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蓮
近期熱映的關注失蹤兒童問題的電影《親愛的》,在坊間引發了一股關注兒童救助熱潮。正如出現在片尾的真實原型——鍥而不舍尋找兒子的彭高峰等人的故事那般催人淚下,在美國,在印度,甚至在全世界,都有一些化悲痛為力量的父母,窮盡全力來尋找自己失蹤的子女,在各自的國家里演繹著各種真實版本的《親愛的》。
印度老爹扮乞丐跨國救子
在印度北方邦,有位名叫江格勒姆的英雄老爹,他從人販子手中不光救了自己的3個兒子,還有印度和尼泊爾的100多名童工。
2013年,北方邦發洪水淹沒村莊使他失去了家園。為了給孩子們更好的教育與生活,江格勒姆外出前往北方邦省會城市勒克瑙的一個建筑工地打工。而當他回到村莊時,卻被告知:兒子們失蹤了。
他與妻子把村子搜了個遍也沒找到兒子們,后來得知,他的3個兒子在外邊玩耍時,被人販子誘騙到了距離家鄉500多公里之外的尼泊爾。
江格勒姆先將自己的農地抵押出去獲得了路費和生活費,然后在一個非政府組織的幫助下,開始了尋子之旅。
這一路上,江格勒姆扮成乞丐從印度一路追蹤到尼泊爾,為了獲得食物和信息,他在飯店里打工,或在工廠里干苦力。
在酷暑中焦心似火地搜尋了20天后,他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打聽到了兒子們的蹤跡:在一個偏僻且破舊不堪的磚廠里當奴隸窯工。他的3個兒子和其他100多名童工在極其不人道的工作環境里,每天從凌晨3點不間斷地勞作到下午5點,只吃兩頓飯。為了靠近兒子們,他在這個磚廠申請了一份苦力的工作。
一天夜里,江格勒姆察覺安保有所松懈,于是,帶著自己的3個兒子和其他孩子們逃到附近的高速公路,這時,磚廠的保安拉響警報,他們只好躲在稻田里的一堆沙子里,并打算第二天一早就乘巴士前往跟自己的家鄉巴赫賴奇縣相鄰的位于尼泊爾的尼泊爾根杰縣。然而,不幸再次發生了。
追趕他們的人販子們在尼泊爾根杰一個巴士站抓住了他們,并強行將他們帶到一個隱蔽處,無情地痛打了他們。
忍辱負重的江格勒姆苦苦哀求人販子:“只要放了我,你們可以帶孩子們回磚廠?!倍槐会尫?,就馬上去尼泊爾當地警察局報了警。警察突襲了這個磚廠,并逮捕了磚廠主一伙。
尼泊爾警方隨即通知了印度北方邦警方和兒童救助非政府組織,他們護送磚廠里的這些童工們到國境線后,將他們安全地轉交給了印度警方,讓他們踏上了回家之旅。
沃爾什推動立法解救失蹤兒童
美國真人版《親愛的》是沃爾什夫婦的感人故事:他們因為自己兒子的喪失,通過社會活動、推動立法和電視傳播等途徑,幫助千千萬萬美國父母們找回了自己失蹤的兒女。
在1981年7月一個炎熱夏天的中午,美國佛羅里達州的6歲小男孩亞當·沃爾什跟隨母親芮芙一起去逛購物中心,母親想買一盞燈,就讓亞當待在玩具部。大約7分鐘后,亞當失蹤了。
夜幕降臨,亞當還是沒被找到,沃爾什夫婦印了15萬份尋人啟事,發了瘋似地張貼在佛羅里達州的大街小巷上。
16天后,沃爾什夫婦接到一個噩耗:亞當已經遇害,他的頭顱被丟棄在了離家約120公里的一處溝渠里。他身體的其他部分下落不明,殘忍殺害他的兇手也一直未被找到。
沃爾什夫婦悲痛欲絕,而伴隨著巨大喪子之痛的是,對美國司法部門的失望和憤怒。
他們發現,美國執法部門對此類案件的應對能力太弱,在地方、州級及聯邦層面,各個執法部門之間嚴重欠缺協調機制,也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能夠集中應對失蹤兒童問題。
為此,沃爾什家族成立了非營利性組織“亞當·沃爾什兒童資源中心”,這個中心在美國設立多個分支,他們最終與“全國失蹤和受虐兒童服務中心”合并。亞當·沃爾什的父親約翰·沃爾什擔任該中心的董事會成員。
