子的情況原原本本地告訴劉青。劉青覺得陳維夫妻離婚時雖然將房子贈與女兒,但一直沒辦過戶手續,女兒已去世,房子又登記在陳維名下,這房子陳維應該能做主,他與陳維簽訂合同,只要付款收房,及時過戶,就不會有什么風險。
一個著急轉讓,一個心急購買,在老鄧居中協調下,陳維和劉青很快協商一致,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并進行了合同公證。隨后,劉青支付了15萬元購房款,第二天,又在陳維協助下辦理了產權過戶。
把房子賣了,陳維事先沒有同前妻商量,事后也沒告訴前妻,黃琳完全被蒙在鼓里。2014年初,黃琳突然想起女兒去世,當年贈與女兒的房子她應當有份,遂找陳維協商,才知道了一切。
“我的那一份呢?”黃琳問陳維。要錢,沒有,要房,也沒有,前夫的回答無法讓黃琳滿意。陳維剛剛大病一場,售房款不是成了醫療費,就是成了生活費,要從他那里摳出錢來,難上加難。黃琳覺得,要回房子方為上策,可房主已換作他人,要回又談何容易?
房子去哪兒了?黃琳有辦法找回丟失的房子產權嗎?
房屋買賣合同有沒有效?
找回房子的產權,必須推翻陳維與劉青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咨詢律師后,黃琳很快明確了維權路線圖。2014年3月,她一紙訴狀將陳維與劉青告上法庭,請求判決二人之間的房屋買賣合同無效。
黃琳在訴狀中直白地闡述了理由,被陳維賣給劉青的房子,不是陳維一個人的,她也有一份。陳維未與她協商,未經她同意,瞞著她把房子賣給劉青,是擅自處分共有財產,應當歸于無效。
湘中某縣人民法院受理了這起民事糾紛案,很快,陳維和劉青分別收到了法院送達的起訴狀副本和開庭傳票等相關法律文書。
協商未果,陳維已有心理準備,前妻的訴狀沒有讓他意外。在陳維看來,法院認定合同無效,他與劉青及前妻之間有扯不完的麻煩事;法院認定合同有效,他與前妻之間的糾紛仍然扯不清。想明白了,陳維對這場官司反倒無所謂了。劉青卻完全是另一種心態,合同有效無效,與他利益攸關:有效,那他置身于陳維與黃琳糾紛之外;無效,則意味著房子要退還給陳維,而購房款何時能夠拿回,卻是未知數。
心態不同,行動有別,針對黃琳的起訴,劉青作了精心的答辯。劉青表示,房屋登記在陳維名下,產權證沒有黃琳是共有人的任何記錄,亦沒有陳維及黃琳的女兒是所有人的任何記錄,作為買房人,他有理由相信陳維有權出售房子。他按市場價支付了購房款,而且,房屋買賣合同進行了公證,房子也已過戶到他名下,整個房屋買賣合同已經全部履行完畢,合同效力不容置疑,履行結果不容改變。
2014年8月下旬,湘中某縣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這起民事糾紛案。法庭上,雙方當事人各執己見,互不相讓,把難題拋給了法院。
法院認為,要認定陳維與劉青之間的房屋買賣合同的效力,首先要厘清合同簽訂之前房屋的權屬。2001年,陳維與黃琳離婚時,離婚協議約定將房子贈與女兒妮妮,該協議對二人具有約束力。但是,房子是不動產,不動產贈與的完成以產權轉移為標志,由于房子未過戶妮妮已去世,故妮妮始終不曾取得房子的所有權,其去世后,贈與法定解除,房子不是妮妮的遺產。該房系陳維與黃琳婚姻存續期間購置,為夫妻共同財產,贈與解除后,回歸共有狀態,相當于夫妻共同財產離婚時未進行分割。根據《物權法》相關規定,處分共有的不動產,應當經全體共有人一致同意,但共有人之間另有約定的除外。陳維和黃琳之間沒有約定,因而,陳維擅自出售房屋,是不對的。但是,房子畢竟登記在陳維一人名下,如果劉青購買符合善意取得,同樣能夠獲得房子的產權。所謂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人在不法將其占有的財物轉讓給第三人的,如受讓人在取得該財產時出于善意,且支付了對價,則受讓人取得該財物的所有權。善意,通俗地講,就是不知情,但本案中,劉青對房屋的產權情況是知曉的,知情仍然購買,盡管價格合理,仍不能歸入善意取得。因為陳維未取得房屋共有人黃琳的同意而擅自出售房屋,劉青明知陳維無權處置而仍然購買,不屬于善意取得,最終,法院依法判決陳維與劉青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無效。
法院一槌定音,理清了訴爭房屋的歸屬,然而,當事人之間的麻煩事卻遠未畫上句號。房屋買賣合同無效,接下來,就要“恢復原狀”,劉青將房屋歸還陳維,陳維將房款返還劉青,可陳維有錢返還嗎?這是個問題。房屋回歸后,黃琳和陳維,這對已離婚13載的夫妻還得坐下來,分割夫妻共同財產,他們能心平氣和協商解決嗎?這也是個問題。那么,這三人是不是必定接二連三地走上法庭,對簿公堂呢?也不盡然。如果三人能夠坐下來好好地談一談,這些麻煩事或將迎刃而解。畢竟,房屋擺在這里,權益就在這里。
(文中當事人系化名)
編后:房子去哪兒了?更確切地說,當是權益去哪兒了?房子屬于誰?房產證最有話語權,一般而言,在房產證上占據了一席之地,就是房子當仁不讓的主人。但是,這說的只是一般情況。本案中,訴爭房子原來登記于陳維一人名下,但因系夫妻共同財產,在房產證上沒有名字的黃琳也是房子的主人;而劉青的名字也曾登上房產證,可最終他與陳維之間的房屋買賣合同被認定無效,房子還是不屬于他。
房子,承載著財富,很多家庭糾紛都繞不開房子,房屋買賣同樣容易出現紛爭。本案例告訴人們,與房子有關的事情大意不得,一定要擦亮眼睛,緊緊地盯住房產證,但同時,又千萬不要被房產證蒙住了雙眼。房子去哪兒了?房產證有時候說了不算。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