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良

哈里·斯泰,72歲,美國最大的私人種子公司斯泰種業創始人兼總裁。上世紀60年代成功培育大豆高產種子,如今以開發高產量的玉米種子聞名于世,擁有900多項專利技術。今年,他首度登上《福布斯》富豪榜。
在越來越被少數寡頭壟斷的國際種子市場,哈里·斯泰(下文稱斯泰)創建的斯泰種業公司頑強占據著一席之地。日前,他以30億美元身家登上福布斯雜志富豪榜。該雜志刊長文介紹,斯泰選育的矮稈玉米植株利于密植,能夠大大提高玉米單產,據稱能讓世界玉米產量翻倍。文章稱,人們總以為硅谷是世界上唯一的創新中心,但其實,一些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極端重要的科學進展產生于美國農業的心臟地帶。
斯泰是個超級富豪,每年公司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利潤率超過10%,幾乎全歸他和4個兒子所有,但他的生活卻頗為簡樸。他是位育種專家,擁有超過900項專利,卻始終以農民自居。讓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印象深刻的是,這位38年前就來過中國的“種子大王”,對中國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懷。
斯泰登上富豪榜的消息,是貿易公司“中國艾奧瓦集團”負責人趙麗娟第一時間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的。記者立刻回想起一年多以前采訪斯泰的情形。趙麗娟曾幫助斯泰與中國建立起了業務聯系,她說,斯泰是個低調而神秘的億萬富豪,極少接受媒體采訪,本刊記者是第一個采訪他的中國記者。
那是2012年7月底,素有“美國糧倉”之稱的中西部遭遇大旱,許多農場的玉米早早地變黃、枯萎。然而,走進艾奧瓦州首府得梅因郊外阿德爾市的斯泰種業公司,地里卻是一片綠油油的,玉米長勢喜人。這里既是公司總部,也是其育種基地之一,還是斯泰的家。
斯泰算得上是艾奧瓦州的傳奇人物,曾入選艾奧瓦州最具影響力的50人。他擁有多架私人飛機,是該州的首富。但記者見到的斯泰,開的是一輛普通的客貨兩用車,美國人稱“皮卡”。不過,斯泰喜歡打獵,皮卡車駕駛室里放著把步槍,這是有點特別的地方。在農場里,他住的是一座很簡陋的房子,和當地一般農民住宅沒什么兩樣,屋里的擺設也不奢華,一些家具甚至比較老舊。唯一的特別之處是,他的臥室兼起居室的四周墻壁都是玻璃做的。另外,他喜歡打乒乓球,辦公室邊上的一個房間就是乒乓球室。在住宅邊,斯泰建了座觀光鐵塔,閑來沒事,他喜歡搭升降梯到這座30多米高的鐵塔頂,俯瞰他那廣袤得望不到盡頭的土地。在塔頂,記者的腳有些發軟,斯泰卻滿不在乎,一屁股坐到護欄的橫桿上。
聊起中國,斯泰的話匣子就打開了。早在1976年1月,他就曾經隨一個小型美國代表團訪問中國。當時,他看到的中國人都穿著灰色或藍色制服,騎著自行車。幾年前,他又到中國旅行,發現中國“完完全全變了樣”,“我喜愛你們的體制勝過喜愛美國的體制。”他半開玩笑地說。不過看得出,他確實喜歡中國文化和傳統。“我最早是培育大豆種子的,中國是大豆的故鄉,美國最早的大豆種子就來自中國。我希望回報中國,幫助中國,因為中國曾經幫助了我。”當然,他更喜歡中國人的勤奮。“看看在美國的科研院所實驗室里有多少中國人,你就明白這一點了。他們聰明,而且更加努力。”
在農場,斯泰帶記者參觀了正在培育的雜交玉米新品種,并隨手掰下一個玉米棒吃了起來。他告訴記者,現在美國農田里種植的玉米,一般壟距為22英寸(1英寸約合2.54厘米),而他培育的新品種壟距僅為12英寸,這大大提高了玉米的密植度,大概1英畝地可種5萬株這種玉米。這種玉米較普通玉米矮,但單產更高。
