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剛

或許是繼承了英國人家族低調、實干的做事風格,在太古的商業(yè)史中,實業(yè)一直貫穿始終。香港太古集團(下稱“太古”),一家成立近200年的英國企業(yè),它是如何在中國內地賺“慢錢”的?
隱秘商業(yè)巨子的發(fā)家史
大多數內地民眾說到“太古”二字,多半想起的是“方糖”。太古官網顯示,太古在19世紀80年代即在香港成立了太古煉糖廠。1973年,太古煉糖廠集中生產方糖,成為市場上常見的方糖品牌。
“其實太古已經快200歲了。”半年多前被委任太古第35任主席的史樂山稱。
歷史上,太古與怡和、和記、會德豐曾被并稱為“香港四大洋行”。20世紀80年代前,這四家洋行的主人都是英國人,分屬于施懷雅家族、凱瑟克家族、祈德家族與馬登家族。
此后,和記與會德豐先后被李嘉誠與包玉剛收購,怡和則在把注冊地遷往百慕大后,在香港的影響力逐漸式微。只有施懷雅家族的太古依舊沿著既有的軌道發(fā)展。
如今,太古旗下產業(yè)包括航運、航空、地產、交通運輸、冷藏、貿易及實業(yè)、海運、農業(yè)、零售……其中,僅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總市值就超2000億港元。而太古系非上市公司的規(guī)模,連業(yè)內分析師也搞不清,有香港分析師表示:“龐大的太古系究竟多大,只有其家族嫡系能說清楚。”
在外界看來,太古更像一個隱秘的商業(yè)巨子。
回溯到200年前,太古的創(chuàng)始人約翰·施懷雅是英國約克郡一個羊毛貿易商的后代。18世紀90年代,隨著美洲新大陸的崛起,英國的羊毛行業(yè)面臨著從美洲進口的廉價棉花帶來的競爭壓力,不少羊毛商人宣布破產,約翰·施懷雅的祖父和父親也不例外。
1816年,23歲的約翰·施懷雅在英格蘭利物浦開了一家小紡織廠,經營羊毛紡織業(yè)務的同時,還在英國與西印度群島、美國之間做進出口貿易,生意不錯。1832年,公司名稱改為約翰·施懷雅父子公司——今天太古在英國的母公司仍然叫這個名字。
1847年,約翰·施懷雅去世。家族生意由其兩個兒子約翰·撒繆爾·施懷雅和威廉·哈德遜·施懷雅打理。當時年僅22歲的撒繆爾很有經商天賦,接手公司短短數年,就成功地將家族生意國際化——在美國阿肯色州和澳大利亞墨爾本設立了分公司。
1861年,美國內戰(zhàn)爆發(fā),施懷雅父子公司的棉花貿易受到了沉重打擊。于是,施懷雅兄弟開始轉向對華貿易,做起了歐洲和遠東之間的茶葉、絲綢及紡織品的進出口生意。
第一次到上海,撒繆爾就發(fā)現長江流域的航運業(yè)務很有發(fā)展前途——當時長江是西方商人與中國內陸通商的唯一通道。此后,施懷雅兄弟又在上海收購了瀕臨破產的布魯爾洋行,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太古洋行”和太古輪船公司,并在19世紀后期,與輪船招商局等企業(yè)共同控制了當時中國的長江航運業(yè)。
1870年,太古洋行在香港開設分行。香港英殖民地的環(huán)境讓它如魚得水,太古很快成為香港的四大洋行之一。此后的一個多世紀,香港始終是太古最重要的業(yè)務地。
撒繆爾極為看重中國市場。在他看來,雖然香港與上海都可成為溝通世界的紐帶,但香港只能輻射到南中國的兩廣,而上海則差不多可以覆蓋整個中國。去世前,他對兩個兒子說:“香港地方太小,家族事業(yè)的重點只能放在上海。”
據說,“太古”這個中文名字也是撒繆爾起的。每到年節(jié),中國人家喜歡在門上貼“大吉”二字,撒繆爾看到后,認為這兩個字肯定是中國人都喜歡的,于是決定將它作為公司的中文名字。沒想到因為筆誤,“大吉”變成了“太古”,倒暗合了“規(guī)模龐大、歷史悠久”之意。
不搞“資本運作”,只做實業(yè)延伸
或許是繼承了英國人家族低調、實干的做事風格,在太古的商業(yè)史中,實業(yè)一直貫穿始終。在太古的商業(yè)史上,買賣股權的行為極為罕見,這與香港其他豪門家族的作風迥異。
