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憲文
你家孩子聽話嗎
孩子“聽話”與否,并不是判定孩子好壞的標準。但是,孩子“聽話”這一現象卻是驗證家長教育成功的一個外顯標準。所以,如果孩子不聽話,家長就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待改善。
探索不等于叛逆
威廉獨自在疊衣服,他將襯衣左右對疊,然后下擺翻上,再疊兩只袖子。威廉媽媽看到了,就教他正確折疊衣服的方法,但一向不聽話的威廉,堅持說自己的方法更好。威廉媽媽便一邊示范一邊向他解釋這樣疊可以少些皺褶。沒想到威廉嚷道:“別的孩子都穿皺衣服!”于是,他們就吵了起來,最后,威廉把衣服揉成一團,扔在地上,咆哮著沖進了自己的房間。威廉媽媽氣得渾身發抖,只覺得兒子已是無可救藥。
教育反思
許多父母都把自己孩子的叛逆性說得非常可怕。據《你和你的孩子》一書的作者之一、心理治療專家勞倫斯·斯坦伯格說:“對孩子們的叛逆性的歸納,現已大大言過其實了。”有一種觀點認為,孩子到了一定階段都會有不聽話的表現,但其實這種觀點對家庭危害是很大的,同時也會影響父母與子女間的正常交流,更會妨礙父母對子女的教育。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于探索期,但是這種探索并不等于叛逆,這反而是孩子自我成熟的形成過程。作為家長,有責任耐心地引導孩子,幫助其健康成長。
避免寶寶“不聽話”的八個建議
拒絕戴有色眼鏡看待孩子
伊利諾斯州埃文斯頓西北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歷時28年調查了2萬名以上的兒童。該研究小組指出:“許多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與家長作對,但事實上,許多事情都是家長們自己挑起來的。”斯坦伯格和霍華德告誡家長們:當子女們初步顯示出獨立意識時,切不可大動干戈,完全不必因孩子頂撞家長一次就擔心他今后定會吸毒甚至墮落。如果家長們對孩子過分管束,孩子就會產生不服的心理。換句話說,家長越是壓制孩子,孩子越是反抗,于是,叛逆就在這種不理解、不尊重的交往模式中誕生了。
事實上,孩子的舉止行為并非只有統一的,世上也不存在所謂絕對標準的孩子。你孩子血液中流動的荷爾蒙也許比別人多些,因而他可能比別人要高大、強壯,也可能較他人更為穩重或活潑。但是,他(或她)是你們朝夕相處的孩子,這一點依然不變。請給予孩子們適當的機會,并學會運用如何跟孩子溝通的技巧,相信孩子會聽從你的教導的。
當好父母這一角色
有的家長力圖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朋友,能與孩子分享成功和驕傲,但這種所謂的友誼包含著許多不公平因素。其實,在家庭這條船上,父母應該做的是船長,你可以傾聽船員們的意見,但最后決定權還是應掌握在你這位船長的手中。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鮑姆林德教授把家長分成放任型、專制型、權威型三種類型。比如,6歲的孩子收到同伴的邀請,打算在周末晚上參加一個生日聚會,放任型的父母會說:“知道了,去吧。”他對孩子漠不關心,但又想用給予孩子自由來換取孩子對自已的尊敬。專制型父母的回答是:“不行,你還太小。我說不能去就是不能去,別再跟我頂嘴!”專制型家長獨斷一切,完全不顧孩子的內心感受,只從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權威型父母則尊重和考慮孩子的請求,然后再作出決定:“你也知道,咱們家周末的熄燈時間是10點,這是大家商量決定的。要是你答應爸爸能在8點之前按時回家,我就可以帶你去參加同伴的生日聚會。”
在以上三種類型中,孩子們更喜歡權威型父母,因為他們既有原則規定,又有變動余地。鮑姆林德的研究表明,由于專制型父母管束太多而放任型父母又不加以教育,只有權威型的父母能夠做到兩者統一,既考慮到孩子的內心感受,又能把握方向,滿足孩子必要的需求。因而權威型的父母更討孩子們喜愛,對孩子們健康成長也更有影響作用。因為權威型父母不是喋喋不休、獨斷一切地對待孩子,而是只管孩子重要的事情。