全球種子市場是個3200億美元的大市場,由孟山都、拜耳、先正達和杜邦先鋒這四大公司壟斷,而身處阿德爾市的斯泰公司,卻能夠和四大公司分庭抗禮。靠著斯泰的種子,美國中西部地區一批農業企業耕作了5000萬英畝的農田。上世紀60年代,斯泰接手了父親的大豆清洗業務,逐步把它變成了大豆育種企業。斯泰幽默地說,選種猶如選美,就是要把好的基因找出來。“我想,我們理解基因。今天的大豆種子已經和四五十年前我開始育種時很不一樣,單產幾乎翻番了。”自他開始育種以來,大豆單產平均每年以2%—3%的速度增長。斯泰說:“你不可能一次實現大的跳躍,基因改變幅度沒那么大。但我們可以更快地去做,我們在拉美靠近赤道的圭亞那培育種子,一年可以培育4代,90天完成一個周期。”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斯泰又著手培育玉米和小麥種子。他告訴記者,目前美國種植的大豆95%以上是轉基因大豆,轉基因玉米則占90%,他也以培育轉基因農作物為主。他的公司開發并擁有一項名為“氣溶膠離子束槍”的專利技術,可自主進行基因轉化。此外,公司建立了高效科學的評估和選種體系,這使他能夠與四大公司同臺競爭,還把自己的產品授權給四大公司使用,收取專利費。
目前,斯泰公司由其家族全資控股,不受華爾街熱錢的控制,也不會受到股價波動的影響。斯泰說,現在少數跨國公司控制了國際種子產業。“這是中國需要和我合作的另外一個原因。”入選富豪榜之后,斯泰說:“我是個農民,培育的種子幫助了美國農民增產增收,我也想幫助中國農民。”目前,斯泰已經把一個雜交玉米品種拿到黑龍江試種。他說:“我可以不求利潤為中國農民提供種子。我喜愛中國,愿意幫助中國實現大豆、玉米育種的跨越。”
很多人都問斯泰,能在一個高度壟斷的市場中立足,究竟有什么秘訣。當記者也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斯泰反問道:“為什么中國乒乓球隊那么厲害?道理是相通的。與其他人相比,中國的乒乓球運動員更有雄心壯志,更聰明,更勤奮。我也是如此。與同行相比,我更有野心。我的競爭對手們每天沒有我起的那么早。在忙季,我們一天24小時、一周7天運轉。杜邦先鋒公司有嗎?孟山都有嗎?沒有。”直到現在,斯泰天天到公司去,通常每天6時15分就到辦公室,工作時間比一般的美國人長得多。工作對他來說是件其樂無窮的事,甚至是唯一的樂趣所在。他開玩笑說:“當你真正成功以后,你就可以雇人去打高爾夫球,雇人去釣魚,雇人去看球,這樣,你自己就能做真正有趣的事了。”他也從沒想過退休。他說:“每天都享受快樂,還有什么比這更有價值的?”
回首人生,斯泰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童年曾患有一定程度的自閉癥和閱讀障礙。那時醫學不發達,他只知道自己“智力發育遲緩”。但正是這看似“殘疾”的病癥,給了斯泰先天的優勢。他做事慢,但細心。他天生有好奇心,同時有育種家所必需的那種專注精神。他把這些都充分地發揮了出來。他說:“我們會抱怨說:‘我沒有做得很好,是因為這個問題或者那個問題。’我們為自己沒有做好而尋找借口。”在他看來,找借口沒有意義,找優勢才有價值。
斯泰是一個有遠見的人。他總結自己的成功時說,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讀書。他畢業于堪薩斯州一所小型文理學院——麥費遜學院,很多課程在他剛畢業開始務農時似乎用不上。但他說:“我強烈主張,一個廣泛的知識面對企業家來說至關重要。”當年他上了一門商務法律課程,后來,他成為種子行業內第一個通過法律文件保護農作物知識產權的人。當時農作物的有關專利還不存在,這成為他后來與跨國公司斗爭的武器。“幾乎每一天都有合同或者訴訟。”而他和那些巨頭們打交道時,心理也很成熟,總是表現出“滿不在乎”的態度,不怕談崩了。這是他的一種談判技巧。他說:“我就是不在乎。在談判中,不在乎很重要。不管怎樣,我照樣過我的日子。”
斯泰也有很在乎的,那就是他的員工。以前每到圣誕節,他就給員工們一個紅包,員工每多干一年就多1000美元。去年圣誕節,他給員工每小時工資增加了1美元。這對那些低收入員工來說是很大的禮物。斯泰本身是個慷慨的慈善家,但他看待給員工加薪這件事,似乎完全是從業務角度出發的。他說:“我們這樣做不是為了顯得很和善,而是因為這樣對公司有利。我們的員工感覺很好,我們的公司才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