在外界看來,太古總是給人一種遲緩、保守的印象,它的業(yè)務涵蓋廣,但卻與熱門的金融、互聯網、新媒體以及清潔科技領域絕緣。即使在其擅長的業(yè)務方面,它也從不扮演兇猛的并購者角色。
“這個問題很容易解釋。”在史樂山看來,這正是太古這家老牌企業(yè)能夠穿越漫長、動蕩時光的秘密:只做擅長的事。
史樂山坦言,太古很少進入陌生領域。太古今天的龐大產業(yè)群,往往都是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衍生來的。當年,太古輪船公司的規(guī)模日益擴大時,它需要自設維修設施。由于香港是個優(yōu)良的深水港,是理想的修船地點,因此太古于1900年在香港東區(qū)魚涌買下一塊地,興建太古船塢。
1972年,原先位于魚涌的太古船塢關閉,太古與黃埔船塢聯合創(chuàng)辦香港聯合船塢有限公司,投資2.5億港元,轉而在位于新界的青衣興建了新型現代化造船廠。彼時,香港的地產業(yè)逐漸興盛,太古船塢舊址上的大片土地就成了集團發(fā)展房地產業(yè)的現成資源。
正是這種穩(wěn)健的步伐,讓太古的業(yè)務擴張顯得緩慢。
“當我們沒有人對資本市場有深入了解的時候,我們當然不會涉及,太古只做已經證明有充分的技術可以做好的業(yè)務。”史樂山表示,在香港,太古地產已是第二大地產商;太古控股的國泰航空是全球按盈利額排名的第三大航空公司和最大的航空貨運商;在飲料業(yè),它是可口可樂在內地三大灌裝商之一。
擅長商業(yè)地產,不碰電商
至少在現在看來,太古在內地的地產項目是最為吸引人的。
“只做長期投資是太古一向的傳統。所以我們考慮一個項目的時候,要看50年。”史樂山坦言。
慢錢有慢錢的賺法,尤其在中國內地,這更需要太古中國團隊擁有洞見和膽識。
相比于香港同行,太古這艘慢船進軍內地的步履緩慢得多,迄今為止包括已運營和在建的項目只有北京三里屯太古里、北京頤堤港、廣州太古匯、上海大中里、成都大慈寺和大連大連港6家,并且這也無一例外都是太古最擅長的綜合型的商業(yè)地產。
步伐緩慢、業(yè)務單一,太古在中國這個飛速發(fā)展的新興經濟體中看起來或許有些“另類”,但太古似乎并不這么認為。
在解釋太古之前為何不涉足內地住宅市場時,史樂山認為,住宅市場需要快速拿地、設計然后賣掉,整個周期非常短,太古并不太擅長這個領域。而對為何不在國內快速擴張持有型物業(yè)時,太古則認為,每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和地理位置都需要考量,對商業(yè)地產最核心的堅持就是保持耐心,放眼長遠。
但并不意味著太古在將來不涉及住宅項目。史樂山稱:“預計在2018年,大連大連港的項目將會是太古在中國內地首個帶有住宅的項目。”
一直以來,太古的地產業(yè)務被認為是一個不溫不火的講述者。在中國內地,太古包含已落成及發(fā)展中的物業(yè)投資組合項目總計97萬平方米。在這其中,三里屯太古里已是發(fā)展最快的一個。廣州太古匯被譽為“十年磨一劍”,而2006年購入的上海大中里項目預計要到2016年開盤,也耗費了10年時間。
2011年,三里屯Village第一批租戶三年租約到期,續(xù)租率僅為10%。這是太古地產主動調整的結果,決策層已決定要去遴選“真正被認可的國際品牌”。
太古地產重新對三里屯南區(qū)進行定位。除了自己合作過的品牌商之外,他們要求第三方服務公司向其推薦風格獨特、線上線下定位明確的租戶。2011年、2012年兩年時間中,至少有60家新租戶被引入其中,這些新租戶約占到三里屯南區(qū)項目租戶數量的一半。在外界看來,太古地產的這一積極政策給三里屯的商業(yè)品質帶來了整體提高。在太古看來,任何一個項目都是為了與周圍建立起聯系。彼此協調和交流是在信任累積之下逐步展開的,太古工作人員甚至會為附近街巷小店們提供一些關于經營和設計方面的建議。
2013年5月,三里屯Village正式更名為“三里屯太古里”,這已是它運營的第5個年頭。太古為何愿意接受這么長的一個周期?
史樂山笑言:“要知道,我們最古老的股東施懷雅家族已經執(zhí)掌公司快20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