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建
最近有兩件事,屬于舊話重提,但提起來又讓人浮想聯翩:一是廣東潮州警方偵破一起生產、銷售含有“三聚氰胺”酸奶片的案件,查扣成品酸奶片12.05噸、半成品酸奶片糖13.50噸。二是河北省女子監獄7月31日向新華社記者證實,于2009年被判無期徒刑的原三鹿集團董事長田文華已獲減刑,刑期減至17年3個月。
客觀而言,這兩件事,未必需要動輒得咎:前者說明食安監管卓有成效,后者也是法理內的常態。但兩件事交錯在一起,也容易給公眾形成一種情緒化的錯覺:三聚氰胺陰魂不散,怎么就原諒作奸犯科了?據說,時過境遷,當年“三鹿事件”中被問責的官員大多重新上崗,那么,田文華的減刑也許確實無甚可說。只是,一邊是官員減刑復出,一邊是三聚氰胺重現江湖,別的不說,這讓仍在陰霾中掙扎的大頭娃娃、結石寶寶情何以堪?
這些年,三聚氰胺始終不時魅影閃現。2009年左右,一些地方查處了上海熊貓煉乳、陜西金橋乳粉、山東“綠賽爾”純牛奶、遼寧“五洲大冰棍”雪糕、河北“香蕉果園棒冰”等多起乳品三聚氰胺超標案件,這些企業都是用2008年未被銷毀的問題奶粉做原料。2010年7月,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廠檢測出三聚氰胺超標達500余倍;2011年4月,重慶警方查獲三聚氰胺含量超標的“問題奶粉”2.6萬多公斤……凡此種種,三聚氰胺是“過街老鼠”,又更像是“百足之蟲”,癥結何在?
年倏忽而過,要說監管不力,權力部門可能也很委屈。2009年,《食品安全法》高票通過,《食品衛生法》廢止,可以說,三聚氰胺事件便是最大的契機,職能監管也由重在外部監管轉向全程監督。及至今日,《食品安全法》大修,其意旨仍在以“最嚴監管”捍衛民眾食品安全。此外,8月1日,新版食品安全國標《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正式實施。制度與法令,執法與行政,都沒閑著。那么,三聚氰胺的窘境,除了向常態監管求解,還有怎樣的警醒呢?
中國有句老話,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食品安全,更不能在哪兒跌倒、繼續在哪兒跌下去。三聚氰胺令人憤懣,除了權力監管不能掉以輕心之外,同樣重要的還有以下兩點:一是行業自律,二是恥感文化。因為所謂無縫監管,不可能真管到每條生產線。對一個行業來說,如果喪失了基本的自律機制與自潔功能,監管者就算常駐車間,恐怕也滅不了三聚氰胺。國外的行業協會,不只是收錢,更起到業內監督與服務的作用。它們配合權力監管來清理門戶,更有效率,也更有的放矢。此外,于企業文化而言,恥感文化是底線。不然,“易糞相食”,誰也不能幸免。
三聚氰胺再次出事,罰單固然不能少,但構建“最嚴”的防控體系,顯然不只是監管部門一家的獨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