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淥波
清早和母親去早市,身邊一對中年夫婦的聊天很碎碎念,也很有趣。
女:“今天包餃子吧,好不好?”男:“好呀,正好這兩天我想吃餃子呢。”女:“什么餡的,三鮮的怎么樣?”男:“三鮮的好吃。孩子喜歡白菜餡的,也順道買點白菜。”
瑣碎得不能再瑣碎的小事,被兩個人說得有商有量,津津有味。男的膀大腰圓,看得出他習慣了粗聲大氣,但是在妻子面前,他特意壓低了語調,顯出不和諧的溫柔語氣。憑他們的交談方式,他們一定是一對恩愛夫妻。
身邊也有一對老夫妻,兩人都快80歲了。他說什么,她都覺得有道理;她要做什么,他都百分百支持。也許有人說,筷子還撞架呢,何況兩口子。但是動不動就翻出舊賬相互指責的婚姻,其生活質量也必然不高。
也有人說,不就是餃子嗎,有啥可議論的。那么,我們重新換個交流方式。比如,女:“今天包餃子吧,好不好?”男:“就知道吃餃子,就不能換個花樣嗎?”女:“愛吃不吃,我還不樂意做呢。”男:“沒了你,我還吃不上飯了……”以上虛構的對話可能永遠不會發生,因為用這樣語氣溝通的夫妻,丈夫也不會陪妻子去市場買菜。
能攜手走一生的人,到底是什么樣子?曾經有人這樣解釋,所謂的恩愛呢,就是好好說話——我只是想找到一個能好好說話的人,一個伙伴,一起成長,相互扶持。
如果兩個人都存了一顆互相不耐煩的心,那么任何小細節都能變成大傷害,因為唯有被感情浸透了整個生活,才可能會有每一刻的心平氣和。
兩口子經年累月地生活在一起,什么是愛,已經說不清楚。怎么才算最愛,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表現形態,不能一概而論。但快樂和幸福卻是能夠感知的,是溫情還是冷酷,需要從每天、每一次的交談、每一件小事中細細體會。多年后回首,我們能夠記住的,只是那么一個個片段,正是這些片段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生故事。
劉震云說過:“人生在世說白了也就是和七八個人打交道,把這七八個人擺平了,你的生活就會好過起來。”夫妻關系也是如此,無需將愛總是掛在嘴邊,只要把所有的細節都擺平,比如一天三頓吃什么飯,放假是看電影還是看錄像,到底是早起散步還是晚上遛彎這些小事,大家都能做到夫妻同心,有商有量,那么自然而然就變成了一對恩愛夫妻。 (摘自《沈陽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