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憲
美國總統奧巴馬4月底對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4國進行訪問。按白宮的官方說法,奧巴馬此次亞洲之行旨在展現“美國在外交、經濟和安全領域加強與亞太地區國家接觸的承諾”。明眼人立即便會發問:如同2010年一樣,奧巴馬此次又是繞著中國走,到底要干什么?
白宮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多尼倫解釋稱,奧巴馬亞洲之行不僅是為了展示他對亞太戰略的重視程度,更是一次“彌補之旅”。現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賴斯也說,美國的亞洲朋友應該得到彌補,值得得到美國高層持續的關注。
“彌補”什么呢?原來,此事還是和中國有關。
去年10月,預算問題導致美國聯邦政府部分關門,奧巴馬被迫取消了亞洲之行,缺席了APEC峰會,結果使美國重返亞太戰略遭到外界質疑。美國媒體抱怨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APEC峰會上的“魅力攻勢”令奧巴馬相形見絀,這同時也透露出來一個令人不安的信息,那就是“美國的關注是不穩定的,而中國則是可靠和穩定的”。
奧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政策,本來是基于一個大的戰略決心——認定不斷崛起的中國是21世紀美國最大的潛在對手。不愿失去“世界第一”地位的美國,決計對中國實行從提防、圍堵到牽制乃至遏制的策略。但從美國政府官員到智庫學者,卻沒有人承認。不過,看一看上世紀美國對蘇聯的手段,它們會告訴你,其實這就是遏制,只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其表現形式不盡相同罷了。從美國新形勢下的排兵布陣與外交攻勢來看,美國對中國進行的是“具有心口不一特點”的隱性遏制。
今日之美國,既非冷戰期間超級一霸,亦非“9·11”事件后肆意施行單邊主義的世界獨超,能夠在世界上“同時打兩場戰爭”的叫囂早已成為笑談,硬是獨力打壓遏制中國的崛起亦不過是妄想。所以,美國竭力實現其新戰略便成為必然選擇。在美國的亞太戰略中,亞太國家被其分為堅定盟友、伙伴與新興大國幾個層次,親疏分得格外清楚。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被置于堅定盟友一檔,中國被視為新興大國。美國對盟友、伙伴的緊拉意在對新興大國的嚴防。鑒于美中兩國的交往確實能為美國帶來好處,美國對中國采取的是打拉結合的兩面手法。
其實,早就出臺的美國亞太戰略在其國內也常被批評為“雷聲大,雨點小”。先有“阿拉伯之春”演變為“阿拉伯之冬”,后有烏克蘭亂局導致克里米亞之變,其間又有美國國內政治極化的不斷掣肘,亞太戰略的實施便屢打折扣,其內涵繼續發生著從軍事色彩濃重到經濟、政治全方位多角度的調整。
就像奧巴馬圍著中國訪亞洲一樣,美國一直在圍著中國下一盤棋。在美國的算計中不乏口是心非與挑撥離間,其行動中既有坐山觀虎斗的竊喜,又有暗中拉偏架的下作。無論在釣魚島問題上,還是在南海問題上,美國官方一直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表面冠冕堂皇,內里損招不斷。美國對于中國隱性遏制的尚方寶劍便是其自稱的“國際準則”與“國際法”。當菲律賓將其與中國南海爭端提交國際仲裁之時,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聲稱“包括菲律賓共和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都應該尊重各國的任何權利,利用海洋法公約所規定的法律機制解決爭端。我們希望這一案件能夠提供更大的法律確定性和對國際海洋法的遵守”。殊不知,連美國自己都未簽署加入的“國際海洋法”只是其用來打人的一具玩偶,令人覺得好笑的是美國發言人拋出此言時竟一臉莊重。
在渲染“中國威脅”、遏制中國發展方面,某些亞太國家確與美國互有需求,也多有媚態。為了借助美國打壓中國,日本政府極力將奧巴馬之訪確立為“正式國事訪問”,其間小動作之多令人大感肉麻與不齒。出于其戰略需要,美國總統在此訪中也勢必會投桃報李,說出些對中國指桑罵槐、令受訪國受用的話來。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事情。重要的是,中國這棵大樹自身應成長得愈發堅強。唯此,奧巴馬此行不僅繞不過中國,今后也是繞不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