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忠平

隨著科技進步,探月成為可能。但探月已不再是單純為了滿足求知欲,更是世界強國為掌握“制月權”而開展的一場太空競賽。
“玉兔號”月球車于2013年12月成功登月行走,首次在月球上留下了中國痕跡,舉世矚目。
“玉兔號”月球車六輪獨立驅動、四輪獨立轉向,可載重20公斤,可以在月球上方圓3公里范圍內連續行走10公里,還具有自動避障等功能。它的主體大部分被金屬箔包裹,其目的是反射白晝的強光,降低晝夜溫差,同時阻擋宇宙中的各種高能粒子,保護車體內的精密儀器。除此之外,“玉兔號”月球車還有兩件利器——月基望遠鏡和測月雷達,它們分別可以幫助月球車開展月表形貌與地質構造調查、進行月表物質成分和可利用資源的調查以及探測月球100米深的內部構造。
月球車的發射,意味著我國探月工程進行到了新的階段。在此之前,“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衛星相繼完成了對月球的環繞飛行,“嫦娥三號”則將首次實現在地外天體表面無人自動巡視、首次實現探測器月夜生存、首次建立覆蓋火星探測范圍的測控通信網、首次自主開展月面就位科學探測,為以后載人登月打下基礎。
人類長久以來就對月球充滿好奇,我國民間還流傳著許多關于月亮的美麗傳說。隨著科技進步,探月成為可能。但探月已不再是單純為了滿足求知欲,更是世界強國為掌握“制月權”而開展的一場太空競賽。
美國在1969年發射了“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完成了人類首次登月之旅。一直與美國爭霸的前蘇聯終因綜合國力、科技實力所限,沒能實現載人登月,讓美國牢牢掌握了“制月權”。
冷戰結束后,世界新興航天大國都在加班加點開展大規模探月工程。歐洲航天局在2003年發射了“SMART-1”月球探測器,并計劃在2020年實現載人登月,同時完成月球基地的建設,讓登月航天員入住駐地;日本在2007年發射了“月亮女神”探測器,已經傳回了不少月球的高清照片;印度也在2008年發射了“月船一號”探測器,甚至宣稱在2020年把印度人送上月球。而繼承了前蘇聯衣缽的俄羅斯也在為登月做充分準備,他們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
探月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對“制月權”的爭奪有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之勢。各大國熱衷搶奪“制月權”,主要是因為這場競賽在多方面有著極強的意義。一是象征意義強。探月是一項綜合、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成功探月背后,代表著強大的綜合國力和科研實力;二是建設月球基地,可以跳出地球之外,從更廣闊的空間范圍監視、控制地球;三是為強化深空探測打下堅實基礎,如探索火星時,將月球打造為前往火星的中繼站等;四是獲取大量月球資源,尤其是富含核聚變燃料的氦-3,等等。
一般而言,探月工程分“四步走”——“繞”“落”“回”“登”,如今只有美國完成了,毫無疑問它處在第一梯隊,優勢明顯;前蘇聯完成了“三步走”,是第二梯隊;而日本、歐洲、印度目前只完成了第一步,都處在第三梯隊。未來,美國會繼續低成本、高效率地進行探月工程,護住“制月權”;第三梯隊國家是爭奪“制月權”的有力競爭者,他們都在爭搶邁出第二步的先機。
未來,我國扎實走好“嫦娥工程”的每一步都至關重要,要本著國情和國力穩扎穩打,不搞惡性月球競賽、太空競賽,充分借鑒美國的成功做法,包括管理和技術經驗,突破月球探測關鍵技術,按照切實可行的“四步走”月球探索戰略,最終實現讓中國人漫步廣寒宮的千年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