避免不必要的爭吵
如果事無大小,家長都看不慣孩子的作為,這樣勢必導致細小的摩擦升級為全面的爭吵。如果你兒子喜歡把頭發蓄得長些或你女兒嘗試涂抹你的化妝用品,你就可以把這當作一種無害的游戲,不要去橫加阻止。當然,假如你看到孩子表現出不禮貌的行為時,家長就得堅持原則了。
耶魯少年研究中心的約翰·斯考沃特博士提供了一條常用的處理原則:“這種行為是否危害孩子或者他人利益?”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家長就不能順其自然下去了,一定要對孩子嚴加管教才是。
注意平時教育
不要等孩子進了警察局,才想起要教育他酒后不能駕車;不要等孩子長大成人了,才想起要教育他應該孝敬父母;不要在孩子大學畢業,才告訴他面試的時候記得敲門……平時的教育,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采取積極正確的引導教育,而且這種教育不是在孩子成年以后進行的,應該及早開始對孩子進行包括品格在內的教育。因為學前期是孩子各種思想、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是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的最佳時期(也就是教育界經常提到的關鍵期),進入少年時期以后再對某方面的教育加以鞏固,這樣才是最好的教育流程。
注意溝通方式
有些事情你會對孩子抱有些許期望,但你可以用商量的辦法讓孩子參加討論,而不是強加命令式的獨斷專行。比如,去樓下公園玩耍,可以先聽聽孩子的意見:“我們可以去公園玩一會兒,玩到7點鐘,你看一下,短的指針指到這里,長的指針指到這里。如果到時間了,你還不愿意回家的話,那么下次爸爸媽媽就不會帶你出去玩了,因為你不能履行承諾。”
分析孩子反常的真正原因
有時候,家長接孩子下幼兒園,會發現孩子不開心或者有心事兒,很可能是因為他受到了老師的批評或是同學的欺負。有些家長會把此類事情看得很慘很嚴重。這時候,家長不能指責孩子,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他的內心感受,比如:“如果我是你,我也會不開心的,但是……”讓孩子認為你能夠理解他、傾聽他,讓他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和想法,這樣才能正確分析孩子反常的真正原因并全面了解孩子的情況。
正確認識自己的責任
做父母的都很懷念把孩子挽在懷中的那些日子。但是,終會有一天,你做了十多年孩子生活的中心和主宰之后,隨著孩子的長大,你會品嘗到一種失業的感覺。當你眼看著懷中的“寶寶”逐漸長大成人,你會發現,新的階段同樣也有需要你做的事情。對于學前這個階段來說,教育孩子并不只是幼兒園的責任,你要知道,孩子好的習慣是在家庭當中養成的,而直接影響人正是孩子的父母,所以你要清楚做父母的責任:幫助孩子形成好的習慣,包括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幫助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帶給孩子家庭的快樂和安全感;配合幼兒園實現家園共育的目標。
家庭成員的教育原則要統一
家庭成員的教育原則要實現統一,就是要求父母或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能夠達成立場一致。比如:你5歲的兒子弄壞了爸爸的剃須刀,爸爸非常生氣,對兒子大發脾氣。而媽媽卻說:“小小的一個剃須刀,你至于這么對孩子大呼小叫嗎?你看把孩子都嚇哭了!”這時的教育原則父母就沒有達成統一。媽媽這時應該耐心引導:“你看,你把爸爸最心愛的剃須刀弄壞了,爸爸現在非常生氣,就像上次鄰居弟弟玩壞了你的玩具汽車一樣,你是不是也非常生氣?那你是不是應該向爸爸道歉啊?”這樣的處理除了達成教育原則的統一外,還讓孩子懂得承擔責任。
(摘自《家庭·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