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穎婷 張濤

退耕還林工程、公益林補助工程等本是政府的“民心工程”,卻被個別村干部當成了斂財的好機會。
記者近日在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調查采訪時發現,類似的案例并非少數:溪頭鄉上溪村村干部程某將3萬余元公益林補助侵吞;秋口鎮漁潭村村干部程某貪污國家退耕還林補助款4.5萬余元;思口鎮長灘村村委會原主任鮑某某、報賬員俞某等人套取國家糧食補貼5萬余元后私分。
私吞4年退耕還林補助
江西省審計廳曾于2005年對本省2001年至2004年退耕還林工程18.5億元專項資金進行審計。審計糾正違規資金3.2億元;查處違法違紀案件18起,9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5人被判刑。
審計發現,少數地方和部門的退耕還林資金使用存在一些問題,如糧食發放不實,差價收入被侵占、挪用;荒山代造款收取未與退耕農戶充分協商,收取標準過高,變相擠占退耕戶利益等。
安徽省六安市人民檢察院反瀆職侵權局局長李宴秋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查辦一起騙取退耕還林補助案的戲劇性一幕:“有的村為了騙取退耕還林補助,會把下去負責驗收測量土地面積的工作人員灌醉,自己拿著GPS繞圈測量。本來20畝的地他們能繞出40畝。測量好后,再把結果交給相關工作人員。”
在騙取政策性補貼的犯罪中,享有涉農資金分配權的涉農資金管理部門、鄉鎮黨政機關、基層站所工作人員涉案的占有一定比例。
2011年,婺源縣檢察院查處了溪頭鄉硯山村村委會原村干部吳某貪污案。
在江西省婺源縣人民檢察院采訪時,反貪局副局長潘平凡介紹了具體案情。
他稱,吳某將全村的退耕還林項目劃歸到他個人名下,虛構退耕還林農戶名單。在領取退耕還林補助資金后,吳某侵吞大部分資金,對被借用名稱、田畝面積的農戶則只支付少量的資金。
“其實林業部門制定了相關制度,但在具體落實上卻缺乏力度,沒有真正起到監督制約作用,從而導致監管失效。”潘平凡說。
方某是婺源縣金雞亭茶場株樹崗村小組(當時叫“向陽村株樹崗村小組”)組長,負責株樹崗村的管理工作。2006年以來,在管理土地征用補償費和退耕還林補助資金的過程中,方某非法占有土地補償款32萬余元,非法占有退耕還林補助資金6萬余元。
潘平凡稱,38萬元公款就是這樣一筆一筆被方某非法占有的:
2006年3月7日,方某私自開具收據,從工業園管委會的財務部門領取征地款3.45萬元,據為己有。
2008年1月11日,方某到向陽村村委會簽字領取了工業區征地款2.5萬元,據為己有。
2008年1月30日,方某偽造株樹崗村會計畢江生的簽名,私自開具收據,到向陽村村委會領取工業園區征垃圾山的征地款21萬余元。同日,向陽村村委會將21萬余元征地款打入株樹崗村的移民賬號,方某將該款據為己有。
2008年7月7日,方某偽造株樹崗村出納朱文梅的簽名,私自開具收據,到向陽村村委會領取工業園征地的土地款4.7萬余元,據為己有。
婺源財政部門每年下撥的退耕還林補助款為17917元。為了便于補助資金的管理,2006年至2009年的退耕還林補助都是由財政部門直接打到組長方某的個人一卡通賬戶上,4年共計71668元。除去2008年、2009年支付請人拔山、補苗所用的8800元外,其余62868元被方某個人侵吞。
公益林補助納入私囊
2001年起,國家出臺生態公益林專項補助資金政策,分為三部分:林權單位管護費(1.5元/畝)、村護林費(0.5元/畝)、護林員工資(1.5元/畝)。2003年,婺源縣林業部門開始具體的發放工作。