在沃爾什夫婦的不懈努力下,《失蹤兒童法案》和《失蹤兒童援助法案》兩部重要的兒童救助法律誕生。此外,他們經過兩年的艱難游說,關于嚴懲對兒童進行性犯罪的《亞當·沃爾什兒童保護和安全條例》于2006年7月27日,被前任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簽署進美國法律。
在沃爾什夫婦的努力下,上世紀80年代美國還設立了“亞當代碼”。這個代碼意為“失蹤的孩子”,是美國如今已經相當完善的兒童失蹤警報體系“安伯代碼”的前身。“亞當代碼”在美國的大批百貨公司、購物中心、游樂園、醫院、博物館等地被使用,美國法律還規定聯邦政府辦公場所必須加入這一警報計劃。
簡單來說,當有訪客報告孩子失蹤后,機構的工作人員必須立即獲取對孩子的詳細描述,同時將建筑物所有出口封閉并實施監控,嚴禁任何人離開建筑物。工作人員展開搜尋,如果10分鐘內不能找到孩子,便立即通知執法部門。
如果找到孩子且孩子安然無恙,則將孩子交給其家庭成員。如果發現孩子由非父母或合法監護人陪伴,則在不影響孩子及其他工作人員、訪客安全的前提條件下,采取合理措施暫時阻止他們離開。直至孩子找到或執法部門趕到后,才能取消警報。
不僅如此,失去兒子的父親約翰·沃爾什由一名成功的好萊塢房地產商人轉型為電視節目主持人,利用這一廣大的傳播平臺不遺余力地幫助美國的父母們尋找失蹤兒童。
在1983年美國NBC一部電視專題片的一集中,3名著名的美國演員扮演沃爾什夫婦及其兒子亞當,演繹了那則讓人心痛的兒童失蹤綁架案。而在專題片的最后,真正的沃爾什夫婦出現在攝像機面前,他們舉著那些失蹤兒童的照片,希望公眾能夠提供線索幫助尋找。不久,名為《亞當:他的歌聲猶在》的續集也被制作播出。
女嬰遭拐23年后“認親”
根據美國司法部公布的數據,99%的失蹤兒童最后都能活著見到父母,而剩下那1%的失蹤兒童則終生都不知親生父母身處何方。其中,一些人是在長大后主動找到回家的路。
這個故事同樣發生在美國,或許,正是因為美國擁有完善的尋找失蹤兒童的救助體系,能夠讓孩子通過一些途徑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
今年1月4日,家住紐約的喬伊·懷特女士接到一個自稱是南希的女孩打來的電話,南希稱懷疑自己是喬伊的女兒。
1987年8月4日,喬伊出生才19天的女兒卡麗娜在紐約一家醫院被人抱走,從此杳無音訊。
逐漸成年的南希有一種奇怪的感覺,認為自己和養父母長得并不相像,可能根本就不是一家人。后來她開始了漫長的尋親之旅,最終在“全國失蹤與受虐兒童服務中心”找到了一張自己小時候的照片。經過DNA鑒定,警方確定南希就是喬伊失散多年的女兒卡麗娜??惸阮I著自己5歲的女兒薩瑪妮從亞特蘭大回到了紐約,一家人終于得以團聚。
幫助南希找回親生父母所依靠的“全國失蹤與受虐兒童服務中心”,大約成立于30年前,該中心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擔當美國全國未成年人失蹤兒童信息匯總和交流中心,與美國聯邦到地方各級執法部門緊密合作。
該中心最初的起點是,1979年5月25日,在獨自上學途中走失的埃坦·帕茨,此后成為美國當代知名度最高的失蹤兒童,并和同時代一連串備受關注的失蹤兒童案件一道,激發了美國社會的一場“失蹤兒童保護運動”。其失蹤日期5月25日,被時任總統里根命名為美國“全國失蹤兒童日”。
據“全國失蹤和受虐兒童服務中心”失蹤兒童部執行主任羅伯特·洛厄里介紹,目前該中心每年處理的案件大約為1.2萬件至1.3萬件,而且其中98%的失蹤未成年人最終都可以找到,比1990年62%的比例有了大幅提升,而且遇害者比例也變得非常低。過去30余年來,該中心共協助找到了18.3萬名失蹤未成年人。