潘平凡介紹了生態公益林專項補助資金的撥付流程:婺源縣林業局將國家生態公益林補助資金下撥到各鄉鎮林業工作站,各鄉鎮林業工作站又將國家生態公益林補助資金下撥到各個村委會,委托村委會將國家生態公益林補助資金發放到村民手中。
到2004年年底,婺源縣溪頭鄉上溪村村委會副主任兼會計程某一共領取了國家生態公益林補助資金67224.3元,這筆錢一直由程某保管。
2003年,婺源縣溪頭鄉政府為籌集修建港溪公路的費用,于2003年5月向所轄的上溪村村委會收取了公益林補助資金36551.7元。
2005年,上級部門要對國家生態公益林補助資金的發放情況進行檢查。溪頭鄉政府要求上溪村村委會整理村賬目,不能將36551.7元用于修建港溪公路的情況在村委會賬目中體現。
時任上溪村村委會委員兼報賬員的程某趁此機會,通過虛開收款收據和偽造發放表,虛列6.6萬余元的支出,實際只支付臨時護林員工資660元。
潘平凡稱,除去上交給溪頭鄉政府36551.7元用于港溪公路建設,程某將剩余的3萬余元隱瞞后,予以侵吞用于賭博和個人生活開支。
針對騙補行為處罰過輕
據了解,近幾年強農惠農資金成為涉農案件重點犯罪對象。
婺源縣檢察院反瀆局副局長王昕介紹,婺源縣檢察院查辦的涉農職務犯罪案件中,主要涉及的領域為國家退耕還林補助資金、公益林補助資金、國家糧食補助資金、農田水利建設資金、農村陽光工程建設資金、民政補助救災救濟資金以及征地拆遷補償款等。這些都是國家扶持農村建設的強農惠農資金項目。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反偵查意識的增強,村干部早已擺脫了以往單一的犯罪手段,往往經過精心預謀策劃,將非法活動混雜在合法執行公務之中,貪污、挪用國家或集體的財物。
“從作案手段來看,主要是虛報冒領。比如在發放征地補償款、糧食補貼款、退耕還林補助款等款項時,虛造征地(占地)面積、戶頭,偽造發放表。”潘平凡說。
他進一步解釋,貪污犯罪案件多采取的是偽造征地補償款發放表、增加被征地面積、虛報冒領征地補償款,虛造戶頭、套取國家糧食補貼,或直接截留公款據為己有,或將國家專項資金截留歸個人所用等手段;挪用公款犯罪案件則多采取挪用公款歸個人、供他人從事營利活動等方式。
王昕告訴記者,村級財務開支具有重要決策權的村支書、村委會主任、其他村委成員、會計、出納等人,是涉農案件的高發人群。
2011年,婺源縣檢察院查處思口鎮長灘村村委會鮑某等人貪污糧食直補資金一案和紫陽鎮馬家村村委會馬某等人貪污高速公路征地補償款一案,涉案人員包括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民兵營長、報賬員、村委委員等。
“這兩個村村委會的兩委班子幾乎全部落馬,影響極為惡劣。”王昕說。
他分析認為,一些基層組織的部分工作規章制度和程序存在較大漏洞,導致白條子入賬、假票據入賬、隨意審批等不規范行為時有發生,為腐敗的滋生提供了便利條件。特別是對征地款的監督,只是停留在表面,沒有落到實處,缺乏有效的核查機制,使有關政策法規執行走樣。
婺源縣檢察院辦案人員在查辦案件時,還遇到了一個普遍性的問題,部分村委會財務賬目管理混亂,賬目中無法區分集體財產和代管的公共財產。在這種情況下,要分清村干部所侵吞挪用的哪些是政府劃撥和社會捐助的款物、哪些是屬于村集體的收益比較困難,導致檢察機關在查處具體案件時,難以立案偵查。
另外,“騙補”瀆職犯罪所判實刑不多,大多數判為有罪且免予刑事處罰。
從婺源縣近6年來查辦涉林瀆職犯罪的情況可知,實刑判決的只有2人,且都是緩刑,其他15人均為免予刑事處罰。這種處罰無法起到威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